黃春容,姜雯頻,陳玉平,楊 艷,胡 露,胡 敏,鄒泳鋒
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廣東510000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我國最常見的頭頸部惡性腫瘤,治療手段以放射治療為主,化學治療為輔,而放射治療又以調強放射治療為首選[1-2]。雖然鼻咽癌診療水平不斷提高,病人的療效及預后明顯改善,但由于疾病本身特點,病人根治后仍面臨較高的復發風險。有研究顯示,經過規范治療后,約10%的病人出現局部或區域復發,15%~30%的病人出現遠處轉移,復發和轉移是鼻咽癌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3]。恐懼疾病進展(fear of progression,FOP)是指因擔心、害怕或憂慮疾病進展或復發的心理狀態,其普遍存在癌癥病人中。長期嚴重的恐懼疾病進展心理會加重病人心理負擔,影響其軀體功能恢復,降低其生存質量[4-5]。“希望”這一概念近年來逐漸被引入臨床領域,其是人類一種特定的心理現象,是指即使個體經歷了嚴重的應激事件,但仍舊能通過調整認知、情感、行為來適應現狀[6]。目前,已有部分學者進行了鼻咽癌病人恐懼疾病進展現狀、希望水平現狀的研究,但尚未有研究報道鼻咽癌病人恐懼疾病進展與希望水平的關系。本研究擬探討鼻咽癌病人恐懼疾病進展、希望水平的現狀及其相關性,為臨床針對性的心理措施提供參考依據。
采取便利抽樣法,選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鼻咽癌病人。納入標準:①經病理檢查確診為鼻咽癌且正在接受治療的病人;②年齡≥18歲;③病人知曉病情;④具備基本溝通能力,能夠理解問卷內容;⑤病人及家屬知情同意,自愿配合研究。排除標準:①復發病人;②有遠處轉移,合并有其他惡性腫瘤或其他嚴重的器質性疾病;③有明確精神疾病者。
1.2.1 調查工具
①一般資料調查表,由研究者自行設計,內容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家庭人均月收入、居住地以及腫瘤臨床分期。②恐懼疾病進展簡化量表(Fear of Progression Questionnaire-Short Form,FoP-Q-SF),該量表由德國的Mehnert教授等[7]于2006年在恐懼疾病進展量表(Fear of Progression Questionnaire,FoP-Q)的基礎上研制的,由我國學者吳奇云等[8]于2015年漢化。量表有生理健康和社會家庭2個維度,包含12個條目,每個條目采取Likert 5級評分法,1~5分依次為從不、很少、有時、經常、總是,總分12~60分,12~22分為低度恐懼,23~36分為中度恐懼,37~60分為高度恐懼,分數越高表示病人恐懼疾病進展程度越重,總分≥34分表明病人恐懼疾病進展程度達到臨床界定標準。該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883,內部一致性良好,被廣泛應用于癌癥病人恐懼疾病進展水平的測量。③Herth希望量表(Herth Hope Index,HHI),該量表由美國學者Herth[9]于1992年編制,我國趙海平等[10]于2000年進行翻譯、引進。量表分3個維度,即對現實和未來的積極態度、采取積極的行動和與他人保持親密的關系,共包含12個條目,每個條目采取Likert 4級評分法,1~4分依次為非常反對、反對、同意、非常同意,其中條目3和條目6采取反向評分,其余條目均采取正向評分,總分12~48分,12~23分為低水平,24~35分為中等水平,36~48分為高水平,分數越高表示病人希望水平越高。該量表Cronbach′s α為0.870,內部一致性良好,被廣泛應用于癌癥病人希望水平的測量。
1.2.2 調查方法
由調查員對住院病人進行現場調查,調查前向病人做好解釋工作,征求病人同意后方可進行,調查過程中,病人有疑問的條目或選項,由調查者詳細解釋后再填寫,以保證調查質量。問卷現場發放,現場回收。共發放問卷125份,回收有效問卷120份,有效回收率為96%。
1.2.3 統計學方法

病人恐懼疾病進展總分為(34.22±2.32)分,生理健康維度為(17.61±1.08)分,社會家庭維度為(16.61±1.61)分。其中78例(65.0%)鼻咽癌病人恐懼疾病進展得分≥34分。得分排名前5的條目見表1。

表1 鼻咽癌病人恐懼疾病進展得分排名前5位的條目 單位:分

表2 鼻咽癌病人一般資料及恐懼疾病進展的單因素分析 單位:分
病人希望水平總分為(34.93±2.55)分,對現實和未來積極態度(11.6±0.88)分、采取積極的行動(12.10±1.23)分、與他人保持親密的關系(11.33±0.98)分。

表3 鼻咽癌病人恐懼疾病進展與希望水平的相關性 (r值)
以鼻咽癌病人恐懼疾病進展得分為因變量,單因素分析中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為自變量,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α入=0.05,α出=0.10)。賦值情況為性別:男=1,女=2;年齡:18~<40歲=1,40~<60歲=2,≥60歲=3;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1,初中=2,高中或中專=3,專科及以上=4;家庭人均月收入:<1 500元=1,1 500~3 000元=2,>3 000元=3;腫瘤臨床分期:Ⅱ期及以下=1,Ⅲ期=2,Ⅳ期=3。最終年齡、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及腫瘤臨床分期進入回歸方程,4個影響因子可解釋總變異的51.0%,詳見表4。

表4 鼻咽癌病人恐懼疾病進展的多因素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120例鼻咽癌病人恐懼疾病進展得分(34.22±2.32)分,處于中度偏高水平,低于李穎斐等[11]對210例進入隨訪期鼻咽癌病人[(37.14±9.28)分]的研究結果,原因可能為本研究的調查對象為正在住院接受治療的鼻咽癌放化療病人,一些病人處于治療前期,各種放化療并發癥較已完成治療開始進入隨訪期的病人少,相應的生理健康維度得分較低。本研究中65.0%的鼻咽癌病人恐懼疾病進展總分達到臨床意義界定標準,高于Savard等[12]51.7%的研究結果,原因可能與國內外的醫療水平及心理照護程度不同有關,提示我國鼻咽癌病人恐懼疾病進展陽性檢出率較高,值得臨床探討研究。
本研究中,得分排名前5位的條目中,生理健康維度條目包含3項,得分最高的條目是“擔心疾病會進展”,其次是“擔心如果我發生什么,家庭會怎么樣”,可能原因為首診的鼻咽癌病人大多數為中青年病人,是家庭經濟來源的中流砥柱,病人要同時經歷疾病及家庭經濟負擔的雙重困擾,與邱麗燕等[13]的研究結果相似。因此,在臨床實踐中,醫護人員可通過FoP-Q-SF量表評估病人恐懼疾病進展狀況及原因,加強與病人及家屬的溝通,及時給予針對性的措施,降低病人恐懼疾病進展水平。
3.2.1 年齡
本研究表明,越處于中青年階段的鼻咽癌病人,其恐懼疾病進展水平越高,與李穎斐等[11]的研究結果一致。分析其原因可能為中青年病人擔任家庭、社會角色較多,是家庭經濟來源的主體,病人擔心疾病影響身體、工作、家庭,心理負擔較重,進而恐懼疾病進展水平較高。而老年人由于自身機體功能及社會功能的下降,病人后顧之憂較少,相應地恐懼疾病進展水平較低。因此,臨床醫護人員應加強對處于中青年階段鼻咽癌病人的心理指導,鼓勵病人家屬多陪伴、支持病人,盡量滿足病人愛與歸屬的需要,減輕病人心理困擾,降低病人恐懼疾病進展水平。
3.2.2 文化程度
本研究表明,文化程度越低的病人,其恐懼疾病進展水平越高,與Thewes等[14]的研究結果一致。分析其原因可能為文化程度較低的病人,其獲取、理解疾病知識的能力較弱,同時,尋求社會支持的能力較弱,相應的恐懼疾病進展水平較高。而文化程度較高的病人,其獲取、理解疾病知識的能力較強,更容易尋求途徑解決自身困擾,不盲目的恐懼。因此,臨床醫護人員需重點關注文化程度較低的鼻咽癌病人,加強與病人溝通,指導病人如何獲取疾病知識、尋求社會幫助,降低病人恐懼疾病進展水平。
3.2.3 家庭人均月收入
本研究表明,家庭人均月收入越低的鼻咽癌病人,其恐懼疾病進展水平越高,與Ozga等[15]研究結果一致。分析其原因可能為鼻咽癌全程治療經濟負擔較重,一些困難家庭甚至需要借錢治病。另外,一些病人確診后離開工作崗位,專心治病,無固定收入來源,家庭經濟負擔重,相應的恐懼疾病進展水平較高。而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病人,經濟壓力較小,相應的恐懼疾病進展水平較低。因此,臨床醫護人員需關注病人的家庭經濟情況,尤其是家庭經濟條件較差的病人,鼓勵病人積極尋求社會幫助,減低家庭經濟負擔,降低病人恐懼疾病進展水平。
3.2.4 腫瘤臨床分期
本研究表明,腫瘤臨床分期越高的鼻咽癌病人,其恐懼疾病進展水平越高,與Koch等[16]的研究結果一致。分析其原因可能為腫瘤臨床分期越高的鼻咽癌病人,其治療及預后越差,病人心理負擔越重,相應地的恐懼疾病進展水平越高。有研究表明,Ⅰ期~Ⅳ期鼻咽癌病人經過規范化治療后,其5年生存率分別為82.40%、65.15%、49.90%、37.40%[17]。因此,臨床醫護人員需重點關注腫瘤臨床分期較高的鼻咽癌病人,鼓勵病人積極面對,配合治療,同時可參與同伴教育,共同分享康復信息,增強病人治療信心,降低病人恐懼疾病進展水平。
本研究中,120例鼻咽癌病人希望水平得分(34.93±2.55)分,處于中等偏高水平,與張春琦等[18]的研究結果相似。120例病人中,有102例(85.0%)的病人為中晚期及晚期鼻咽癌病人,提示鼻咽癌病人雖然遭受疾病帶來的巨大應激反應,但大多數病人對生活仍然充滿希望。可能原因為隨著鼻咽癌診療水平的不斷提高,病人總的生存率不斷提高,5年總的生存率可達80%,且一些早期鼻咽癌生存率更高[19],再加上調查選取的對象為廣東省醫療水平較高的三級甲等醫院病人,病人對醫療水平期待值較高,所以大多數病人對治療及預后有較大的信心和希望。
本研究結果表明,鼻咽癌病人恐懼疾病進展總分及各維度得分與病人希望水平總分及各維度得分均呈負相關(均P<0.05),說明鼻咽癌病人希望水平越高,病人恐懼疾病進展水平越低。病人恐懼疾病進展水平越低,其獲得的社會支持及疾病應對能力越強,往往社會支持及疾病應對能力越強的病人,其希望水平越高[20]。Liao等[21]研究顯示,積極評價疾病的病人,往往希望水平較高,同時希望水平可以增強其應對疾病的信心,降低其恐懼疾病進展水平,而焦慮、抑郁程度越高的病人,希望水平就越低。因此,在臨床實踐中,醫護人員可通過希望水平量表及時評估病人的希望水平狀況,對于希望水平較低的病人,可通過一些心理干預的方法,如聚焦解決模式、自我管理教育、音樂療法等改善病人的焦慮、抑郁程度,提高病人的希望水平,從而降低病人恐懼疾病進展水平[22]。
綜上所述,鼻咽癌病人恐懼疾病進展的心理現象普遍存在,處于中度偏高度水平,與希望水平呈負相關。因此,臨床的醫護人員應重視鼻咽癌病人恐懼疾病進展水平,重點關注腫瘤臨床分期高、處于中青年階段、家庭人均月收入低、文化水平低的鼻咽癌病人,建議采取聚焦解決模式、音樂療法、認知行為干預等針對性的措施,提高病人希望水平,降低病人恐懼疾病進展水平,從而達到改善病人生存質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