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鑫,鄭金子,黃潔瓊,楊 博,高海軍
(1.承德石油高等??茖W校 a.國際交流中心,b.管理工程系,c.科技發展與校企合作處,河北 承德 067000;2.臺州學院 外國語學院,浙江 臺州 318000)
新時代,語言文化在促進經濟發展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外語資源,已經成為非常重要的戰略資源。2016年12月,國務院印發《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方案》,就示范區建設作出明確部署。2018年3月,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深圳市、太原市、桂林市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2019年5月14日,國務院分別批復同意湖南省郴州市、云南省臨滄市、河北省承德市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1]。國際上,在2019年11月舉行的第十屆世界環境教育大會上,來自京都大學的Joshua Jodoin博士以日本高等教育作為案例,帶來了關于外語教育促進可持續發展的講座。他把外語教育與可持續發展議程主題相結合,用以提高學生們的外語水平和環境意識,并建立了相應的理論框架。他認為,外語教育和可持續發展主題的結合不僅為學生提供了扎根于社會、環境和經濟等有意義的外語學習內容,而且還有助于幫助學生成為更好的未來公民[2]。然而,國內尚未出現與這一國家戰略相結合的外語教學改革規劃。因此,本文擬以承德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以下簡稱“創新示范區”)語言服務需求為導向,對外語教學給予規劃建議。
新時代對外語人才的需求已經從單一型轉向復合型。新時代的語言服務市場需要的是集實踐、應用、專業于一體的語言服務人才,即需要具有跨界能力和跨界視野的“語言+X”型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因此,外語教育不應該僅僅是一門基礎課,更應該是隨著國際形勢變化、中國國際地位提升、高等教育建設提速、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革新等促進新時代發展的客觀需求。
然而,目前的外語教育都是以理論為主,實踐頗少。我國高校外語課程體系依然強調語言技能訓練,忽略了實踐能力和專業能力訓練,尤其是沒有建立起校企合作模式,不能很好地適應現代語言服務業的發展。于是,出現了人才培養模式無法滿足語言服務行業需求,外語專業學生能力與市場需求不適應[3]。因此,大學外語教學必須強化以提升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為目標的教學內容,除了日常外語使用能力之外,應該需要考慮到國家戰略和社會發展的客觀需求[4]。
吳巖(2019)曾提出,高等外語教育要主動服務國家戰略發展。外語教學,包括外語專業和公共外語教學改革,要主動服務國家戰略發展,用具體舉措來推動落實[5]。因此,新時代的中國外語教育不應該僅僅是培養學生外語的聽說讀寫能力,更應該主動對接國家戰略,從而培養出能夠服務于國家的外語人才,切實有效地服務于國家的發展需要。
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簡稱“一帶一路”),旨在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2018年9月17日,教育部召開加強公共外語教學改革會議。會議提出主動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加強國際人才組織培養,培養“一精多會(精一門外語,會多門外語)”、“一專多能(懂專業,能多語種溝通寫作)”高素質國際化復合型人才。對于面向“一帶一路”的語言服務,崔璨和王立非(2018)對于外語專業教育改革給出如下建議:第一,建議我國高校增強和擴大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交流,可以考慮建立海外實習實踐基地,通過“聯合培養”、“合作辦學”等方式培養高水平多語種語言服務人才。第二,建議我國高校根據自身區域特色設置語言服務學科與專業,對招生層次、類別、規模、語種需求等進行合理規劃,出臺政策鼓勵非語言專業學生報考語言服務相關專業。第三,建議我國高校以國家需求、行業需求為導向,建設一批優質的語言服務精品課程,特別是實踐和實訓課程。加大支持和鼓勵外語教師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訪學和調研[3]。

國際上,Joshua Jodoin博士以日本高等教育為案例,把“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主題融入到外語教育中,旨在講授外語知識的過程中,同時提高學生們的外語水平和環境意識。并且建立了相應的理論框架(見圖1)。
然而,在國內,與“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主題相結合的外語教學改革研究還是空白。
本文依據“一帶一路”外語教學改革建議,以及“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外語教學改革建議,現將面向“承德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語言服務的外語教學改革建議如下。
公共外語教育,旨在努力提升全校學生的整體外語素質。公共外語教學質量的提高,對于提升學生語言應用能力、服務學生的專業需求、升學需求、未來職業發展需求,以及促進高校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發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目前的公共外語教育存在如下問題:第一,外語教材內容單一且陳舊,落后于時代。教材內容更新的速度跟不上學生思維成長的速度,學生對于外語教材內容不感興趣,因此授課效果不甚理想。第二,公共外語課程的應試色彩頗為濃重,缺乏人文教育的滲透[6]。如今,公共外語課程更多地已經成為學生考取四、六級證書的培訓課程,即把公共外語課當成了考取外語證書的工具,而外語證書恰恰又是學生求職時的加分項,因此公共外語課不僅成為了工具,還扮演了一個功利性角色。這與教育的初衷是背道而馳的,因此公共外語教育應該弱化功利性,而增強人文性。
人文性是強調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既要學生實現自我成長,也要激發學生創造力和生命力。那么,在學生學習外語的課程中,該課程應該對學生的思想情感具有熏陶感染的特點,幫助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公共外語課程的存在更應該是具有連接世界,消除誤解,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功能。除了保證一定的人文性、歷史性、知識性,還應具有科普性和推廣性。建議可以將《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的目標與我國以及世界各國發展現狀等內容相結合并融入到課本中,為學生普及和推廣世界和人類發展的熱知識與冷知識。同時,還建議將公共外語的人才培養目標與我國已成立的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發展主題相結合,同時合理設置相應的課程,以推動創新發展與教育的深度結合,探索地方創新發展中的語言服務解決方案,努力培養“外語+專業+綜合素質+地方對接”人才。
專業外語教育主要指的是專業與外語相結合的教育。目的是為未來培養“語言+X”型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外語作為一門語言課,是多種文化、信息以及各門科學知識的載體。我國幾十年來外語人才培養方向一直是單向的語言、文學、教育、翻譯等[7]??紤]到國家戰略和社會發展的客觀需求,“外語+專業”的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成為外語教育未來發展方向之一。因此,外語與專業相結合的課程設置是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必然選擇。
創新示范區屬地高校專業外語課程的設置應該考慮與“創新示范區”實施措施相結合,是旨在為某些特定措施實施語言服務的外語教育。為了更好地建設創新示范區,承德市在政策機制方面、生態環境建設方面、綠色產業發展方面、社會視野發展及科技創新方面、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提出若干項舉措。在這些舉措當中,本文認為可以涉及到外語服務的措施有以下幾點:1.在生態環境建設方面第九條中“支持打造并做大做強‘承德山水’農產品品牌?!?.在綠色產業發展方面第二十一條,“加快承德市冰雪運動場館建設、設施提升及其裝備制造業發展,在人才培養、土地利用、政策資金等方面給予支持?!?.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第二十七條,“加快承德市航空事業發展。推進承德普寧機場改擴建工程項目列入國家“十四五”規劃,推進承德市設立航空口岸列入《國家口岸發展“十四五”規劃》;爭取中央民航發展基金支持,開通國際航線。加快承德市航空事業發展,開通國際航線?!贬槍ι鲜鋈矫娲胧瑒撔率痉秴^的語言服務可以總體歸類為電商語言服務、體育語言服務、旅游語言服務。
為準確提供上述語言服務,可在相應專業,準確提供相應外語課程。第一,建議建立“導游+外語”、“會展+外語”、“電商+外語”的課程設置方向。用以“做強做大‘承德山水’農產品品牌”。第二,建議在體育專業融入與奧運會、冬奧會等相關國際賽事相關的外語課程植入。國際體育賽事中的語言服務,不僅僅是指翻譯服務,還包括了賽前和賽時中許多其他方面的工作內容。比如各類標語、方案、資料、規則、指示牌等文字的編輯和制作,場地引導和隨隊運動員的溝通和對接等[8]。第三,建議建立“空乘+外語”、“地勤+外語”的課程設置。尤其是培養擁有國際民航組織IATA證書懂英文的航空專業人才。民航工作人員在工作中需要與各國旅客接觸,需要多種語言培養,主要以國際通用英語為主。
綜上所述,與國家戰略相結合的外語教學改革更符合新時代發展的客觀需求。本文立足于可持續發展戰略,著眼于為“承德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提供語言服務,分別從公共外語和專業外語角度給出建議,旨在豐富公共外語的人文性以及專業外語的專業性。填補了國內外語教育改革與“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戰略相結合的空白。
必須指出,局限于筆者的自身學術視野,本文的分析與建議不夠全面,也存在偏頗之處。但更希望通過本文,使其他研究者可以得到一些啟發與思考,以促進外語教學改革與國家戰略更好地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