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昱竹
【摘要】城市建設的迅猛發展不斷擠壓著綠色空間,在有限的城市綠地中,口袋公園的模式得到了大力發展。如何提升口袋公園服務品質,使其更加貼近人們的需求與生活,是設計者思考的重點。本文對廣州近年新建的口袋公園優秀案例進行調研和分析,研究其類型及設計特色,總結出相應的景觀設計要點。
【關鍵詞】口袋公園;設計研究;共享開放綠地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 11.192
1、引言
口袋公園作為人們近距離使用的城市最小公共開放空間,最大限度地解決了在高密度中心城區中人們對自然環境的需求。近年來我國各大城市“拆違建綠,見縫插綠、拆墻透綠”的改造工程正在進行。對現有低效綠地提質,合理布置小型公共的“口袋公園”是進一步優化城市風貌、提升城市品質的重要舉措。本文以近年廣州市新增的特色突出的口袋公園為例,分析各類口袋公園的特點及使用人群的需求、使用共性,提出相應的設計要點,為其他城市口袋公園的設計做鋪墊。
2、口袋公園的定義與現狀
本文所探討的口袋公園,是主要位于城市高密度中心區的小型開放綠地,規模常在1hm2以下,起到優化街頭休閑服務,改善城市微生態環境,提高城市形象的作用。
《廣州市公園建設與保護專項規劃(2017-2035年)》擬規劃新增口袋公園400處。作為城市綠地系統中的最小單元,口袋公園散落于城市公共空間的各個節點區域,有效縫合城市生態結構,拉近自然與城市居民的距離,激活了城市活力。
3、口袋公園的特點及功能
口袋公園普遍面積較小、選址及形態多樣,且可達性強,貼近居民生活。因此其有著①規模小;②功能單一;③變化多樣;④利用率高的特點。
在功能上,口袋公園具有①交通功能:位于街頭綠地,具有交通疏導能力;②交往功能:作為可達性最強的綠地,亦是城市中便捷的共享交往空間;③展示功能:其廣泛分布的特性,為在地文化的傳承、城市文化特質的塑造提供極佳的空間載體;④補充功能:增加了城市綠色空間的連續性,并為周邊地塊缺失的活動功能提供補充。
4、口袋公園設計研究
本次研究以廣州市近年新建的口袋公園為主,其依據區位和功能可分為三類:交通集散型、社區共享型、街頭休閑型。
4.1交通集散型口袋公園
交通集散型口袋公園一般位于各類型交通節點,如公交站、地鐵口、公共交通換乘口,或者是人流量較大的道路交匯處。此類型公園解決交通集散、分流問題,同時起到提示及引導的作用,讓人能迅速鎖定這些重要的城市功能點。
江夏地鐵站口袋公園(圖1)城市主干道路交匯口、地鐵出入口,人流、車流量大。原有綠地植被老化凌亂、交通流線紊亂。改造以異形種植池切割場地形成道路系統,優化了流線,避免人車混行,運用彩色透水瀝青繪制折線引導人流。增設休息亭廊座椅、雕塑小品等設施,滿足來往地鐵站的市民短暫停歇的需要。風格上以折線形銹鋼板花池凸顯設計之都的時尚氣息。
建設大馬路口袋公園(圖2)位于建設大馬路西側,鄰公交站,使用人群主要為周邊上班族及社區居民。場地原為陡坡綠地,居民出入公交站的路徑為臺階,老人行走不便。植被雜亂,場地蔭蔽。設計依托原有地形高差,以色彩鮮明銹板為擋墻打造主景。綠地局部退后,為行人提供了乘車等候及日常休閑的場所。取消原有臺階,設緩坡坡道并增設無障礙扶手,體現人性化關懷。
以上案例分別為地鐵口及公交站附近口袋公園設計,雖人流量與區位環境大有不同,但其設計特點共性突出:①注重場地的交通安全性及設施的人性化;②注重場地的開放性和景觀元素的標志性;③注重與所在區域的風貌協調性。
4.2社區共享型口袋公園
社區共享型口袋公園主要位于老城區的多層住宅附近,原地塊大多為組團綠地、宅旁綠地等。主要使用者為周邊居民,服務半徑300-500米不等。為鄰里間聚會交流、休閑健身提供了場所。具有方便到達,可賞可玩,宜游宜憩等特征。
盤福路口袋公園(圖3)位于解放路北側,與象崗山小區、雙井社區相鄰,毗鄰西漢南岳王宮博物館、明代古城墻。改造將原有平地純綠化空間打造為臺地型紅砂巖口袋公園,利用現有紅砂巖元素,保留原有古城墻,增設紅砂巖山形墻與其相呼應,烘托區域文化特色。優化綠化種植,增加賞花看點。布置坐凳等休憩設施,方便居民游賞交流。
大新路口袋公園(圖4)位于解放南路與大新路口交界,緊鄰靖海門社區及石亭巷安全文明小區,原為住宅入戶區的前坪綠地。清代有記載云:“珍奇多聚大新街,翡翠明珠次第排”,公園以此為參考,運用明亮歡快的色調,配合多彩的亞克力粒塊,展現寶石盒主題。在住宅入戶及一層商鋪前設門廊形構筑物凸顯入口。依托路側天橋上下口設置小型廣場,其他區域布局半圍合空間,營造內聚型鄰里社交場所,鋪裝面積較大,為居民健身提跳舞提供了場地。
從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此類口袋公園主要服務于居民,在設計上更加傾向于游憩功能及區域文化的展示,以激發居民的安全感、歸屬感。設計要點主要為:①注重場地的安全性及舒適性;②體現區域文化特色,強化居民歸屬感;③完善場地設施,促進公共社交。
4.3街頭休閑型口袋公園
街頭休閑型口袋公園主要由原有路側綠帶改造而成,是可參與、可進入的街頭公園。為過路的行人提供停留休憩的場所,為城市街景提供了良好的展示面。設計常選取富有廣州特有的景觀元素,激發市民的文化共鳴。
迎賓館口袋公園(圖5)位于解放路南側,與廣州迎賓館僅一墻之隔。與原來較為單調的純綠化種植模式相比,改造增加了休憩功能及觀賞功能,并以一座花窗景墻遮擋住迎賓館圍墻,于序列式景觀門洞下新增游步道,優化慢行體驗。嶺南石鼓、彩色窗花、匾額與掛落等元素烘托出嶺南文化的古今交融。綠化配置方面,上中層采用造型羅漢松、旅人蕉、彩虹朱蕉、花葉良姜等,下層搭配開花地被及各色時花,使口袋公園四季有花可觀。
孚通街口袋公園(圖6)位于解放中路東側孚通街入口處,原為單一的植物景觀。改造將中部綠化取消,布置小型休憩廣場,圍墻一側設置高低錯落的景墻,展示四牌樓、歸德門、將軍府石獅,融歷史文化元素于園林之中。于旁側巷子口設置與公園風格統一的牌坊,整合空間并協調區域風貌,強化入口標識性。
此類口袋公園雖位于路側綠帶中,但設計上不再一味追求綠地率和綠化覆蓋率,優先考慮了城市服務品質的提升及文化底蘊的展示,并很好的處理了和周邊區域的關系。設計要點主要為以下三點:①注重街道空間服務品質的提升,路側綠地功能復合化;②注重城市文化形象的展示,體現當地文化特色;③注重與周邊建筑的銜接處理,景觀風格統籌考慮。
結語:
口袋公園是最貼近人們生活的公園,重視口袋公園的建設,即使重視人們每一天的生活。優化口袋公園的設計方法,讓城市景觀因“點滴”的綠意而更加親切,讓真正人性化的設計注入人們的日常生活,讓口袋公園給方格城市帶去更多人情味與活力。
參考文獻:
[1]潘瀟瀟,符瑤,安格斯·布魯斯.口袋公園[M].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2]張文英.口袋公園——躲避城市喧囂的綠洲[J].中國園林.2007
[3]陳科育.袖珍公園在舊城居住區更新中的應用初探[J].現代園林,2020(4):70-72
[4]祁佳瑩.城市交通型口袋公園設計初探——以上海市虹口區東長治路旅順路公共綠地為例[J].中外建筑,2018(05):158-161.
[5]宋若塵,張向寧.口袋公園在城市舊社區公共空間微更新中的應用策略研究[J].景觀園林,2018(11):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