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殿才 大慶日報社
2020 年10 月,中國共產黨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了“實現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標志著延遲退休方案從“研究”到“實施”歷經八年后,將要變成現實。延遲法定退休年齡,事關社會穩定和國家平穩發展的民生大事,必須謹慎、有序、扎實推進實施,需要在操作實踐中不斷完善、不斷補充、不斷修正。
當前,中國執行的法定退休年齡是男性60 歲、女干部55 歲、女職工50 歲。可以預期,隨著時間推移和社會發展,我國60 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會逐漸加大,老齡化狀況日益加劇,延遲退休勢在必行。
一是延遲退休是世界趨勢。退休年齡延遲,如美國、德國已逐步提高到67 歲,日本、韓國將逐步提高到65 歲,澳大利亞在2029 年將延遲至70 歲。
二是延遲退休是人均預期壽命增長的需要。我國現行的法定退休年齡政策,是在1978 年根據新中國成立初期,人均壽命不足50 歲制定的,同2019 年我國人均77.3 歲預期壽命已不相適應。
三是延遲退休是保障養老保險制度連續性的需要。人口老齡化是影響社會保障支出的主要因素,將推動社會保障特別是養老和醫療方面的支出大幅增加,影響勞動力市場的有效供給和養老保險制度的可持續發展,而且隨著不斷發展和醫療水平進步,人們壽命會越來越長,無法有效匹配參保人員繳納保費和退休人員退休金,社保制度財務可持續性將面臨更大挑戰。
四是延遲退休是保證勞動力數量和持續經濟發展的需要。人口老齡化與人口結構不合理,勞動力供求不平衡,影響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改革是配套的系統工程。延遲退休從提出到即將實施,受到多方面的制約和影響。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必須按照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必須充分考慮各方面因素,堅持全國一盤棋,更好地發揮社會各階層積極性,抓基礎,顯優勢,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挑戰,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
一是要充分考慮未來經濟發展結構。隨著中國快速發展,一二三產業有效融合,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更加完善。農業基礎穩固,鄉村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城鄉區域發展協調。工業向高端化、科技化、智能化、自動化方向發展,不斷提高全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現代服務業發展形成具有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勞動力需求與供給結構,將趨于更加科學、穩定、有序。
二是要充分考慮勞動力人口總量。我國在1978 年實施計劃生育基本國策,三十多年來,有效保證了人口數量和生產力發展相適應。自2015 年10 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五中全會宣布,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必將有效延緩人口老齡化、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持續發展。按現行退休年齡,從實施計劃生育政策至今,理論上女職工、女干部和男性勞動力供給數量將分別在2028 年、2033 年和2038 年出現峰值,之后將會下降,要充分考慮人口數量供給因素,保證有序銜接和產業持續發展。
三是要充分保障穩定就業。要堅持系統觀念,堅持以人為中心,充分衡量全國就業形勢,統籌調整社會勞動力總供給、總需求,逐步改善供大于求的局面,實現其動態平衡。通過完善產業體系、特別是完善中低端勞動力就業市場機制,增強勞動者穩定工作信心,努力保障勞動者生活質量。加大培訓力度,不斷提高勞動者素質。不斷創新發展新業態,努力實現高就業。隨著社會文明程度提高,將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分配結構明顯改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衛生健康體系更加完善。
四是要充分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多層次需要。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是我國現階段社會主要矛盾。如何解決好人民群體最關心、現實利益,規避養老保險基金長期風險,讓養老保險制度平穩運行,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多層次需求,讓人民群體共享發展成果,這也是改革的根本所在。
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部署,要綜合考慮我國人均預期壽命、人口結構變化、勞動力供給狀況、社保基金收支等因素,按照小步慢走、彈性實施、強化激勵的基本思路。
一是方案的產生背景。
近年,關于延遲退休持續受到各界關注。在2008 年11 月,相關部門已經醞釀,待條件成熟時延長退休年齡。2015 年11 月公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劃的建議》提出,我國將出臺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2012 年6 月人社部、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制定《社會保障“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研究彈性延遲領取養老金年齡的政策”。同時,人社部提出“小步慢走”思路,計劃針對不同群體采取差別化策略。討論集中到兩種方案:
一種是先將男女法定退休年齡統一到60 歲,把女性的55 周歲、50 周歲統一,再同時延長男女法定退休年齡。
另一種是各自延長男女法定退休年齡,男性延長步伐慢些,女性延長步伐快些,若干年后統一退休年齡。
二是目前的基本思路。
2020 年6 月,人社部再次發布報告建議:2025 年,男女職工的退休年齡應推遲到60 歲,并將65 歲作為目標退休年齡。具體的做法是女性每三年退休年齡往后推遲一年,男性則每六年退休年齡推遲一年,如此下去,等到2045年時,男性女性的退休年齡可同時達到了65 歲,實現目標退休年齡。
三是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實施方式建議。
2012 年3 月,筆者曾向人社部提出推遲退休的建議,類似于第二種方案。從執行年份的1 月1 日起,當年退休人員辦理退休時向后推延1 個月,例2012 年3 月退休的,則當年4 月份辦理;2013 年3 月退休,則當年5 月份辦理。依此累推。則12 年后,退休年齡普遍向后推遲1 年。
延遲退休方案從研究到實施歷經八年時間,時代在發展、觀念在磨合、思想在變化,延遲法定退休年齡這一概念能夠得到廣泛認同,就是一個重大進步。
要充分結合我國國情實際,充分尊重歷史、尊重現實、尊重貢獻,以人員性別為主導,在依然按照原有身份、執行原有政策的基礎上,宜采用“小步慢跑、快速推進”的方式,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目前,搶抓機遇推進實施是關鍵,在實施中完善,在完善中提高,在實踐中贏得主動和先機,在變局中開新局,快速推進“一三一”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的方式。即:
堅持一個主基調,即現有退休政策、方式基本不變,按照男女性別不同,實行不同的延遲退休年齡調整政策。如男性每年延遲1 個月、女性每年延遲2 個月,到2044 年,男性退休年齡達到62 歲,女干部退休年齡到59 歲,女職工達到54 歲,特殊崗位男性達到57 歲,女性達到49 歲。
推進三個重要補充。一是持續提高全要素社會生產率為宏觀補充。提高機械自動化水平和勞動效率,減少勞動力總需求;二是適當調控退休人員回歸勞動力市場作為有效補充。或是增加退休人員家庭勞力時間,變相增加年輕人勞動力總供給時間;三是將穩就業與推進城鎮化結合作為重要補充。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強化教育引導就業,有序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城鎮現代化和勞動力轉移流動。
守住一個陣地。社會保障是主陣地和安全穩定器。實行推進“一三一”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方式,只是以性別為標準,對各類人員同等對待、同時推進,保證客觀公平。有效對接社會保障系統,最大程度地保證政策銜接、可操作。但是不斷完善退休金及合理增長調整機制,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不斷完善社會保險等保障制度,強化退休人員動態管理和政策反饋,仍是重中之重。
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這是解決我國區域之間結構性矛盾、促進我國養老保險基金精算平衡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勞動參與率、增強國際競爭力的戰略舉措,也是補齊制度體系短板,優化服務供給機制,加快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要以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完善上下貫通、執行高效的組織體系,切實保障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序推進實施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政策,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健康、有序、持續發展,更好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促進社會全面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