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慧敏 中國海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面對著嚴峻的海運形勢。面對國內積貧積弱、國際形勢緊張的局面,我國采用的是以“生存”為底線的海洋經濟政策,將走向海洋看作中國發展的必由之路。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面臨著西方國家的封鎖,高度重視發展海外貿易。而對外貿易則要以通暢海洋交通為基礎,因此我國十分關注港口、船舶和航運建設。
1951 年8 月,國家開始修建天津港。經過近一年的努力,1952 年10 月17 日,天津港對外開港,疏通了華北地區的海運通道。在天津港口開港一個星期后毛澤東就到港口進行考察,并提出建設更多、更大港口的期望。1954 年4 月21 日,毛澤東在秦皇島港口視察時指出要增加港口數量,以此來發展對外貿易。
新中國成立之初,面對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封鎖威脅,我們一直重視“海上長城”的建設,而對“海上鐵路”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認識。1958 年隨著安全形勢的轉好,我國開始重視“海上鐵路”建設。建設“海上鐵路”,首要任務便是發展造船工業,然而當時我國船廠大都處于“修船繁忙、造船停頓”的狀態。為改變這種狀態我國組織指導全國各地船廠開始發展獨立的造船工業,其中大連造船廠和江南造船廠承擔著實施研究、設計建造世界先進水平的萬噸雜貨船的任務。
“海上長城”與“海上鐵路”建設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體現了哲學思想的對立統一。“海上長城”的建設維護了我國領土主權,為“海上鐵路”的建設提供安全的海洋環境,“海上鐵路”的建設則促進了我國海上貿易,為“海上長城”的鞏固提供了物質保障。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海輪噸位僅占當時世界海輪噸位的0.3%,對外海運則近乎空白。為加強與世界的聯系,1951 年中波合資創辦的中波輪船股份公司宣告成立,新中國遠洋運輸事業也由此開始。隨后我國提出發展中國自營遠洋運輸的設想,1961 年我國購買了1 艘已經報廢的8 944噸的客貨船,并由此成立了“中國遠洋運輸總公司”,拉開了中國遠洋航運發展的序幕。
由于臺灣海域被封鎖,中國南北航線被分割各自運營,中國航運要想發展走向世界,首先是要暢通國內的南北航運,確保航行安全。1968 年4 月,中國遠洋運輸公司“黎明”號貨輪從湛江出發,最終抵達青島港,由南向北試航成功。同年11 月“紅旗”號也執行由北向南開辟南北航線并直達歐洲的首航任務,并于1969年返回上海,由北向南試航成功。
這條航線的開辟打破了美國與國民黨對中國的海上封鎖,對于中國海上貿易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至1979 年交通部分批組織商船通過臺灣海峽,臺灣海峽航行暢通,從此中國的船舶有權在中國自己的水域內自由航行。
改革開放時期隨著國際局勢出現緩和的趨勢、國內對發展的重視,我國采用了以“發展”為主線的開放性海洋經濟政策,推動了海洋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1.2.2 體質健康標準測試方法 各項指標測試方法嚴格按照《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學生體質健康網相關規定執行,測試工作由校體質健康測試中心組織安排,測試人員上崗前均認真學習測試指南,并進行了測試培訓,嚴明測試紀律,強調測試安全。同時,自2016年起,體質測試儀器無論是維修還是添補均全部產自廣州華夏匯海科技公司,從而確保數據測試的信度。
為更好地融入世界發展大潮,我國十分重視發展遠洋運輸船隊,到改革開放初期,新中國遠洋船隊基本上已自給自足,開始關注海外市場。
在此之前中國的船舶一直都是以蘇聯的技術要求為標準,對國際上的標準了解少,想要使船舶走向海外,就必須達到國際造船標準。1980 年“長城”號在大連造船廠開建,就使中國船廠意識到當前標準與國際規則具有的巨大差距。不僅要采用嚴格的國際造船標準,而且對船舶的交船日期也做了嚴格的界定。
在技術難題面前,中國造船人努力鉆研。1982 年1 月,“長城”號建成交船,隨后“世滬”號與“世誼”號也陸續下水,展示了中國完全可以憑借自身能力建造船舶。此后,隨著航運業以及造船技術的發展,國內各大造船廠開始挑戰更大噸位的船舶,使中國船舶出口市場越來越繁榮。
早在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就開始發展遠洋漁業,組織赴多個國家進行考察,為遠洋漁業的發展搜集資料。1985年3 月,我國一支遠洋捕撈船隊首次進駐大西洋西非漁場,標志著我國遠洋漁業的新發展。
在積極發展遠洋漁業的同時,我國開始增殖放流。最初是在江河湖、水庫等地方進行小規模的,隨后從江河湖泊延伸到近海海域,我國開始對黃渤海區進行增殖放流,特別是1988 年我國實施《漁業資源增殖保護費征收使用辦法》后,增殖放流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逐漸在全國開展實行。
海底蘊藏著豐富的資源能源。自上世紀六十年代起我國就開始在南海進行自主開發,隨后逐步加大對南海的勘測力度。然而由于自主開發對資金和技術的要求較高,我國當時的技術水平遠遠達不到自主開發的要求,到八十年代我國開始與別國進行聯合調查和開發。隨著國家對外開放以及合作的深化,中國與國際上多個石油公司簽訂合同,引進資金,多個油氣田投入開發,海洋資源的開發取得重大進展。
新時代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海洋發展戰略機遇期。面對時代向我們提出的課題,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的領導集體提出海洋強國戰略,形成了以“強國”為核心的外向型海洋戰略。
發展海洋經濟,首要的是進行產業結構的優化。我國對于傳統的海洋產業的改造,一方面注重技術升級,將新興海洋技術應用到海洋傳統產業中去,促進海洋傳統產業技術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提高勞動者的技術水平。對海洋傳統產業的勞動者進行教育和培訓,促使海洋傳統產業實現轉變。在對傳統海洋產業進行技術升級的同時,我國高度重視海洋新興產業的發展。在國家政策引領下,我國海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現代化海洋產業結構正在加速構建。
實現海洋經濟的發展,關鍵在于海洋高新技術的發展。隨著對海洋重視程度的加強,各國紛紛加大海洋科技投入,搶占海洋科技新的制高點。
我國海洋資源豐富,利用率卻相對較低,有效地開發與利用這些資源的前提是發達的海洋科學技術。我國高度重視并支持海洋相關領域科學技術的發展。通過不懈的努力,我國在海洋科技方面取得了讓人滿意的成果。海洋科技的發展,奠定了海洋產業發展的科技基礎。
發展海洋科學技術,離不開對海洋科技人才的教育。我國重視發揮海洋科研院校的作用,加快高水平的海洋科技人才的培養。正是對人才的重視,促進了海洋科技的發展,從而使海洋經濟邁上新的臺階。
海洋經濟是開放的經濟,要把海洋經濟的發展放到世界的大范圍內去考慮。在這樣的大背景下,2013 年我國提出構建“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通過與其他國家的合作來促進海洋經濟的提升。2019 年4 月23 日,習近平第一次提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倡導各國本著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一同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發展海洋經濟。
通過海洋對外開放,中國不僅可以與沿線國家分享中國海洋經濟發展的成果,使沿線國家搭乘中國經濟發展的快車。同時又可以學習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從而帶動本國海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