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媛
(南昌師范學院 江西南昌 330032)
社會實踐是我國高校培養學生的教育活動之一,是對高校體育教學內容的重要補充,高校體育專業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有利于專業知識水平、綜合素質的提高,是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1]。但當前社會實踐模式存在學生對社會實踐的認識不夠、學校領導對社會實踐的認識不足、社會實踐的內容單一、社會實踐管理考核體系不足等問題,該文就這些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要加強社會實踐的指導、加強領導的重視程度、豐富社會實踐的內容、建立完善的管理考核體系、建立新型的社會實踐模式,為后期的人才培養提供參考依據,從而提高學生的就業率[2]。
在中國知網、萬方數據資源庫等網絡平臺查閱大量有關體育專業社會實踐培養模式的文獻,并梳理總結出目前體育專業社會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及現階段新型的培養模式,為該文的研究提供理論支撐。
通過對體育專業分管教學的領導、分管學生工作的領導進行訪談,了解目前他們對社會實踐的認知、社會實踐開展的內容及如何進行組織和管理等內容。
將2016級體育教育專業和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分別設置為實驗組和對照組,體育教育專業作為對照組,采用原有的社會實踐模式,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作為實驗組,采用與體育專業相結合的新型社會實踐模式,最后通過就業率對比兩組學生的情況。
對學生的就業情況進行跟蹤調查,了解學生的就業情況,通過Excel軟件統計學生的就業率。
現階段,大學生對社會實踐的認識還不夠,部分學生認為進入大學就高枕無憂,對課程不重視,覺得能及格就行,甚至對社會實踐內容更不重視;還有學生只注重文化課程,一味地追求獎學金和各種資格證考試,對社會實踐課程花費的精力很少;還有學生對社會實踐的概念不清楚,學校沒有組織安排過社會實踐。
調查發現,部分學校的社會實踐由分管學生工作的領導負責,與教學部門聯系不大;還有一些高校投入到社會實踐中的經費不足,沒有能夠運用到社會實踐中的專項經費,這對社會實踐的開展形成了障礙;還有部分高校社會實踐指導教師數量嚴重缺乏,甚至沒有指導教師,并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較少,參加時間較短,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社會實踐沒有取得較好的效果,學校認識的不足會使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得不到提升,無法滿足體育人才培養模式的需求。
對于體育專業來說,社會實踐內容的選擇對社會實踐的效果影響十分明顯,目前還有部分學校套用普通院校的社會實踐內容,采用暑期社會實踐、教育實習等組織形式,社會實踐的組織形式沒有與專業相關聯,實踐形式單一,內容缺乏創新性及專業性,并且還有部分學校建立的社會實踐基地,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社會實踐環境較差。
調查發現,部分學校體育專業沒有集體組織學生進行社會實踐,部分學生為了完成社會實踐報告,拿到學分,憑借個人的社會關系、同學關系、家庭關系等自行聯系實踐地點,導致學生缺乏系統性的社會實踐,只為完成任務,致使學生得不到鍛煉,這無法反映學生社會實踐的整體情況,同時學校也無法監督學生的社會實踐情況,缺乏社會實踐管理考核體系,不能真正地體現社會實踐的價值。
教師對學生的社會實踐指導應包括正面教育、技能培訓、組織管理、科學評價等方面,首先要讓學生充分認識社會實踐的重要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及自我管理能力,在社會實踐中,應安排學生進行自我檢查、自我監督,要對學生進行約束。教師應了解體育專業的市場需求,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指導和幫助,讓學生學習的技能與社會高度相契合,幫助學生就業。總之,在指導過程中,應遵循區別對待原則,讓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社會實踐內容,從而找準自己的就業方向,提高學校就業率[3]。
體育包括各種運動項目,學生在應聘時,需要各個項目的技能作為支撐,這對于體育專業學生而言,社會實踐的內容將更加多樣化,不同專業所要實踐鍛煉的內容也不同,所以需要學校教學管理者對社會實踐進行精心的組織和安排,提出明確的社會實踐考核辦法,將社會實踐納入教學計劃中,并將其列入學生的學分中,最終的考核成績將被放入學生檔案中。學校應將社會實踐作為學生畢業的必修課,從而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意識,讓學生意識到社會實踐的重要性,通過學校出臺政策,保證社會實踐實施的有效性[4]。
對于高校體育專業的學生而言,加強社會實踐實習基地建設的意義在于,為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長期開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社會實踐活動的持續性、多樣性和穩定性需要以實習基地的建設為基石,這也是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機會的必由之路。實踐基地的建設不應僅局限于利用校內資源,應充分整合各種資源,通過與校外的培訓機構、事業單位、俱樂部等建立合作關系,由內到外地建立起一個完善的學生實踐平臺,實踐基地的建立將為學生帶來多層次、多方面、多功能的實踐機會,真正實現社會實踐培養的價值。
要保證社會實踐能達到預期的效果,需要建立健全社會實踐管理考核體系,這樣才能保證社會實踐培養模式能夠長期有效發展,讓社會實踐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開展,讓社會實踐的功能最大限度地體現出來,讓體育專業的學生在社會實踐中能得到有效的鍛煉[5]。
該研究將社會實踐的培養與體育專業相結合,利用本科生導師來指導學生進行社會實踐,主要通過與學校聯盟模式、與俱樂部聯盟模式來進行實施。
與學校聯盟模式,如運動競賽,包括組織、編排等方面;教育包括培訓和教學;交流有社會調研、企業、公司、講座、電臺等方面。與俱樂部聯盟模式,如健身指導,包括社區體育指導、俱樂部指導、廠礦企業指導;經營管理包括俱樂部、運動器材、服裝、體育賽事、經費等。
與學校聯盟模式是為了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加深學生對理論的理解,啟發學生熱愛教育工作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分析能力[6]。社會實踐時間為一周,具體內容包括現場教育見習、講座、聽課、實踐。其中,講座包括校園足球、班主任工作、成為優秀體育教師等;聽課包括隨堂聽優秀的公開課、體育課、進班隨堂聽任何課程、了解班主任的具體工作等;實踐包括上課、親子趣味運動會等環節。社會實踐具體內容如下。
周一,見習動員大會、體育示范課、分配校外指導教師;周二,《談我校校園足球工作舉措及成效》、體育示范課、隨堂進社團聽課(跟著校外指導教師);周三,隨堂進班聽課(跟著校外指導教師)、跑操觀摩、新時代如何應對學校體育教學工作、隨堂聽課(跟著校外指導教師)、拔河比賽、排球墊球比賽、跳繩比賽籃球友誼賽、隨堂進社團聽課(跟著校外指導教師);周四,《如何成為一名初中體育教師》趣味親子運動會、隨堂聽課(跟著校外指導教師)、隨堂進社團聽課(跟著校外指導教師);周五,《班主任工作管理技巧》、隨堂實踐(跟著校外指導教師)、隨堂實踐(跟著校外指導教師)。
與俱樂部聯盟模式要求專項學生運用專業知識和業務技能服務于社會體育賽事、培訓等活動,進一步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技術的綜合運用,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參與比賽競賽工作的能力,以及組織活動能力。
俱樂部大量職務都可以由體育專業的學生來勝任,俱樂部是體育專業學生就業需求較大的單位。因為俱樂部崗位是多元化的,每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社會實踐的崗位,如技術專業較強的學生可以從事教練工作、組織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組織賽事、交際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從事營銷工作等,學生可以選擇適合的崗位進行實踐[7]。
在與俱樂部聯盟進行實踐之前,先由專業教師對學生的專業技能進行鞏固,隨后由帶隊教師對社會實踐的崗位進行介紹,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進行選擇,然后進行崗位模擬實踐。社會實踐的計劃由學校、俱樂部、學生三方面來完成,通過社會實踐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自己與社會需求的差距,從而去完善,最后就業。
在社會實踐環節,南昌師范學院由教務處牽頭,設計社會實踐系統,學生需要將社會實踐材料上傳系統,由專門的教師進行審核,最后進行評分[8]。
2020 年,由于疫情的影響,學生就業壓力更加嚴峻,但教育部強烈要求就業率不能低于70%。學校通過前期社會實踐的鋪墊,最終,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就業率為81.8%,體育教育專業就業率為78.5%。
在人才培養方面,要注重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能力,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要轉變觀念,提高服務質量,重視社會實踐對畢業生的重要性;大力擴寬社會實踐渠道,選擇多條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