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聰 王京鵬 包江霞
(1.溫州城市大學;2.溫州人文高級中學 浙江溫州 325000)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提出,推動體育項目協會改革和體育場館資源所有權、經營權分離改革,加快開放體育資源,創新健身休閑運動項目推廣普及方式,進一步健全政府購買體育公共服務的體制機制,打造健身休閑綜合服務體。全國性單項運動協會作為我國體育社會組織結構中的重要系統和體育事業真正實行政府與社會合作管理模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1],其“中心+協會”的同構模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我國體育事業面臨的部分實際問題,且自1994年原國家體委啟動“運動項目管理中心”改革至今已有一定成效,但真正實現單項運動項目管理政事分開、政社分開、管辦分離仍有諸多問題亟待解決,主要表現為以下方面:(1)協會的經費來源單一,經營模式落后;(2)協會的人力資源短缺,專業人才匱乏;(3)協會的管理制度混亂,缺乏外部監督;(4)協會成文的政策法規較少,法治建設滯后。
通過中國知網(CNKI)將“全國性單項運動協會”設置為主題進行檢索,得到文獻24篇。筆者研讀后發現,上述有關單項運動協會的文獻,主要圍繞著協會的歷史回顧、發展現狀、協會實體化、政策法規和管理監督等角度展開分類評述。筆者還通過各大互聯網搜索網站檢索發現,國家體育總局官方網站下掛靠了64個單項運動協會。而上述單項運動協會的官方網站雖然都已建設完畢,但一些協會只能通過國家體育總局的協會鏈接跳轉,尚未實現門戶網站搜索直達。此外,絕大多數協會的官網上沒有組織架構、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甚至連協會發展歷史及該項運動的發展歷史也鮮有介紹[2]。
綜上所述,國內學者對于全國性單項運動協會的研究方興未艾,已有研究主要圍繞協會歷史、實體化和市場化發展等方面進行討論,雖然有了理論鋪墊和實際行動,但目前協會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仍面臨著許多問題。
在改革之前,全國性單項運動協會的經費大都是政府財政補助。協會脫鉤實體化后,其資金便需要通過協會自身組織的活動、社會捐贈和商家贊助獲得。目前,實體化改革較為成功的中國籃協和足協等都已經在國內建立了成熟的職業聯賽,擁有了贊助商與合作伙伴,收入來源有了保障,但更多的單項協會(尤其是非奧類項目)因項目推廣度較低、群眾基礎較差、市場化程度較低,主要依靠財政資金補助、社會慈善捐款及有限的商業活動贊助等方式籌措資金,資金來源形式單一。由于日常工作開銷與其所籌集到的資金之間存在較大缺口,協會發展舉步維艱[3]。
人才既決定著國家的未來,也掌握著協會的命脈。然而,各協會都普遍存在著人力資源匱乏、人員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在管理層方面,是通過任命,還是選舉推出協會代表,眾說不一,始終未形成科學合理的聘任制度。中心指派的協會領導雖在綜合管理和協調能力上較為突出,但對運動項目和協會本身了解并不充分。而通過競選上任的優秀運動員或教練員雖然在專業知識上雖毋庸置疑,但在溝通與管理方面容易缺乏客觀性。在基層方面,協會既要做好競技體育為國爭光,又要落實群眾體育全民參與,且還要兼顧體育產業等方面的工作,這讓僅有幾十人的協會捉襟見肘,人才匱乏是阻礙協會發展的瓶頸之一[4]。
由于單項協會項目中心和協會一直存在著“一套人員,兩塊牌子”的現象,在協會實體化之前都是項目中心以行政命令的方式來行使實際的管理權。大多數協會官方網站上不僅沒有完善的信息公開界面,協會內部歷年財務收支情況也是無處查找,個別協會甚至連組織架構都未羅列展示,這既是協會的內部管理制度混亂,也是外部監督問責機制不健全的結果。目前,協會的外部監管主要通過國家監督和社會監督,但是各監管主體權責界定不清,互相推諉扯皮,跨部門協作困難,監管力度分散,無法形成監管合力[5]。
當前,全國性單項運動協會所遵循的是國務院分別在1995年和1998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和《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以及國家體育總局在2001 年頒布的《全國性體育社會團體管理暫行辦法》。以上政策法規雖然初步奠定了我國各類體育組織法制體系和綜合管理的基礎,但仍存在以下三點問題。一是立法層級偏低,時至今日,協會實體化的改革方案中,鮮有來自國務院這種具有國家代表性的部門,主要是部門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文件。二是相關法規有分歧,協會現行的法律條例是2001年頒布的《全國性體育社會團體管理暫行辦法》,而辦法中所擬定關于推薦行業協會領導人的實施辦法屬于“越位”行為,這與《憲法》和《體育法》賦予協會的權力相沖突。三是中央與地方性法規未成體系。立法應是先有國家法,后有地方法,然而現狀是廣東、遼寧等省市地區已經出臺了地方性法規《關于社會組織法人治理的指導意見》,但國家層面卻遲遲未見《全國性單項運動協會法人治理指引》。
全國單項運動協會作為體育非營利組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非營利的性質,明確規定協會可根據自身需要合理合規地開展各類經營活動。協會應抓住“健康中國”大背景下的戰略機遇,打破固有的市場經營活動觀念障礙,以公益事業為立足點和出發點。通過創新組織活動來尋求發展機遇,既可以與各級地方政府聯手打造各類運動小鎮,通過旅游、休閑度假等新模式創新健身休閑運動項目推廣普及方式;也可通過聯合各類企業將眾多比賽和宣傳面向基層、合理合規地涉獵商業活動;協會亦可以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和抖音等新興媒體對開展的活動進行宣傳報道,進而在完成自身公益使命與推廣普及工作的同時,擴大籌資渠道,保障協會的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提升自身的公信力[6]。
各協會可邀請行業內知名人士,聘請專業團隊作為顧問來優化團隊結構。在簡政放權的基礎上,給予協會主席、國家隊教練足夠大的自主決策權,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但與此同時,協會內部負責決策的理事會團隊、負責執行理事會決議的執行團隊以及監督整個理事會工作的監事會團隊需要做好定期廉潔風險自查,并接受行政監督和社會監督。在基層方面,協會可將幾大模塊工作分散設立處室,除了按人員需求招賢納士外,也可拓寬思路,如在群眾體育方面,可向街道社區看齊,招聘兼職人員或志愿者,形成社區體育網格員團隊,既能解決人員短缺,又能充分調動群眾積極性。
第一,加強協會內部的黨建工作,對協會內的高級管理人員進行黨性、法律知識及會計相關知識的培訓,切實發揮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第二,協會需完善會計人員的準入制度,做到持證上崗,專人專崗,還需定期對會計人員培訓;第三,協會設立紀檢監察部門,對協會內部各部門進行廉潔風險排查。加強外部監督可通過以下三種方式:(1)多部門分工聯合加強政府部門對協會的綜合監管與服務,落實政府監督;(2)協會聘請第三方審計機構定期對協會進行評估和審計,做到行業監督;(3)協會每年財務報表、人事招聘、采購招標等內容需做到依法依規向大眾公開,接受社會監督。
首先,國務院要牽頭協調各方,由國家體育總局參考《綱要》和《民法典》,進一步修訂《體育法》的同時,要積極踐行現行《體育法》中有關協會權利的相關規定,力求將其落到實處。其次,體育項目協會改革需要協會充分發揮其自治功能,即協會須擁有獨立合法的運作權力,且不受限于體育行政部門對其進行的微觀化指導和協調。國家體育總局應依托現有的《全國性體育社會團體管理暫行辦法》,結合《綱要》《民法典》以及《體育法》盡快制定《全國性體育社會團體管理辦法》,進一步將協會的組織性、非政府性、非營利性、自治性、志愿性等予以明確。再次,國家體育總局與民政部也應參考廣東、遼寧等省市地區已經出臺的《關于社會組織法人治理的指導意見》,共同頒布《全國性單項運動協會法人治理指引》。最后,積極將相關協會經營性的司法案例整合后編入《體育法》的修訂條款中,為后續的相關法律的制定提供借鑒。
該文就現階段我國全國性單項運動協會在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經費來源單一、經營模式落后;協會的人力資源短缺、專業人才匱乏;協會的管理制度混亂、缺乏外部監督和協會成文的政策法規較少、法治建設滯后四個問題,針對性地提出改變固有觀念、大數據時代下謀發展;優化團隊結構、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完善內控機制、加強外部監督和健全法律法規、做到全行業有法可依四條建議。希望為協會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些許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