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迷 王晨陽 葉曉申
(哈爾濱工業大學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青年的理想信念和成長成才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為青年樹立理想信念提供科學指導,而大學生黨員更是青年群體中應當具有最堅定理想信念的群體,因此,強化高校學生黨員的理想信念對于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十分重要。本文試圖引入近年來在年輕人中談論較為廣泛的“儀式感”這一視角,從互動儀式鏈理論中尋求能夠借鑒在高校學生黨建工作中的為當代高校學生黨員接受和喜愛的一些做法,從而得到對于強化大學生黨員理想信念的啟發。
學界普遍認為,理想信念是一個綜合性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概念,是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歷史進程產生和發展的。習近平總書記大致從六個方面總結了共產黨員理想信念的內在含義:一是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二是堅定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的信念;三是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和改革開放充滿了信心;四是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五是要培養我們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去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六是信任黨的領導,信奉黨的性質,遵守黨的宗旨[1]。具體到高校,具有堅定理想信念的大學生黨員也應具備以上六個特質,他們應該能夠堅定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共產主義的信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信心,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道德修養等。
大學生黨員作為高校著重培養的優秀人才,強化高校內大學生黨員的理想信念,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為大學生黨員的成長成才提供了保障
構建學習型大學生黨支部,有利于從根本上加強大學生黨員的思想建設,優化高校學生黨員的內部成長環境,保持黨員的積極性和純潔性,進一步發揮學生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和學生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從各個方面去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科研、創新能力,以保證大學生教育質量。
2.為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科學高效發展提供了保障
強化高校學生黨員的理想信念,增加了學生黨支部的凝聚力、增強黨支部對于學生黨員的吸引力,發揮黨支部在學風和校風建設中的影響力,對于提高學生黨建工作的效果和效率,實現黨建工作科學高效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3.為我黨提高執政能力提供了保障
大學生黨員是未來我黨的政治骨干力量,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骨干力量,學生黨員的培養發展和教育管理若沒有堅定的理想信念作為思想指引,則無法保證學生黨員的向心力、創造力和戰斗力。加強大學生黨員思想建設,對于加強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加強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儀式是人類社會中一種獨特的社會文化現象,柯林斯在涂爾干和戈夫曼關于儀式和互動儀式的理論基礎上提出了互動儀式鏈理論,他認為互動儀式鏈是構成宏觀社會結構的來自局部際遇的互動儀式所形成的鏈條關系,在以情境為起點所構建的互動儀式鏈中,互動儀式的核心是一個因果關聯和反饋循環的過程,由四種主要的要素構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通過身體在場而相互影響、對局外人設定了界限、將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對象中、能夠分享共同的情緒或情感體驗。柯林斯認為:儀式是一種相互關注的情感和關注機制,它形成了一種瞬間共有的實在,因而會形成群體團結和群體成員身份的符號[2]。因此,當互動儀式鏈的四要素形成高度的互相關注以及情感連帶,并產生集體興奮時,則會產生四種主要的儀式結果:群體的團結、個體的情感能量、代表群體的符號認可、道德感。
對照柯林斯的互動儀式鏈理論,高校學生黨員理想信念教育中有明確的參與者、身份認知、組織管理、責任義務劃分、行為規范、互動場景等一系列儀式要素,即在學生黨員進行日常的組織生活過程中學生黨員們對于自己的身份認知是明確的,黨員們通過在一個共同的黨組織內開展組織生活保證了多個人通過在場而互相影響,并對局外人設定了屏障,構成了特定的互動儀式情境。在黨的組織生活中,支部內學生黨員通過開展三會一課、兩學一做及各具特色的主題黨日活動來進行成員之間的互動,在互動的過程中,實現了成員之間的彼此關注:黨支書與支委之間的、黨支部骨干與普通黨員之間的、普通黨員與普通黨員之間的。學生黨員們圍繞著組織生活的主題,在理論與實踐、知識與思想之中激發黨員們對于黨組織的認同與熱愛。
而高校學生黨員理想信念教育的目的也是希望通過一系列的互動情境使得黨員之間形成高度的互相關注及情感連帶,從而達到四種儀式結果,即增強學生黨組織的凝聚力,發揮學生黨員的戰斗堡壘作用;樹立先進典型,發揮學生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強化學生黨員身份,增強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感;規范學生黨員行為,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最終達到堅定大學生黨員的理想信念的目標,使得大學生黨員能夠努力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貢獻。當然,學生黨員理想信念教育之中的互動儀式不僅僅局限于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黨員與學生黨員之間、學生黨員與學生團員之間也會因為不同情境下的互動儀式而產生不同的互相關注與情感連帶,從而產生不同的儀式結果。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而新時代需要中國共產黨人具有更加強大的精神支柱,即為崇高、科學的理想信念,強化共產黨員的理想信念是新時代黨建的必經之路。
在當代中國的發展過程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僅僅是促進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推動社會主義經濟繁榮的有效形式,更對百姓價值觀的塑造產生兩面性。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過度市場化、商品經濟迅速發展等新的經濟環境,過去作為商品交換媒介的貨幣在此時猛然間經歷了功能的強化和認可,這其中滋生出了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等腐朽的資產階級價值觀。加上全球化趨勢改變著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的格局,沖擊了我國的意識形態領域,其中更是包括了對理想信念、對精神追求帶來的挑戰。此外,網絡時代已經全面到來,網絡信息傳播不可避免的具有一定隨意性、娛樂性和盲目性,西方國家對我國實施的文化滲透手段中含有大量影響青年人塑造正確理想信念的消極不良信息。這些都在不同程度地影響著當代青年大學生理想信念的形成和走向。
現實生活中,大部分大學生黨員都能夠保有堅定的理想信念,但不可否認的是,個別學生黨員仍會出現“精神缺鈣”的現象:黨員身份感不強、宗旨意識模糊、迷戀封建迷信、輕視群眾利益等諸多問題,而這些問題究其根源都是理想信念不堅定,具體表現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入黨不僅僅是理想信念驅使,往往還摻雜了個人利益和現實目的的實現,例如有的同學將入黨作為就業競爭的砝碼,有的同學將入黨作為個人評獎評優的加分項等,看中短期利益的實現而沒有思考清楚黨員的責任與義務,雖然這種入黨動機不端正的大學生黨員占少數,但若任其發展,久而久之必然會影響尚未入黨的大學生對黨員的正確認識,也存在給身邊的其他大學黨員帶來不利影響的可能性,甚至會造成社會對高校學生黨員的形象誤解。
一部分學生對于共產主義社會心存疑慮,從而對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還不夠堅定,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更是浮在表面,并不能夠對其進行深刻理解和正確分析。另外,目前高校中的一些大學生黨員并沒有認真學習并實踐黨的最新理論成果,或者學習時也僅僅停留在形式上和表面上,并未真正在生活和工作中貫徹落實下去。
部分大學生黨員在申請入黨時臨時突擊學習相關理論知識,但在正式入黨以后就放松了對自己的嚴格要求,黨員意識逐漸模糊,理想信念不斷動搖,時常忘記自己的黨員身份,淡化了黨性修為,不再繼續深入學習和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缺乏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清醒意識,對目前國家重大的社會問題和思想政治問題缺少關注和正確的思考。
在互動儀式鏈視域下探討如何強化大學生黨員的理想信念,我們主要是探討在儀式場域和具有“擬儀式”般主觀體驗的非儀式場域中如何通過調動大學生黨員的情緒,激發“情感能量”,從而強化高校學生黨員的理想信念,治療“精神缺鈣”病癥。結合當前黨對基層組織的要求和大學生黨建工作實際,強化大學生黨員理想信念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突破: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先進性,首先體現為思想理論上的先進性。注重思想建黨、理論強黨,是我們黨的鮮明特色和光榮傳統。”[3]堅定的政治信仰,必須建立在對理論深入掌握的基礎上。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舉辦讀書班、小組學習等多種交流研討形式,使廣大學生黨員真正領會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深度和廣度,才能幫助學生黨員建立理性認知,更加準確地理解黨員的身份含義和責任、義務,強化對于群體符號的認可,強化大學生黨員的理想信念。
一個有著“存在感”的學生黨支部應該是可以讓同學們時時刻刻感受到黨支部的真誠服務存在的,感受到每一個黨員同學作為帶頭模范的,讓黨支部不但成為思想上的先行者,更是一個每分每秒為同學想,每時每刻為同學做的務實的存在。因此,可根據每個學生黨支部內黨員不同的專業特長和性格特點,賦予學生黨支部以較為固定的職能,例如法學專業學生黨支部可以賦予“普法治校”職能、支部內黨員善于進行實習實踐的黨支部可以賦予“實踐樂學”職能等,讓每一個黨員同學能夠感受到黨組織的存在,產生情緒共鳴,激發“情感能量”,強化大學生黨員的理想信念。
學生黨支部可以設立黨員活動日,固定每個月的某一日開展組織生活,使黨組織成為區別于其他組織的存在,加強組織的界限;為每個黨員過政治生日、重溫入黨誓詞、重讀入黨申請書、贈送政治生日寄語,增強支部內部學生黨員的互動性和關注性;誦讀紅色經典、重演紅色經典片段,分享共同的情緒或情感體驗;打造理想信念空間,開展掛黨旗、訴初心、宣諾言等系列活動。通過一系列富有莊嚴感和儀式感的活動強化大學生黨員的身份認同,讓他們在黨組織中能夠感受到溫暖和關懷,通過彼此有儀式感的互動激發黨員的主體性認知和情感連接,增強學生黨支部的凝聚力,強化大學生黨員的理想信念。
目前,大部分高校學生黨員的互動交流都局限于校內甚至是支部內黨員之間,通過開展支部內交流談話、學習心得分享、批評與自我批評等形式實現,此外還應積極拓展不同學科研究生黨員、預備黨員以及入黨積極分子之間的思想交流,實施學生黨組織校內共建。同時,鼓勵大學生黨支部走出校園,走進企業、走進博物館、走進紅色教育基地、走進祖國的大好河山,接受社會的洗禮和紅色文化的熏陶,感受具有馬克思主義政黨特質和中國特色的紅色文化精神。為大學生黨員創造更多的互動交流情境,激發他們學習和參與的熱情,在更多的情境中促進大學生黨員的思想交流與碰撞,促進“情感能量”的產生,從而強化大學生黨員的理想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