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德昊 武漢大學
近年來,隨著我國能源消費結構的轉型升級、國內煤炭市場不穩定動態的持續以及煤炭行業為謀求長遠發展而提出的淘汰落后產能、優化過剩產能政策的大力推進,黑龍江省煤炭產業進入了“變革時期”。曾經憑借自身吃苦耐勞而收入尚可的民營煤礦礦工而今卻產生了諸多煩憂。民營煤礦礦工在工作環境最為艱苦的礦井之下辛勤勞動,他們的勞動支撐著社會的前進與發展也支撐著他們各自家庭的生存與延續。在我國奔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征程中,進一步研究民營煤礦礦工的社會支持系統顯得更加必要和迫切。
我國內地對于社會支持的研究起步較晚,20世紀80年代末以肖水源為代表的一批學者討論了社會支持的分類以及其對個人心理、生理健康的影響與作用[1]。新世紀初,程虹娟、張春如等人從社會互動論、社會行為的內涵、性質以及社會資源的具體作用等三個角度詳細地闡述了其對于社會支持概念的基本定義。其認為社會支持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社會互動關系,同時也是一種信息的獲取或行為并且還是個體間社會資源的交換[2]。通過對于某一特殊群體社會支持狀況的調查,來增進對于該群體的發展狀況、現存問題的了解,從而找到提高其生活水平和增進社會福祉的有效路徑,是最近一段時期學界關于社會支持研究的主要動向。本文沿襲這一研究思路,聚焦于民營煤礦礦工這一特殊群體的社會支持研究,不拘泥于傳統的研究對象,以期待增強學界對于更多特殊群體的關注,并提供一定的研究借鑒。
其一,訪談法。筆者對20位JX煤礦礦工進行個案訪談以充實調查,依靠以面對面為主要形式的無結構訪談法,緊緊圍繞預先設計的訪談提綱與JX煤礦礦工進行漫談,了解其最為真實社會支持狀況,并以此與問卷調查結果相驗證,保障調查的信度與效度。
其二,實地觀察法。筆者走進礦井與煤礦礦工生活區,通過長達三個月的深入體驗,最近距離地感受其生活狀態,從細微之處入手,最全面的了解民營JX煤礦礦工生活。
自我認同感是衡量人們心理狀況的關鍵內容,其是每個人的內心對于其自己擁有的能力、當前所處的現狀的滿意程度以及個人在如工作、交往等各類社會活動、互動中,流露于外在的價值觀展現以及融入到行為、談吐的個人自我評價[3]。個人對于自身的評價主要來源于對個體的人生經歷、生活經驗,包括對其自身社會角色的好惡、自身職業技能的信心等。由于社會角色的相同,生活處境的相似,人們的自我評價會在其共性的渲染下逐漸影響到其他個體,從而形成某一社會群體的共同自我評價。
民營煤礦礦工群體總體位于全社會的底層,其工作在礦井之下,其工作不僅辛苦且要忍受惡劣的勞動環境。并且從總體上看民營煤礦礦工的工資以及相關待遇水平長期保持在較低狀態。民營煤礦礦工長期得不到社會的關注,與鄰居、同事“抱團取暖”卻由于生活境遇和職業身份的影響,使其支持效果聊勝于無。由于其幾乎沒有任何社會聲望,民營煤礦礦工亦很難產生深刻而積極的自我認同,這既包括其對于自身職業的認同,也包括對于自身生活處境的認同。這也是導致JX煤礦礦工夫妻情感不和諧的主要原因之一。民營煤礦礦工的生活質量較低,被排斥和疏遠的自我評價極易扎根于其自身的認知體系,從而形成負面消極甚至略有極端的情緒。這不僅會封堵自身原本就較為封閉的社會互動體系和交往網絡,也容易導致各類消極行為的發生。
維護社會公平,提高底層民眾的生活水平,離不開相關社會保障制度與政策的保駕護航。當前民營煤礦礦工的社會保障狀況不容樂觀。其主要表現為:勞動合同簽訂比重以及以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為代表的社會保險投保率較低。由于文化水平較低、維權意識不足,加之在與雇主的雇傭關系中處于弱勢地位,大部分民營煤礦礦工對于勞動合同簽訂情況并不關心或感到無能為力。在勞動合同缺失的狀況下,民營煤礦對于礦工的社保繳納也就毫無保障,其他各項本屬于煤礦礦工的合法權益也無從談起。只有工資,毫無其他社會保障、福利待遇,已經成為民營煤礦行業的“潛規則”。因此,大多數民營煤礦并沒有按照相關規定主動為所有礦工繳納保險。這為民營煤礦礦工未來的個人生活埋下了隱患。
同時,由于在當前戶籍為外地農村的外來務工人員占H市民營煤礦礦工總量的比重較高,由于其流動較為頻繁,導致相關社會福利措施在制定、落實過程中困難重重。從當前全社會提供的社會服務覆蓋范圍來看,現有的工會、婦聯、社工專業機構、志愿服務團體為代表的社會服務機構的服務業務與服務對象,對于民營煤礦礦工的涉及較少,甚至可以稱為缺失。但是,民營煤礦礦工群體卻是默默奉獻、辛苦工作在惡劣條件下,最需要全社會給予關注與關心的產業工人群體之一。民營煤礦礦工的家庭狀況、社會交往、工作境遇以及業余生活等問題都需要專業的社會服務團體積極參與、建言獻策。
由于民營煤礦礦工受教育程度較低、文化素質不足低等內在條件的限制,導致其對自身社會支持的認知程度、利用程度以及主動謀求和獲取對社會資源的能力較弱。調查結果顯示,在民營煤礦礦工群體中,來自于外地農村且缺少社會技能的人數較多。他們面對生活的壓力常常感到迷茫和無力。僅憑“賣力氣”不足以支撐起其家庭在城市中的良好發展。他們對于涉及到自身權利與利益的相關福利政策和社會保障制度不甚了解。因此對于社會支持究竟是什么以及如何獲得和如何利用,很多民營煤礦礦工并沒有清晰而又明確的認知、也找不到提高其認知的途徑和渠道。
民營煤礦礦工的工作辛苦且日常生活也較為單一,大部分從事民營煤礦礦工來自于處于社會最底層的貧寒家庭,且以來自農村為主。這部分人文化層次較低,技能素質較差,有的習慣于家鄉方言,普通話不標準,甚至用于交流的基本語言都不能順暢表達,這導致其很難在陌生的城市交到朋友從而進行社會關系網絡的擴展。由此可見,民營煤礦礦工所擁有的社會支持和社會網絡資源,仍然以初級群體互動為主,滯留在最低級的社會交往圈中。
增強民營煤礦礦工的主觀支持目的在于為其提供充足可靠的情感支持。毋庸置疑,對于弱勢群體的關注和幫扶,專業社會工作具有得天獨厚且無可替代的優勢,特別是在為民營煤礦礦工群體提供非物質方面服務的社會支持。本文將從操作層面提出相關的構想。一方面,社會工作者在開展專業服務時,必須充分尊重服務對象,堅持貫徹案主自愿的原則。部分民營煤礦礦工由于其社會地位、工作狀況以及生活境遇等方面的不如意,特別容易出現自卑、焦慮的心理,從而在主觀上排斥外界的幫扶和救助。面對這種情況,社會工作者在提供服務時,要時刻秉承社會工作專業倫理,堅持并積極踐行“助人自助”。另一方面,社會工作者在具體實施專業服務時,應該堅持和使用“優勢視角”,幫助案主充分認識到自身的特長以及優勢,在服務過程中注重對案主的增能和賦權,幫助民營煤礦礦工增強自信,使其可以樂觀陽光的面對生活中的困難與陰霾。
增強民營煤礦礦工的客觀支持可以從為其提供直接的物質支持、相應的信息支持完善專業服務以及組織構建,從而滿足民營煤礦礦工迫切的現實需求。首先,社會工作者要積極整合民營煤礦礦工的社會支持內的全部資源,其既包括來自于政府的制度性正式資源,也包括由廣大社會成員、志愿者團體提供的非正式資源。通過加強客觀社會社會支持,為民營煤礦礦工提供可以改善其生活的物質援助。其次,社會工作者還要積極為案主提供相應的信息支持,加大力度對社會政策和相關法律法規進行宣傳,幫助礦工了解到在遭遇生活和工作困境時應從何處、如何獲取幫助、如何運用法律法規保障自己的合法權利等。最后,社會工作者可以依托礦區社區開展一系列的專業服務。在此過程中,社工要突出社會工作專業化的特點,在重視社區營造的同時,也要注重給予服務對象個別化的服務。
由于民營煤礦礦工自身能力的限制以及相關社會政策宣傳不到位等原因,影響其對當前已有的社會資源和社會政策不能得到使用和落實。從而導致民營煤礦礦工不能在現有社會支持框架下有效地獲取資源以促進自身的可持續發展。面對這種情況,要加強礦工個體對于其自身社會支持的利用能力并且積極地創造良好的外在條件幫助其能夠最大程度上利用自身的社會支持。社會工作者應對民營煤礦礦工的社會支持進行全面評估,發現每一位礦工自身的社會支持中能夠提供支持的成員以及可利用的資源條件;通過認知療法讓礦工個體充分認識到其自身和所處的環境中現有的可利用資源并鼓勵其加強與這些成員的聯系、協助學習如何利用現有資源等。除此之外,社會工作者可以通過科學的社會調查研究收集和分析相關數據,為加快涉及民營煤礦礦工的社會保險以及福利體制等方面的改革、完善相關社會保障制度提供支持,從而為幫助民營煤礦礦工在最大程度上利用自身的社會支持提供外在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