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永斌
(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甘肅 天水 741025)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在“互聯網+”和“經濟新常態”背景下,電子商務模式被很多消費者所接受,不同于傳統商品銷售模式,淘寶直播、抖音快手等新銷售模式可以使消費者以更便宜的價格、更直觀的渠道去購買更豐富的商品。目前,電子商務模式發展已經取得了巨大進展,直播消費客戶數量的快速增長也吸引了專家和政府的關注。但是所銷售產品的質量,消費者購買后的售后問題,以及商品購買過程中出現的客戶資料信息泄密等問題,難以得到有效地解決。如何在電子商務模式下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得到保護,是電子商務高速發展中亟待解決的難題。因此,本文在對電子商務環境下消費者權益法律保護現狀及特征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的法律措施,以促進我國電子商務又好又快地發展。
電子商務源于英文Electronic Commerce,簡寫為EC,它是指依托現代化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網絡資源進行的一種社會經濟形態[1],其最終目的是通過降低經營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優化資源配置,從而實現社會財富的最大化。電子商務不單純是一種交易方式,它的出現需要對整個交易流程進行再塑造。電子商務涉及許多環節,這就對相關政策、法律制度和配套設施都提出了新要求。新型的電子商務模式與傳統商務模式相比較,具有交易全程的虛擬性和信息處理的高科技性等特點,在電子商務交易過程中,買賣雙方通過互聯網信息平臺交換商品信息從而完成交易,整個交易過程都在虛擬空間完成[1]。這種新型交易模式對買賣雙方都有利,既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也創造了更多交易機會。但是,消費者利益受損現象也更加頻繁出現。
在電子商務快速、便捷的銷售模式下,生產者和銷售商家為了提高產品銷售量采用多種方式宣傳產品,這其中主要涉及虛假宣傳的問題。電子商務模式下,通過電商平臺展示商品的照片和文字信息,從而完成對產品的推廣宣傳,跟傳統經營模式相比具有不確定性和虛擬性,消費者無法直觀面對商品。這一特點在直播間銷售模式中更為明顯,主播通過概念講解和直播產品體驗對消費者進行產品推廣,講解過程中的不真實和不確定使得消費者購買的產品和預期之間產生差異,從而導致消費者權益受到損害。近年來工商部門對電商APP出具的行政處罰中,虛假宣傳是主要處罰類別。處罰的商品類別中,食品及保健品、數碼家用類產品、美妝護膚品等三類產品中問題商品占比六成[2]。由于電子商務的交易地點虛擬化和數字化,交易成功后消費者后期的維權很難實現,消費者因誘導消費而產生的權益侵害存在維權措施不明確、維權過程艱難、維權證據收集難度大等困難,所以加強法律監管和培養消費者維權意識以及加強對售后環節的監管是非常必要的。這也是保護在電子商務交易過程中處于弱勢的消費者權益的必要措施和手段。
目前,《電子商務法》對市場的監管主要通過市場主體準入和退出制度監管、依法納稅監管、禁止產品虛假宣傳監管等措施來實行,但在司法實踐中,監管存在很多困難。第一,在市場準入方面,形式審查為主的審查形式無法適應主體多變性,對主體進入信息真實性核驗難以把握。第二,不同的市場主體在依法申報納稅過程無法得到有效監管。最為關鍵的是,因電商經營范圍的廣泛性以及近年來電商數量基數的大量增多,導致監管部門對商品及服務的監管、對交易行為的監管以及對于電商平臺的監管力度不夠,造成了交易過程中產品質量不過關、產品宣傳與實物不符、頻繁出現假冒偽劣產品等情況。
(一)有效發揮誠實信用原則的兜底作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電子商務法》規定了消費者保護的基本法律原則是誠實信用,在交易過程中,誠實信用原則也在一定層面上保護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誠實信用原則作為民法中的基礎條款明確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愿、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原則”。《電子商務法》中將誠實信用原則進一步明確為:“電子商務經營者從事經營活動,應當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誠信的原則[2]。”具體體現在電子商務交易過程中,各方市場主體,包括經營者、消費者、電商平臺等,在交易過程中都應該秉持誠實信用原則,以互不欺騙、遵守誠信的態度從事電商業務。誠實信用原則作為契約社會的基石,民商事活動中放之四海皆準的行為準則,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因電子商務的復雜性而導致的法律監管規定滯后的情況,有效應對和解決電子商務司法實務中出現的新狀況和新問題。
(二)大力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立法力度。《電子商務法》通過規定經營者銷售商品和提供服務的三大標準:保障人身安全、財產安全及保護環境安全。在保障消費者知情權和杜絕虛假宣傳方面,規定:“經營者應當全面地、真實地、準確地、及時有效地展示商品或者服務信息,消費者具有產品知情權和選擇權。經營者不能以虛假刷單、好評作假等方式引導和誤導消費者[2]。”在保障用戶信息安全方面規定:“經營者在經營過程中所收集、獲得的用戶的個人信息,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有關規定使用和保存[2]。”《電子商務法》通過對電子商務經營者經營產品和范圍、保障消費者知情和選擇權、用戶個人信息的獲取和保護三方面進一步對消費者的權益進行了保護[2]。
(三)構建電子商務經營各方全程參與機制。以市區級為單位組成地方電子商務行業管理協會,在地方政府的指導下,由電商行業協會牽頭制定地方電子商務自律規范,并監督當地電子商務經營者遵從規范。通過在法條中強調電子商務平臺的連帶責任,敦促電商平臺加強監管,從技術層面入手,前置審查措施,提前堵塞漏洞[3]。加強消費者維權意識及相關法律的普及力度,消費者可及時通過合法手段和法律途徑維護自身合法利益。通過以上措施,整合各方有效資源,構建起地方政府、行業協會、電商經營者、電子商務平臺以及消費者各方全程參與、共建共享的有效機制。
有關統計顯示,目前我國共有約57萬家跨境電商相關企業,其中,有限責任公司占比高達96.75%。注冊資本方面,有64.61%的跨境電商相關企業注冊資本在0~200萬。2016年,國內接連出現了300多家網絡直播平臺,直播用戶數量快速增長。一夜帶貨一套房的薇婭和1.3億買上海豪宅的李佳琦兩位頭部主播,讓無數人對直播電商充滿渴望和想象。“互聯網+”背景下的電子商務時代已經全面來到,電子商務和網絡平臺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越來越重要,為有效應對這種新型商業模式,第一,應堅持發揮誠信原則的兜底作用,在相關法條滯后或不夠具體的情況下,有效補足條款。第二,應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立法力度,從立法層面為消費者權益保護提供法律依據。第三,整合有效資源,構建電子商務經營相關各方全程參與的立體機制。通過以上措施,加強電商從業者自律意識,提高電商平臺監管意識,提升消費者維權意識,暢通消費者維權渠道,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從而構建起一個積極健康的電子商務從業環境,直接推動我國信息化建設水平。其次,健全完善電子商務下的消費者保護法律體系,為電子商務發展“保駕護航”,實現法律服務于社會和經濟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