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雨
(黑龍江外國語學院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中國古代文學、古代漢語課程,和中國傳統文化息息相關,漢語言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和漢語言文學師范類專業的學生,更有責任傳遞中國傳統文化。因此,要使大學生尤其是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樂于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汲取中華民族優秀的精神文明,進而不斷提升自己,用正確的方式方法傳遞正能量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下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
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縮寫為OBE)是指成果導向教育理念,也是指基于學習產出的教育模式。這一理念始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美國和澳大利亞。OBE理念強調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效果都要服務于學生最終就業所需要的知識與能力。簡而言之,OBE強調一門課程的開設,即課程的教學內容和預期學生獲得的效果要與學生真正畢業后工作所需要的能力與知識一一對應。
很多高校都把中國傳統文化這門課程納入公共課或選修課、課外拓展課,開設這門課程的根本原因是目前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普遍較低。多數學生比較功利,只是專注學習本專業的核心課程,覺得專業知識的掌握才是重中之重。
目前,多數高校已經認識到一個合格的高校畢業生應具備的三方面素質:專業知識、技能素質;思想品德素質和綜合文化素質。[1]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復合型人才。大多數高校意識到學生畢業后是需要綜合人文素養的,而這種素養的養成離不開傳統文化的滲透,也許大多數高校并沒有清晰的OBE理念指導,但是開課實踐與OBE理念不謀而合。
由此可見,從社會需要復合型人才的角度看,非中文專業的學生需要開設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那么和中國傳統文化更密切相關的中文系更有必要開設這門課程。本文主要探討對中文系兩個專業(漢語言文學〈師范類〉和漢語國際教育)的學生而言,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在OBE理念指導下如何進行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
以往針對這兩個專業,中國傳統文化授課內容特點多是內容全面、繁復,基本涵蓋從先秦到明清各個時期階段的風俗禮儀和規章制度,內容面面俱到,又稍顯枯燥。學生從繁多的需要死記硬背的知識中找不到學習的樂趣,也不知道硬著頭皮背下來的這些知識到底應該如何運用。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有不同朝代的選拔人才的制度,不同時期的婚喪禮儀。選拔人才的制度又分為考試形式(科舉制度)和非考試形式(舉薦形式)。各朝代的科舉制度有時意思相近,科舉有文舉,有武舉。有的朝代只是文舉,有的朝代文舉、武舉并行,有的朝代選拔人才又是八股取士制度。學生往往背了這個朝代忘了另一個朝代,且完全不知道背誦這些科舉制度有什么用,慢慢地對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形成了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從而不愿意學習。
傳統文化這門課程課時有限,內容又多又雜,教師只能選擇一言堂的形式照本宣科。如此往復,學生根本沒有樂學情緒,找不到學習的目的,課程的開設如同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針對這樣的課堂現狀,我們試著從OBE理念出發,對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進行探究式的改革。
OBE理念是從學生將來的就業指向出發,重新選取安排教學內容。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師范類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大多會從事中小學的教學工作。作為教師,不僅要具備講授課本知識、管理學生課堂,組織學生活動的能力[2],更重要的是要有民族自信心,熱愛傳統文化并有責任傳遞發揚。
從這一點來看,漢語言文學師范類專業的傳統文化課程教學內容就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一些改革。比如,可以更偏重中小學學生能夠體會傳統的忠君愛國主義情懷,孝悌之美及古人為了爭取為國效力的機會而刻苦學習的意志品質。把這些優秀的傳統品德傳遞給師范類專業學生,先讓他們在情感上認同,再讓他們春風化雨般傳遞給將來他們所教授的中小學學生。
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內容就可以在有限的課時集中對一些內容重點講解。比如先秦諸子思想中強調忠君愛國、孝悌之美的儒家思想;先秦時期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家思想,重在讓學生感悟古人的智慧與深情。以往對于繁復的歷朝歷代的科舉制度,學生為了應付考試根本不去理解,而只是死記硬背;因此,教師可以換個角度,教學內容上重點讓學生感悟那些科舉考試成功的文人儒生們為了心中的理想和抱負不畏艱辛的頑強品質。科舉考試層層選拔,想要獲得最后的成功要經歷重重關卡。聯系學生的實際,科舉考試其實和大學生高考的艱難歷程有一定的相似性。這樣與學生們拉近距離,自然不會讓學生覺得科舉制度枯燥乏味,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為了心中的理想,不管多么困難也要頑強奮進的信念。對于愛國主義情懷、儒家的忠孝觀念,學生們并不陌生,學起來或背誦起來也不覺得吃力;因此,教學內容可以刪掉一些瑣碎的婚喪習俗,戶口制度、服飾文化等,不追求大而全的面面俱到,反而可以讓學生感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目的,不再感到迷茫,從而漸漸培養起樂學情緒。
這里我引入“人文化成”這一理念。[3]這一理念既適用于培養我們的大學生,也適應師范專業學生將來就業對其他中小學生的培養。“人文化成”也就是強調傳統文化對人的培育功能。無論是高校還是中小學教學,最終目的都是育人。傳統文化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春風化雨般潤物細無聲地“化人”。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不僅僅有自己專業的知識和技能,更大的比重在于人文精神。中國傳統文化這門課程的教學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在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中感受古人的智慧,感受古人與自然、與君主、與自己的父母兄弟,與他人智慧的相處方式,感悟古人的哲理性思維及留給我們豐富的文化典籍和豐厚的道德倫理,最重要的還有古人的人文追求。這個人文就是我們說的課程內容的講解,通過講解引導學生具有自省精神,就是“化成”。通過講解,把傳統文化深深地嵌入學生的血脈中,變成一種自然而然的流淌,引導師范生自覺地、自然而然地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化、提升、改造最終完善重塑自我。通過傳統文化的滲透讓師范生產生“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教育成效,實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作用。
同理,當師范生能夠自然地“人文化成”后,走向工作崗位,尤其是去中小學當教師,就會自然而然地引導中小學生認同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對于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對他們“人文化成”更加重要;因為只有他們深深熱愛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懂得傳統文化的來龍去脈,才能更好地向留學生傳遞,進而走向世界,贏得更廣泛、更真誠的認同。
從OBE理念出發,改革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內容及教學方式方法。從結果導向來看,中國傳統文化包括歷史上的地理環境、經濟基礎、社會政治結構、民族融合、語言文字、科學技術、史學、教育、藝術、宗教等各個方面。要想讓學生真正理解這些內容,僅憑教師枯燥的講解或讓學生自己查找資料還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師范專業及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教學中,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重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人文精神和文化自信。為了達到這樣的教學效果,應提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僅有“灌輸法”或者“背誦法”是不行的。教學方法創新可以嘗試使用“互聯網+”的形式。比如借用微課、慕課等形式,將教學內容設計成專題或模塊,讓學生線上先習得基礎知識,然后線下采用討論式的教學方法。[4]這樣一來,在線上,學生可以直觀看到、聽到久遠、陌生的中國傳統文化,同時微課的時間很短,學生需要了解或背誦的內容也不會太多,自然就不會有抵觸心理。線下再通過討論等開放式的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反饋的及時性,以創新理念為指導,打造寓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的“互聯網+”線下課堂。這樣的教學方法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微課、幕課等“互聯網+”模式的興起并逐漸融入線上教學,勢必成為教育教學領域新的發展方向。
OBE理念強調課程目標設定特別重要。[5]因為課程目標揭示了這門課程與其他課程的差異,若兩門課程的教學目標比較相近,那么就有一門課程面臨淘汰,即使該門課程以往是專業核心課,也難例外。從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師范類)專業及漢語國際教育(師范類)專業開設的課程來看,似乎中國古代文學、古代漢語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若有若無的聯系,但是如果深究會發現三門課程的教學目標有明顯差異。這里筆者想要嘗試建立課程群來互相促進三門課程的教學,也就是以往我們大多強調三門課程的差異而忽略了他們之間的聯系。
三門課程都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聯系密切,古代漢語是文通字順地閱讀古代典籍的基礎。中國古代文學也會講到我們的文化經典和文化哲思。這就要求各科教師在課堂內容方面要加強溝通,比如可以在文化課上適當引入文學鑒賞,可以在中國古代文學課上開展歷史上的文化大探討。我們提倡多元化,每門課程從各自特點出發來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不能模糊每門課的課程定位,要在一體的范圍內進行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