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有麗
(國家檢察官學院河南分院,河南 鄭州 450002)
網絡虛假交易的含義是指通過網絡平臺的運用與行為人進行聯絡,并且通過虛構的實際交易事實,從而規避一些信用記錄,干擾信用記錄等一些不正當手續獲得商品的銷量,以及服務評價和店鋪信譽等等各種特殊利益,以謀求自身的市場競爭優勢的行為。當前我國許多的電商平臺商品搜索排名都是按照消費者的口碑以及銷量來排的,而其中就會存在著一些刷單的現象,這也是當前網絡虛擬交易行為越來越嚴重的主要原因。
當前的網絡虛假交易相關法律看似較為完善,其實不然,在網絡虛擬交易之中,對于相關的類型與界限,沒有清晰針對惡意差評和刷單的行為,在實際法律責任范圍規定上也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導致整體法律的實施,效果存疑。除此之外,全新的法律也沒有針對虛假交易遭受損害的消費者以及誠信經營者的相關責任問題進行回應,使消費者還需要通過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去維護自身的權益,而一些誠信的經營者在實際的合法權益保護上難以得到幫助。并且消費者在維護自身權益的時候花費的成本過高,而互聯網的基礎交易又具有較強的隱蔽性,導致消費者在維權時很難獲得相應的證據,即使一些消費者能夠得到賠償,對于違法經營者所獲取的利潤來說,更是不值一提[1]。競爭法希望能夠規制網絡虛假交易,但是實際的落實力度不大,因此需要進一步對于相關的法律責任進行完善。
網絡虛假交易所涉及的法律關系十分多元化,主要包括線上平臺以及線下的實體產業,并且相應的法律通常都是圍繞網絡虛假交易而形成了一個利益鏈條。例如在刷單的時候,商家一般都會和刷單平臺以及物流之間形成相應的委托關系,而刷單的人員和商家之間則屬于買賣合同的法律關系,刷單人員和平臺之間屬于雇傭關系,但是在當前的反不正當競爭法中,針對規制的對象都是經營人員以及電子商務經營者經營人員則是屬于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而電子商務經營者則屬于電子商務平臺的經營人員,通常都是通過是通過自己建設的網站或者其他進行網絡服務銷售的平臺的經營者[2]。這樣的規定雖然能夠使商家和刷單平臺存在著的一些虛假交易行為,得到一定的控制,也能夠使監管不足的網絡平臺具有更加明確的法律責任,但是針對物流方和刷單人員來說,卻沒有任何的監管作用。刷單人員不屬于實際經營者,而是在消費者的身份之下去進行刷單的行為,因此在實際判定的時候很難分辨他們是否為真正的由于生活消費所購買的商品并且接受了服務。也就是說刷單人員會受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保護,所以導致他們出現一些投機取巧的心理,將刷單作為自己的收入副業。而物流方則屬于網絡虛假交易的另一個主體,通常都會使用空包裹來替代實際的商品進行物流快遞從而使網絡虛假交易能夠具有一個真實的過程,甚至于還會和商家之間勾結造成了嚴重的社會資源浪費。
在《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相關修訂過程之中,一些人們認為虛假交易屬于虛假宣傳的一種特殊的形式,不需要單獨立法管理。后經過研究調查,又將其重新歸入到法律的管理范疇中,這一舉動也說明了虛假交易與虛假宣傳在本質上具有差異。在全新的《反不正當競爭法》中的第八條第二款,明令禁止了經營者通過虛假交易的方式幫助其他人進行虛假或者會引導他人產生誤會的商業宣傳。在《電子商務法》的條令中也明確規定了,不允許電子商務經營者采取虛構交易或者讓用戶虛擬評價的方式,對他人進行引導,從事商業宣傳欺詐消費者[3]。簡單來說就是這些法律條文都是防止虛假交易導致虛假宣傳行為出現的方式,而虛假宣傳則是虛假交易為了達到的實際目的。從實際的法律應用上來分析這些條款,單純只能對虛假交易的形式炒作,以及炒作他人信用的行為起到管理作用,而對于一些惡意差評或者刷單打擊競爭對手的行為,并不能起到一定的監管作用。反向刷單對于競爭對手進行詆毀和打擊是當前不正當競爭之中,也十分常見的一種方式。所以網絡虛假交易競爭法規制的相應行為類型還不夠完善,依舊存在著一些刷單和虛假宣傳,以及惡意差評詆毀他人,打擊他人,妨礙他人正常合法經營的行為。而這些行為還沒有一個現行的規定進行約束,從而導致了整體法律條文并不能真正的對于網絡虛假交易行為進行控制。
網絡虛假交易的不正當性主要是使用的方式不夠正義,一些經營者希望通過虛構的方式對于交易的實際情況進行隱瞞,并且通過惡意的評價去干擾他人的正常經營,從而為自身謀求商品的銷量以及評價和店鋪信譽等等各種利益,這一行為會導致消費者的自由決策權受到影響。通過對網絡虛假交易的實際行為類型進行分析,能夠得知當前出現惡意刷單和惡意差評,對于競爭對手進行打擊的行為遠遠超過商家自己刷單提升信譽,因此這兩種行為都應該歸入競爭法的相應管理范圍內[4]。除此之外,還要對于網絡虛假交易之中的各個行為類型的獨特性進行明確,這樣才能更好地對其進行管理,網絡虛假交易與虛假宣傳在實際法律上的區別主要就是在于傳統意義上的虛假宣傳,主要是針對一些廣告的投放內容上不夠真實,從而導致消費者受到了影響,而網絡虛假交易則是通過對一些動態的交易評價信息進行累積,從而形成了一個間接宣傳的效果,雖然這兩種行為都是為了超過其他經營者而進行的虛假宣傳,但是網絡虛擬交易方式直接影響到了互聯網市場的整體公平競爭秩序。惡意差評和詆毀他人都會影響到其他合法經營者的實際經營,所以應該從實際的方式而不是結果來對于行為性質進行判斷。2014年的時候,曾經有過一起較為惡劣的反向刷單案件,經營者李某雇傭張某惡意大量購買了同行相關誠信經營者的網購商品,導致經營者自身的信用利益嚴重下滑,影響到了其自身的經營。這種行為實際上就是屬于對他人進行的商業詆毀,并且也會影響到同行誠信經營的相關工作開展,因此可以屬于虛假交易,打擊競爭對手的范疇內。綜上所述,網絡虛假交易競爭法規制應該首先考慮到一些競爭惡劣的手段,而不是最終的結果,不能通過實際的結果來對于其行為進行分析,也就是說只要手段惡劣,對他人形成了影響,都屬于網絡虛假交易。當前消費者在網購的時候,通常都會去觀察一些商家的信譽度或者評價,從而導致了網絡虛假交易情況的出現,為了能夠更好地維護互聯網的整體市場環境,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需要對于當前的網絡虛假交易競爭法規制之中的行為類型進行明確的分類,從而為后續的司法實踐工作開展提供相應的標準[5]。
網絡虛假交易的管理工作是需要多部門聯合執法的,現階段的網絡虛假交易競爭法責任主要是針對經營者自身的責任,但是責任的主體以及類型上區分的還不夠完善,因此需要對于當前網絡虛假交易的各個行為主體的相關責任內容進行明確,使受害者能夠接受必要的救濟。在處罰的問題上出現惡意差評或者反向刷單,影響他人經營的處罰力度要大于刷單提升自身信譽的處罰力度,嚴重的時候,甚至可以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影響他人經營惡意競爭的行為,更加惡劣。在實際內容上需要對于主體責任進行明確,首先就是要明確為商家刷單的人的法律責任,其次,是物流經營者的法律責任。針對刷單的人來說,需要按照互聯網的治理規則之外,還要通過考慮到這類違法行為的實際成本和社交群體的反作弊算法來對于刷單人自身的參與虛假交易次數和金額進行區分,金額較大的就可以按照相應的規定進行處罰,在情節嚴重的時候還可以將其視作共同違法行為人和經營者以及物流共同承擔相應的嚴重后果,納入失信者黑名單限制消費[6]。物流經營者則屬于網絡虛假交易的幫助者,因此最低程度的審查義務并不會對他們的日常經營產生影響,判斷物流是否違背了自身的經營標準,也就是物流經營者和工作人員是否及時的判定了虛假包裹。在物流經營者缺乏監管力度的時候,就需要按照他們所運輸的虛假包裹數量以及頻率和金額來判斷他們的主觀上是否為故意行為,如果確實屬于經營者存在一定的疏忽,那么就要求他們去賠償這些假包裹和空包裹帶來的經濟收益,如果物流經營者屬于故意行為或者和商家串通,則沒收違法所得的金額,并給予高額的處罰。物流相關工作人員的行為一般都會被經營者所吸收,除非經營者自身有證據能夠證明其他工作人員與商家之間串通,否則不能免除責任。在救濟上主管部門要將自身所征繳的違法所得用于補償由于監管不力而遭受損失的消費者以及相關經營人員,還需要設置一個基金來對于權益受到傷害的一方進行積極的維權獎勵,并且給予一些提供線索的大眾獎勵。
全新的《反不正當競爭法》中,將網絡虛擬交易的規制對象包括了幫助他人或自身進行虛假交易的經營者以及縱容虛假交易問題的相關平臺,而作為對于他人進行幫助的行為人,并沒有歸入歸置的范圍內,從網絡虛假交易的整體利益鏈模式來看,這種方式是不完全的,應該把刷單人和虛假消費者以及物流都歸入到歸置的對象人群中。刷單人是網絡虛假交易的重要參與者,而平臺則是刷單人和商家之間的中介,如果刷單人長期在平臺之中接任務進行刷單,實際上是與平臺沒有什么差別的,這種情況下應該將刷單人試做平臺的工作人員進行處理。如果刷單人只是一些日常無事當做副業的網絡消費者,那么由于其分散性較強,就很難對于這一類人群進行相應的規制。并且這種刷單人一般都會存在著一定的僥幸心理,從而使故意的出現刷單的行為對于互聯網的相關競爭秩序進行了影響,并且他的行為和實際產生的結果之間具有一定的關聯[7]。在互聯網環境之中,信用的價值十分重要,刷單人的不當行為也要按照實際情況給予處理,不能秉承著法不責眾的思想。實際來說,可以通過技術方式去查找虛假交易的消費者,如果數量達到一定程度就會被認定為刷單人,如果在一定時間內多次進行了網絡虛擬交易,那么相關平臺可以給予這一些賬號進行信用降級,并且公示出來,還可以在惡意差評以及反向刷單的環境下,限制評論自由。如果頻繁從事網絡虛假交易,并且產生了嚴重的后果,就可以直接對刷單人的賬戶以及相關的信息進行清理,并沒收違法所得。針對物流經營者也是如此需要將其歸入到網絡虛假交易競爭法的規制對象中,并且將物流經營者作為商店與刷單人之間的中介,出于隱私問題,雖然不能直接觀看貨物的實際情況,但是也可以通過外觀以及單據來判斷是否為空包裹,如果物流經營者履行了自身的審查義務,就能夠有效減少網絡虛假交易問題的出現[8]。除此之外,還需要對物流經營者進行管理,讓他們及時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上報網絡虛假交易的問題,并且及時鎖定與網絡虛假交易相關的人員扣留一系列的證據,如果物流經營者沒有起到自身的監管職責,那么主管部門就可以沒收他們的違法所得,在情節嚴重的時候甚至可以吊銷他們的營業執照。
總之,網絡虛假交易已經逐步由線上交易轉化為實體產業,也屬于互聯網環境下信用利益缺失的實際表現,在互聯網的不斷發展過程之中,競爭法也需要有效的完善與調控,通過行業內部的治理與創新和相應配套設施的完善,切實地對于網絡虛假交易行為進行制止與管理,從而使網絡的誠信經營者受到保護,不會由于一些非法的行為而遭受利益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