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賽
(青島科技大學,山東 青島 266000)
在司法實踐中,認定行為人實行的行為是犯罪時,就需要證明其實行的行為與犯罪結果之間存在因果。所以對刑法中因果關系進行研究對司法實踐有重要意義。
1.條件說
條件說最早在19世紀被奧地利訴訟法學家格拉斯提出,他以“若無前者,就無后者”的論斷對刑法中因果關系的定罪進行判斷[1]。條件說之所為被大陸法系國家普遍適用,首先是因為其不會漏掉任何一個可能造成危害結果的行為,這使得對案件的分析很全面;其次,在條件學說中的實行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關系簡單明了,不僅利于司法實踐操作還有助于法律的穩定。但正是由于在條件學說下對“行為”的全方位考慮可能會造成擴大因果關系范圍的局面,從而導致擴大處罰范圍的結果。但作為最早出現且被普遍適用的學說,條件說為后來的學說提供了理論基礎。因此,條件說對因果關系的研究具有重大意義。
2.相當因果關系說
相當因果關系學說誕生于19世紀80年代,由德國弗萊德堡大學生理學家馮? 克里斯首創,是指作為侵權行為要件的因果關系,只需具備某一事實,依據社會共同經驗,即足以導致與損害事實同樣的結果。[2]
該學說是主客觀結合原則的產物,在客觀行為存在的情況下,判斷基礎落在了人們的主觀經驗上,導致不利于司法實踐的應用。因為每個法官都有自己的價值判斷體系,那將導致最后的結果多種多樣,不利于法律的穩定性。
3.客觀歸責說
客觀歸責說其實是在條件說的基礎上發展的。它包括三個特點:第一,行為人造成了客觀上不被允許的風險。第二,該風險在現實生活中被具體化為某一結果。第三,被具體化的結果是犯罪構成要件的組成部分。[3]其實,該學說是在“無A無B”的條件基礎上加了對行為可罰性的限制,讓犯罪的行為不被漏掉的同時也保證了認定犯罪范圍的可控性。
以客觀歸責說為因果關系的定案依據克服了相當因果關系說中的弊端而更具有說服力。據此,該理論更適合應用于司法實踐中。
我國刑法關于因果關系的研究萌芽于20世紀中期。主要是以馬克思主義為基石而后受到蘇聯的影響。在這些因素之下,我國法學界先后提出了必然因果關系說、偶然因果關系說等觀點,因為這些觀點在實際操作中的不妥,我國法學界近些年來又提出了客觀歸責論,這一學說的提出,極大促進了我國的司法進步。
1.必然因果關系說
該學說從蘇聯引進我國后曾長期占據主導地位。該學說認為,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有內在的、必然的、合乎規律的引起與被引起的聯系。該學說在定義上闡述得很客觀,但是對“必然性”卻沒有一個明確的解釋,刑法在制定與實施上都要求罪刑法定,但該學中對“必然性”的模糊定義使得司法機關在實際操作中困難重重。除此之外。必然學說僅肯定“必然”否定“偶然”的情形,不當地縮小了刑法因果關系的判斷范圍,這一范圍的縮小可能會導致行為人不能受到應有的法定處罰。
2.偶然因果關系說
偶然因果關系說是指某行為本身并不包含產生某種結果的內在必然性,但在行為的發展過程中,由于偶然地同另一個因果關系發展過程相交錯,而由后來介入的這一原因合乎規律地引起了某種危害結果,前一行為與最后的危害結果之間存在的因果關系。[4]
該學說在司法實踐中缺乏可操作性。首先,對“偶然”的認定缺乏客觀性;其次,對“偶然”的程度沒辦法量化。這就導致了如果介入因素過于復雜便無法整體分析案件。
3.客觀歸責理論
客觀歸責理論的根基是哲學中的“新康德主義”。新康德主義以價值和實施的嚴格區分為前提,試圖通過導入價值、評價、規范的視角,建立與自然科學的因果的、機械的考察方法不同的、獨具特色的人文社會科學的理解和評級方法,以扭轉實證主義對經驗的過度肯定。[5]
實現刑法的目的首先解決的是行為人的刑事責任問題,因此“歸責”一直是刑法界的焦點。
刑法上的因果關系是指實行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聯系。而介入因素則是此過程中發生引起原因果關系異常的情況。根據中國學者馬榮春教授對介入因素的定義,可知,“介入因素是指在前行為風險實現過程中出現的,影響前行為因果進程的因素”。[6]
1.時間順序性
介入行為只有發生在先前行為制造了法不允許的風險之后,此種風險轉化為具體現實危害結果之前才可被稱為“介入因素”。換言之,介入因素介入的時間順序就是:風險行為—介入因素—危害結果。
2.相對獨立性
處在風險行為和危害結果之間的介入因素需要具備獨立引起該危害結果的能力。如果是先前的危險行為引起的后行為產生的危害結果,那些被引起的后行為應該歸屬于先前的危險行為,不再以單獨的介入因素進行歸責判斷。
3.復雜多樣性
在刑事案件發展過程中,行為人、被害人、第三人都存在實行介入行為的可能,甚至于可能會幾個行為集合在一起生成一個危害結果。所以介入因素具有復雜多樣性。
1.行為人的后行為的介入
根據刑法總則對于犯罪行為的界定,犯罪行為可以分為作為行為與不作為行為。對于不作為的成立有三點:(1)行為人有防止結果發生的義務;(2)行為人有防止結果發生的能力;(3)若行為人實施相關行為可以防止結果發生。[7]據此,可舉例為:丁某某日飲酒開車撞到李某。丁某并未對李某采取搶救措施僅是將李某拉拽在路邊。隨后李某被他人送到醫院,但由于失血過多死亡。該案中,丁某將李某撞倒之后已經產生救助義務,但是由于丁某的不作為,導致了李某的死亡結果。
2.被害人行為的介入
被害人行為的介入即在行為人實施危害行為之后,犯罪結果發生之前,由于被害人體質或行為而使得被害人遭受侵害的情形。例:葛某非法對趙某行醫,延誤了對被害人的治療,導致被害人因心臟病發作致死。該案最終認為被害人的行為非異常介入因素,由葛某承擔刑事責任。
3.第三人行為的介入
第三人行為的介入是指現行行為與結果之間出現了第三人的行為導致因果關系中斷的情形。若第三人介入的行為是無過錯行為,僅是將本該由先前行為引起的結果提前發生了,那危害結果的發生仍歸屬于先前行為。例:A欲殺B,B情急之下跳進了河中,C跳入水中救B,兩人一起溺水死亡。該案中,C救B不存在過錯,A仍對B的死亡承擔刑事責任。若第三人的介入行為是過失行為,認定的標準和第三人介入的無過錯行為相同。若第三人的介入行為是故意行為且對危害結果發生起決定性作用,則第三人的介入行為切斷了先前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
1.介入因素的獨立性
獨立性是指,該因素的介入能夠在單獨作用下對原刑法因果關系鏈條造成中斷且能夠單獨引起結果。
2.介入因素的異常性
對于介入因素異常性的判斷標準是:(1)一個普通人對行為與結果的發生過程,根據日常經驗知識進行正常的判斷;(2)行為與結果的發展過程超越普通人的認知,導致行為與其結果與真實結果不相當。
3.介入因素的作用大小性
當一行為從總體上使某種結果出現的可能性比一般行為引起某種結果的可能性相對較大時,該介入因素就成了引起該危害結果的主要原因。
因果關系的復雜性決定了在刑法學中的重要性,介入因素下的因果關系問題研究更凸顯了其在理論和實務界的重要地位,為了保障司法公正,理應重視該問題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