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慶國
(河南工程學院人文政法學院,河南 鄭州 451191)
隨著我國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的全面應用與發展,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用戶深刻體驗到新一代手機的聯網數據速率越來越高、延遲減少越來越明顯、能源節省越來越突出、成本降低成效越來越顯著、系統容量提高不斷加速和設備連接規模與日俱增。我國創新創業的體制改革不斷激發著互聯網經營者和大學生用戶的線上創新創業活動。大學生線上創新創業是指掌握了先進科學、技術、文化的在校大學生不忘初心,勇于通過聯網的手機、電腦等設備積極嘗試各種線上的學習、生活、社交、兼職、經營等一系列創新創業的互聯網平臺活動的總稱,包括線上理論學習和實踐,比如開網店、投網文、上網課、線上兼職、直播賣貨或帶貨、向抖音等平臺上傳視頻、通過QQ群或微信群等平臺進行經營活動。一方面,線上需求方通過網絡發布各種移動數據的需求;另一方面,線上供給方立即收集、編制、創造、上傳相關數據,提供服務。[1]線上市場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活動或交易的當事人可以足不出戶地完成相關工作,大大降低了交易或活動的各種成本。大學生線上創新創業活躍度高得驚人、容量大得超乎想象。然而,網絡的虛擬性、個人信息的易泄露性、網絡信息的不真實性、網絡數據的易修改性、網絡違法犯罪的不易偵破性,導致針對大學生線上創新創業活動的違法犯罪泛濫。大學生線上創新創業的法律風險隨著相關活動或交易量的暴增而暴增。大學生線上創新創業法律風險管控就是要向線上違法犯罪重災區群體的大學生,宣講新時期線上創新創業存在的法律風險和管控對策,為大學生線上創新創業保駕護航。[1]
大學生線上從事學習、社交、娛樂、兼職、直播、開店等網上創新創業活動時,經常會遇到平臺或網站要求用戶下載相關應用軟件的要求。安裝過程中,該應用軟件要使用的權限一般包括“修改系統設置、添加或修改日歷活動、檢索正在運行的應用、讀取手機狀態和身份、使用通話錄音錄像功能”等。如果用戶害怕承擔風險,選擇了“禁止”安裝,相關平臺或網站下載的應用就無法使用。在首次使用的過程,應用軟件又會要求用戶用手機號或微信、QQ登錄;用戶如果登錄,即表示同意該應用的《用戶協議》,表明用戶同意該應用運營商依據隱私政策收集、保存、使用、共享、披露用戶的信息。用戶如果拒絕授權,將無法使用相關功能。整個過程,應用運營商的信息披露很少,而用戶卻要披露很多。不斷有大學生個人信息被非善意大量收集、泄露、出售,成為網絡精準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的受害人。
近年來,有大學生守法意識淡薄,認為線上違法行為被抓住的概率很低,于是借線上創新創業名義實施網絡違法犯罪活動,包括通過QQ群、微信群、釘釘群等社交平臺出借、出租、出售電話卡、銀行卡、社交軟件賬號、股票賬戶、駕照分數,有償代寫論文、刷課和刷單炒信,以及線上高利轉貸等違法犯罪活動;有的大學生甚至創建專門的違法犯罪線上活動平臺,組織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參與進來。比如,有大學生通過各種社交軟件結識了手機卡、銀行卡收卡、販卡人員,受利益的驅動,迷了心智,主動出售或被利誘后出售,甚至出現了校園代理,導致辦案人員在打擊網絡電信詐騙違法犯罪的過程中,因犯罪分子用的電話卡、銀行卡不是本人的,違法通信、轉賬等信息就無法及時準確找到根源,辦案人員就不能及時確定違法犯罪嫌疑人,就不能為電線網絡違法犯罪的受害人及時追回損失;這樣一來,不法分子就成功把辦案人員的偵辦方向誤導到了在校大學生。又如,有大學生在違法網店的引誘下,由網上店家提供購買費用和報酬,假扮網絡顧客,以虛假的購物方式購買店家指定線上商品或服務,提高網上店家商品或服務的銷量、排名、信用度,甚至提供有償好評;通過這種暗箱操作,網上店家在大學生的幫助下,利用不正當手段,成功提升了搜索排名,誤導更多消費者購買;這不僅侵害了消費者權益,更破壞了公平的網絡市場競爭秩序。再如,有大學生為了謀取非法利益或圈粉,在一些直播平臺,拍攝、制作、上傳或者直接在直播間發布、傳播低級趣味、侵犯他人隱私、擾亂網絡市場秩序的違法違規信息。
大學生要從正規平臺或官網下載創新創業應用軟件,安裝前耐心調研和閱讀相關內容,科學選擇安裝選項,保護個人信息安全;不要通過“小廣告或小視頻”提供的鏈接下載、安裝來路不明的風險很大的應用軟件。比如,大學生在網上看到了某公司或個人發布的線上兼職招聘廣告,要首先用百度等知名搜索引擎搜索一下這家公司或個人的信息,包括網絡調研該用人公司或個人的聯系電話、地址、營業執照、頭像、網上評價等內容;線上數據的開放性、無限性和共享性決定了很快就能查到用人單位的相關信息和評價;然后仔細研讀,分析該兼職存在的風險;必要時,還可以咨詢、征求父母、同學、老師的建議。如果有大學生個人信息被非善意收集、泄露、出售,成為網絡精準詐騙等違法犯罪行為的受害人;那么,該受害人要第一時間向國家公安、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國家市場監督管理局等部門舉報,有困難時,積極尋求輔導員、任課老師或學校相關部門的幫助。
大學生要積極學法、守法、用法,僥幸心理要不得。網絡社會同樣受法律規范,網絡社會不是法外之地。大學生要積極參與學校舉辦的《創新創業大課堂》等創新創業教育,積極選修《犯罪學》《合同法》《網絡安全法》等公共選修課,經常向公檢法司等校外實踐指導老師學習和求教,從學生的角度全面踐行學校“理論+實踐”的雙導師實踐教學制度。比如,根據規定,對于警察認定的在校大學生出租、出售銀行卡的,相關部門要暫停其銀行賬戶線上業務、個人征信系統要錄入其違法、違規、犯罪記錄;這就意味著違規大學生在接受制裁期間不能使用手機銀行、網上銀行、刷卡業務,不能使用微信和支付寶進行收付款、轉賬和收發紅包,進而影響了個人找工作、貸款等業務;對于警察認定的出租、出售電話卡的在校大學生,其名下的所有電話號碼業務一律停掉,未經辦案部門許可不得開通;如果大學生明知不法分子租用、購買銀行卡、電話卡是為了或者可能為了實施犯罪,卻希望或放任該危害結果的發生,仍然非法提供幫助的,公安機關將按照共犯追究其刑事責任。又如,大學生“刷單炒信”的行為涉嫌違反廣告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眾多法律,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大學生線上組織人員刷單炒信,從中牟利的,可以追究其非法經營的犯罪責任。再如,大學生“網絡直播”要遵循國家有關互聯網直播服務的有關規定,直播賣貨、直播帶貨或直播提供其他服務的,應嚴格遵守我國《民法典》《食品安全法》《產品質量法》《電子商務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廣告法》《價格法》等相關法律規定,履行法定的或約定的責任和義務,否則要受到法律的制裁。[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