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丁辛
瑜伽作為一門推動人們身心健康的體育運動,學生在練習瑜伽過程中,身心得到了有效鍛煉,獲得了身心統一,緩解了學生學習壓力、調解了學生情緒、塑造了完美體形,廣受人們喜愛[1]。在高校體育中,瑜伽是一門廣受歡迎的項目,并在育人方面發生了顯著效果。對此,深入研究并創新高校瑜伽教學,提高瑜伽教學的高效性,不斷提高瑜伽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
為在高校中推廣瑜伽運動,發揮瑜伽運動的育人功能,推動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對瑜伽運動在高校推廣的可行性展開調查。通過對本地區內的10所本科專科學校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內容主要有兩項:性別與對瑜伽運動的興趣,發放問卷500份,男女各半,有效問卷回收100%,結果顯示:參與調查的男生中,喜歡瑜伽的學生共有187人,占比74.8;不喜歡瑜伽的學生63人,占比25.2%。而參與調查的女生中,喜歡瑜伽的學生有231人,占比92.4%,不喜歡者19人,占比7.6%。由數據可以發現,當前高校中,學生對瑜伽運動整體呈現出喜愛趨勢,尤其是女生群體,對瑜伽運動喜愛人數較多,因此,在高校體育課堂上引進瑜伽教學具有一定現實意義[2]。
在高校體育課堂上,雖然體育教學的內容不斷充實,卻依然未脫離傳統競技體育教學模式,缺乏終身體育意識,忽視了學生個性化與愛好,影響了體育教學質量。而瑜伽運動是一項時尚運動,且瑜伽運動符合學生心理需求,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性。在高校體育中引入瑜伽運動,豐富了傳統競技體育中存留的缺陷,符合當代大學生追求,為體育課堂注入活力,推動了高校體育的教學改革[3]。
在高校體育課堂上,瑜伽教學對自身極限的追求,滿足了學生對鍛煉的不同需求,提高了學生身心健康。首先,在學習并練習瑜伽時,學生在鍛煉的過程中,人體機能逐漸調試在最佳狀態。同時,瑜伽運動能夠將人體脂肪進行分解,排除學生身體毒素,培養學生綠色飲食觀念,塑造完美身形,促使人體健康、身體靈活柔韌。其次,瑜伽運動是一項靜心運動,在練習過程中,學生意志力有效集中,心靈進入安逸、寧靜狀態,逐漸消除學生緊張情緒,學生心理素質得到培養。由此可見,無論學生追求的是身體健康、緩解壓力、塑造體型,瑜伽都能夠滿足學生需求。
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學生面臨的壓力不斷增大,影響了學生身心健康。而參與瑜伽學習,學生通過調整呼吸、通過關節延伸追求身體極限,以此不斷集中學生注意力,使人全情投入瑜伽運動,心靈進入寧靜狀態,緩解了學生壓力,有效調節學生身心健康。同時,大學生處于社會發展前沿,接受能力較強,思維活躍,對新興運動積極性較高。而在學生參與瑜伽練習時,不僅美化了學生體形,提高了學生氣質,還為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交往提供了空間與時間,提升了學生社交能力。
新形勢下,高校逐漸引進瑜伽教學,但是,在實際教育中,仍存在一定問題:其一,師資力量較為落后。由技術上看,諸多瑜伽教師并不專業,多為自學成才,理論知識不足,技術動作水平欠缺,影響了瑜伽教學效果。其二,教學內容不足。在高校瑜伽課堂上,教師更多將重心放在體位教學上,側重技術的教育,對理論知識的傳授并不重視,影響了學生理解瑜伽,阻礙了瑜伽教學質量[4]。其三,教育方式單一。在高校所開展的瑜伽課堂上,諸多教師受到傳統思想影響,仍以傳統教學方式進行教育,即教師講解動作并展示,學生模仿練習。教師很少引進情境模式、適應性教學等新型教育方式,影響了學生對瑜伽的興趣,阻礙了學生真實水平發揮。其四,考核方式欠缺。在高校瑜伽考核中,考核方式基本為固定組合或者自選結合。更多是對學生技術動作的考核,影響了學生對瑜伽的深入理解,阻礙了瑜伽教育功能的發揮。
為實現高效的瑜伽教育,應根據瑜伽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措施,下文對瑜伽教育的改革措施展開探討。
在高校瑜伽運動中,大學生普遍缺乏瑜伽基礎,因此,在瑜伽課程開始時,教師應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設置教學標準與教學難度,重視運動和心靈之間的有效融合,促進身心的和諧,舒緩學生心理,實現心神合一。在瑜伽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多媒體方式播放舒緩寧靜的音樂配以優美畫面,為學生營造寧靜的運動氛圍。同時,教師通過口述為學生講解瑜伽中的精神、瑜伽自由體位等[5]。如此,促進學生深入理解瑜伽精神的同時,放松學生身心,促進學生心靈修行、動作訓練之間的有效融合,不斷提升學生身體素質與心理素養。
在瑜伽教學中,通常會涉及較多動作,但是,學生本身基礎薄弱,很難迅速掌握各種瑜伽動作。為此,教師可引進適應性教學方式,通過循序漸進教學方式,使學生逐漸 掌握瑜伽的動作技巧。同時,在教授新技巧時,教師應教授學生練習類似的體式動作,逐漸提高體式難度,由易到難的引導,直至學生真正完成瑜伽動作。如:在站立平衡這一體式的教學中,教師可首先指導學生練習塔式、樹式,在學生不斷體會這些技巧時,學生身體進入適應期。之后逐漸過渡至平衡體式,學生逐步掌握該瑜伽體式。另外,在瑜伽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多元化教學,通過常規教學法、分層教學法、針對性教學法等的聯合,使學生快速掌握瑜伽練習重難點,增強學生學習質量,發揮瑜伽育人效果。
瑜伽作為一種練功方式,需要長期堅持呼吸、體位和冥想的平衡與協調。凡是在瑜伽一道有成的人,除了少數天賦異稟,大多是十數年堅持不懈的成就。雖然,高校瑜伽更偏向于健身瑜伽,而非修煉士瑜伽。但是,并不意味高校瑜伽教學能夠降低層次。身為高校瑜伽教室,應以經濟體育的專業標準衡量自身,發揚苦練和專研精神,力求達到身心同修,提升自身的瑜伽水平,為高校瑜伽教學奠定堅實基礎。
同時,在瑜伽教學中,因瑜伽練習需要分段進行,初階學生更關注體位聯系,但是,體位聯系功效多樣化,應依照動作組的原則,科學設計高校瑜伽課程。如:在瑜伽體位教學中,教室可以螺旋式作為主體,以直線式、混合式作為輔助,對于具有較高練習價值的內容,以螺旋式教學,循環練習,理論知識等直線式學習。如此,科學的教育方式,顯著提高瑜伽教學水平,提高高校學生的瑜伽水平。
在瑜伽教學中,雖然瑜伽對學生的吸引力較大,但是,瑜伽課程通常作為選修課存在,課時較少,加之,學生自主性欠缺,很少利用空閑時間練習瑜伽,影響了高校瑜伽的教學質量。對此,教師應制定考核機制并根據實際情況優化,加強學生瑜伽技術、瑜伽專業知識等的考核,激發學生瑜伽訓練的主動性。另外,應重視瑜伽考核制度和教學體系之間的統一,重視瑜伽素養的考核,實現高效瑜伽教學。
在高校開展瑜伽教育,其的育人功能對學生發展具有重要推動力。但是,在多數高校中,體育課堂仍普遍以常規體育項目為主,很少引進新穎的運動項目,瑜伽在高校中并未普及。對此,下文探討了瑜伽運動在高校的推廣措施。
在高校體育教學中,俱樂部是推廣新型運動項目的有效方式,加之,學生對瑜伽的熱情較高,開展瑜伽俱樂部,能夠吸引學生參與其中,鍛煉 學生身體素質,培養學生瑜伽訓練的科學性,不斷提升瑜伽運動普及的力度。并且,瑜伽運動俱樂部不僅具備推廣功能,還能夠依照學生需求制定專業培養方案,增強學生瑜伽運動的熱情,提升學生瑜伽技能,推動學生持續性發展。
在現階段教育中,高校為培養學生終身體育觀念,經常開展各類體育文化活動,如:足球比賽、運動會等,并發揮了顯著效果。為此,高校想要推廣瑜伽運動,應積極在校園內開展瑜伽文化活動,能夠讓更多高校學子了解瑜伽,吸引學生關注并參與瑜伽運動。如:在校園開展瑜伽比賽,在學校體育館開展瑜伽運動表演,為瑜伽課堂的展開與效用發揮奠定基礎。
總而言之,瑜伽作為高校體育教學中的一門新課程,對學生的身心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然而,在實際教學中,仍存在一定問題,影響了瑜伽育人功能的發揮。對此,為提高瑜伽教學水平,應改革瑜伽教學,加強動作訓練與心靈修行的融合,引進適應性教學,加強專業性瑜伽教師團隊的建設,優化教學考核機制,以此提高瑜伽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