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西 王永洪
(1.中共重慶市委黨校黨史教研部 重慶 400041;2.西南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1],至此高校勞動教育引發了一陣熱潮。在現有的研究中,從教育的角度出發解釋勞動教育分析其意義和實踐路徑,但對勞動教育的理論淵源研究較為薄弱。因此,文章從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角度出發,探求勞動教育的深厚理論淵源,尋找勞動教育的實踐路徑。
勞動,作為人類實踐活動中獨有的、最普遍的和最具代表性一種,有廣義和狹義的區別。廣義的勞動,是人類特有的基本的社會實踐活動,也是人類通過有目的的活動改造自然對象,并在這一活動中改造人自身的過程。在這里應當明確勞動教育中的勞動指的是廣義而非狹義勞動。
“勞動教育是發揮勞動的育人功能,對學生進行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教育活動。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2]勞動是前提和基礎,教育是目的和結果,二者共同作用于學生。一方面,勞動是教育的載體,教育必須通過勞動這一現實的載體來表現出來,在勞動的過程中對學生的生理和心理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另一方面,學生在勞動教育中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和勞動習慣之后又能反過來促進勞動的發展。
勞動是第一步,是淺層的表象,重要的是勞動本身的價值及其蘊含的價值觀念。單純的勞動或教育都不是目的,為了勞動而勞動,為了教育而教育,就會陷入新的拜物教之中。通過勞動背后的精神和價值向學生施加影響,才是完整的勞動教育。
勞動作為人類的一個歷史活動在人及社會的形成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勞動的過程中促進了猿向人的轉變、促進了人類社會的形成、促進了人類財富的創造和積累。開展勞動教育必須重視勞動在整個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厚植其理論基礎。
恩格斯在《勞動在從猿到人的轉變中的作用》開宗明義地提出了勞動與人之間的關系,即“勞動創造了人本身”[3],勞動對人的塑造主要表現在這幾個方面:首先,勞動是維持人生命的基礎。人類必須從外部世界獲取生存和發展必需的物質資料,而這一過程離不開勞動的展開,勞動作為人與自然之間物質交換的中介,勞動的水平制約著人與外部世界物質交換的水平,制約著人的生存和發展水平。其次,勞動對人形體的塑造即從猿到人的轉變。在語言和勞動二者共同的作用下猿腦逐漸開始轉變為人腦,各種器官也逐漸成熟。勞動完成對人軀體的塑造,人類實現了由猿猴轉向人這一過程中形體的變化。最后,勞動還確證了人的本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4]人在的勞動過程中不可能是單獨地進行,必然會與其他人交往從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社會關系,如經濟、夫妻、同學關系等,人們在這些關系網中不僅是生物意義上的人,更被深深地烙上了社會屬性,人的本質在勞動形成的各種社會關系中得到確證。
首先,從物質財富的創造方面來說,勞動作為財富的源泉主要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勞動作為人與外部世界的橋梁,人們需要通過勞動從自然界獲取材料作為生產商品的基礎,離開了勞動和自然界,人類無法進行任何生產活動;另一方面,馬克思將勞動分為具體和抽象兩個方面,具體勞動將材料原來的價值轉移到商品中形成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則在原來的基礎上產生一個新的價值。通過勞動自然界和人實現了融合創造出社會物質財富。其次,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同樣離不開勞動。人類取得的所有精神文明成果既不是頭腦中無中生有的奇思妙想,一切精神財富的創造都需要在人們在勞動實踐中獲取,然后在頭腦中進行再創作,無論其表現形式多么地光怪陸離,本質內容是人們勞動的產物在頭腦中的反映。離開了人,離開了人的勞動談精神財富的創造,容易陷入唯心主義的泥淖。最后,財富由勞動創造,也應當由勞動來分配。按勞分配是馬克思關于未來社會物質產品分配的重要思想。在生產資料公有制條件下,“勞動是決定個人消費資料分配的同一的、唯一的尺度,勞動者據此從社會領取與他向社會提供的勞動量成比例的一份消費品”[5]。財富的分配取決于財富的生產,人們參與什么樣的勞動、怎樣參與勞動、在生產過程中付出多少勞動力是分得社會財富的基礎,不勞者占據大量社會財富的現象將得到解決,這對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意義,也是對資本主義剝削分配原則的徹底否定。
馬克思主義的最終價值追求就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勞動則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現實途徑。一方面,勞動促進人生理功能全面成熟。勞動在人的進化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實現了由猿到人的轉變之后,勞動繼續對人的身體進行改造,人的生理和心理結構在勞動中不斷完善,勞動的能力即體力和腦力也不斷成熟,這一切反過來作用于勞動,促進勞動的發展。另一方面,勞動促進人對外部必然性的突破。人的全面發展是一個不斷掌握規律,打破外部世界對人的束縛走向自由王國的過程。勞動是克服外部阻礙的途徑,人們對于客觀世界的認識是在勞動過程中由淺入深不斷認識的過程。人類一切知識都是在長期的勞動過程中對于現象的抽象,經過理性思維的歸納演繹之后才成為我們走向自由的工具。離開勞動,實踐停留在頭腦中的想象只不過是在思想的范圍內兜圈子,把握規律突破必然性的束縛,從而走向自由,必定是在勞動的過程中實現。最后,勞動促進人的勞動能力的全面發展。隨著社會分工的精細化程度越來越深,人的體力和腦力開始分離,人們只從事一個方面的勞動甚至是某一勞動的過程的一個小環節,而導致了另一方面的萎縮,人逐漸喪失了完整的勞動能力,長久地被束縛在某一勞動部門阻礙了人的全面發展。“當一切專門發展一旦停止,個人對普遍性的要求以及全面發展的趨勢就開始顯露出來。”[6]因此,要不斷提高人的全面勞動能力,實現人體力和腦力的回歸和勞動天性的解放,以此來突破單一片面的分工對于人的勞動能力的破壞,促進人的全面的發展。
勞動教育的道德教育價值體現在勞動教育為大學生提供道德生長起點、道德體驗過程及道德實踐方式。大學生勞動教育與學校德育的融通路徑有三:加強學生對勞動教育的認同;完善勞動教育保障機制;完善勞動教育評價機制。
認知和認同是實踐的前提和基礎,因此必須對大學生在思想上加以改造,加深其對勞動的認識和價值認同,讓其自動參與到勞動中去。首先,就是要抓好課堂第一主陣地。發揮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陣地作用,在理論上解決什么是勞動、為什么要勞動的問題,讓學生知道勞動對于國家、社會及個人的重大意義,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專業課應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加大實踐課程在專業課中的比重,讓學生在勞動實踐中外化知識,加深對勞動的認同。其次,構建尊重勞動的校園文化。在寢室、食堂、教室等學生經常出沒和聚集的地方加強宣傳教育,通過橫幅、標語、名人故事等加強勞動文化對學生的影響;抓住五一勞動節、“學雷鋒日”等紀念日開展大型的文藝活動,采用不同的形式展現勞動的崇高和偉大;利用現代新媒體和自媒體的宣傳作用,通過網絡平臺加強對勞動教育的宣傳。最后,發揮榜樣的影響作用。一是同輩群體的影響,在學生群體中樹立起勞動榜樣,通過榜樣同學日常的生活中對學生施加影響,讓學生形成勞動就在身邊,人人可當勞動榜樣的意識;二是邀請勞動模范、勞動標兵到學校做報告,通過勞動模范鮮活的事跡感染學生,在潛移默化的文化氛圍中深化學生對勞動的認知認同。
對學生開展勞動教育,要建立完善的勞動保障機制,以保證勞動教育正常、安全開展。首先,建立勞動平臺保障機制,確保學生勞動的渠道和場所。一是建立校內勞動平臺主陣地。大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學校里,學校開展的各種勞動活動是學生參與勞動的主要渠道。因此,要開辟足夠多的勞動活動以確保學生有充足的勞動量,建立起長效的制度,確保勞動教育長期堅持下去。二是要積極開辟校外勞動平臺,對接與學生專業相適應的公司、企業,建立校企合作基地,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下開展勞動,同時還可以利用寒暑假安排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和志愿活動,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和服務意識,提高其解決問題和團隊協作勞動的能力。其次,要建立勞動教育資金保障機制。開展活動離不開資金的支持,充足的資金對高校勞動教育的順利開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要確保學生參加勞動有專業的工具設備,二是對于某些專業性較強的工作,要聘請專業人員對學生進行指導。最后,建立勞動教育安全保障機制。一是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況,安排與其能力相匹配的勞動實踐,避免因能力不足導致其身體或心理受挫而喪失對勞動的信心;二是要組建專門的組織和隊伍,排查學生勞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危險,同時應對勞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意外情況,保障勞動教育安全開展。
長期以來,我國都是以分數為標準對學生進行評價,唯分數論導致學生其他方面的才能往往被忽略。勞動教育作為“五育”之一同知識的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應當建立專門的勞動教育評價機制對學生進行勞動考核,以評促勞。首先,建立常態化的評價體系。在平時的勞動教育中要及時對學生的勞動做出合理的評價,對其在勞動過程中好的方面提出表揚,不足的方面及時改進,根據其實際情況做出獎勵和懲罰。在學期末結合教學育人目標對學生綜合考查,并將結果納入學生檔案,作為評判其學業、評優評獎和最終畢業的依據之一。其次,建立多元評價體系。勞動的評價不應只取決于老師,應該把決定權交給學生,通過學生的自評和同輩的評價了解學生在勞動教育中的獲得感和體驗感,培養學生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意識,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勞動的主動性、積極性,也能進一步推動勞動教育。最后,建立量化評價體系。一是對學生的勞動知識考察加以量化,二是對學生參加勞動的次數、類型、時間和任務的完成度量化處理,形成一個較為客觀的勞動數據評價表。通過數據、老師評價和學生間的評價作為考查學生勞動教育成果的綜合意見,并將評價結果與評優評獎等學生的切身利益掛鉤,以此推動勞動教育的開展。
新時代背景下,社會對大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對高校在育人方面提出了挑戰,高校需要高度重視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不斷創新勞動教育方式,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