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森
(中共重慶市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 重慶 400041)
當馬克思主義哲學把物質作為世界的本源,并以此作為統籌整個世界的客觀實在性后,以往的以“物質”為出發點的傳統唯物主義也就喪失了理論發展空間。這意味著,現有的一切與之有關的研究都無法對其實現超越,只能重復確證而已。這是否說明唯物主義就走向了終結,唯物主義在當代就只能做確證工作而無法再實現發展呢?顯然不是,唯物主義當代的最大發展成果就是實踐唯物主義,這種實踐的唯物主義是在對傳統的以“物質”為出發點的唯物主義理論的終結過程中對其實現了超越和發展,從而成為當代唯物主義的核心。
重新反思實踐唯物主義,就哲學史研究的邏輯思維而言,帶有一種濃厚的哲學史回顧和思考的意味。當我們說,實踐唯物主義從本體論出發,對傳統的以物質為出發點的唯物主義進行終結與超越時,我們必須首先明確的是實踐唯物主義具體意指什么,以及它的內在邏輯及其展開過程。因此,對于什么是實踐唯物主義的理解則成為首要的問題。關于實踐唯物主義,我們必須理解以下幾點:
實踐唯物主義這一哲學范疇,最早出現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文中,馬克思指出:“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并改變現存的事物。”[1]55基于這一概念的解讀,國外學者從“實踐的唯物主義”引申出“實踐唯物主義”這一哲學范疇,而國內最早關于實踐唯物主義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主要是在經歷了關于真理和實踐問題大討論之后,面對傳統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體系把馬克思主義哲學抽象固化理解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背景,以及在我國是否應該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現實背景,眾多國內學者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焦點放在實踐上,力圖從實踐的觀點出發,去解決當時面臨的現實問題。因此,實踐唯物主義其實就是從本體論視域出發,以現實實踐維度作為立足點去重新審視和解讀馬克思主義哲學。
實踐唯物主義要求我們立足實踐解釋世界和改造世界。因此,實踐唯物主義旨在從實踐角度出發去解釋這個世界、社會和人的本質是什么,以及人類的認識何以可能。而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則構成了實踐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首先,世界是人類現實實踐活動的前提和要素。這里的世界并不是意指包含整個人與社會存在的大世界,而是指“與人相對立的對象世界、環境”[2]。當我們把世界看作人類現實實踐活動的前提和要素時,一方面,我們承認了世界先于人的存在性,人類實踐活動是在主體與客體的兩極中展開,缺少任何一極的存在,實踐都不復存在。正是如此,我們不能說實踐是先天產生,而只能說實踐是在世界的形成與發展中進行的;另一方面,我們也承認現實當中巨變的世界是人類長期歷史實踐活動的結果,正如馬克思指出的那樣:“周圍的感性世界絕不是某種開天辟地以來就已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工業和社會狀況的產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1]155因此,將自然世界看作人類實踐活動的前提和要素,這充分體現了人類社會歷史實踐活動與自然世界的一種互為因果性關系。
其次,社會歷史是人類實踐活動的展開。無論是橫向的社會,還是說縱向的歷史,其實質都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活動不斷展開的結果,社會歷史的發展就是人類實踐活動展開形式的表征。馬克思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1]135因此,無論是人類社會的形成發展,還是歷史的不斷進步,都并不是其本身自在地進行,而是在以人為主體的現實實踐活動中形成和發展的。
再次,人類在實踐活動中自我塑造。實踐唯物主義認為,人在實踐活動中進行自我塑造,這種自我塑造表現為人在實踐活動中自我限定,同時實現自我超越。人跳不出自己的實踐活動,人從產生之初便是由實踐規定的產物。人是在勞動,即物質生產實踐過程中由動物(具體來說是猿)進化而來;當人成為人時,人就結成了自己的交往形式和社會關系,并在這種交往形式和社會關系中不斷實現人的主體與客體的超越和發展,人并不是被動地把自身限定于實踐結果之中,而是在這種限定中自我超越。人在成為人時,人就已經擁有了自我意識,這種自我意識使人類并不滿足于現實情況,而總是試圖去改變現實。正是如此,人在實踐活動中不斷地把自我的目的、意圖加入其中,進而創造出令人自我滿足的現實。人正是在這種限定與超越中不斷塑造著自我。
最后,實踐使人的認識成為可能。黑格爾曾指出,“人之所以異于禽獸即由于人能知道他是什么,他做什么”[3],即人能思維。正是人的思維能力,使人能夠按照自我的需要去將自己從自然界中獲取的信息加以建構和整合,形成人的認識。因此,追溯人的認識何以可能,其源頭就在于人的認識能力是從哪里來的,亦即人的思維能力是從哪里來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勞動即物質生產實踐使人脫離于動物群體,而成為人。在人類的形成過程中,人開始擁有自己的語言并改造自己的大腦,人開始擁有自己的思維能力,從而使人的認識得以可能。
綜上所述,所謂實踐唯物主義,實際上是指以現實的實踐活動為對象,以主體為原則、從實踐角度理解世界、社會和人的本質以及說明人的認識何以可能的唯物主義。
對于傳統的唯物主義而言,實踐唯物主義對其進行了終結。這種終結一方面在于以物質作為出發點的傳統唯物主義已經失去了繼續向前發展的內在動力;另一方面在于馬克思及其追隨者基于物質是整個世界的本原的固有觀點,將現存世界當作是客觀實在的物質的展開過程,從而提出世界的統一性在于物質性的觀點,這就使以往的以物質作為基點的唯物主義走到了理論發展的盡頭,任何人都很難在這個基礎上提出更加確切的理論,也沒有人能在這一方面對其進行超越。即便是我們當前的科學技術哲學的研究,諸如對現代物理學、化學等自然科學的研究,也不可能對其實現超越,只是對這種以物質為其出發點的唯物主義增添新的論證要素而已。如果只是對馬克思唯物主義一而再,再而三地確證的話,并不能改變這種傳統唯物主義的基礎,并不能用比物質更確切的概念來表達整個世界的客觀性,以及這個世界相對于我們意識的外在性。因此,當傳統唯物主義發展到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即以“物質”概念來表達這個世界的客觀實在性時,這之前的唯物主義就已經走到理論發展的盡頭。
當然,當我們提出實踐唯物主義是對傳統唯物主義的終結時,有些詰難者會告訴我們,這是用實踐來代替物質,這超越了物質的第一性,因此這并不是唯物的,而是唯心的。對于這樣的詰難,其回應是我們目前所處的這個由物質所展開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建構在人們的現實層面的實踐活動上。我們不得不承認,史前世界數以千年的變化和發展速度不如人類產生之后世界數百年,乃至數十年的變化發展。繼續去重復那句“物質是世界的本原”的哲學話語對人而言并不具太大的意義,在物質生產力極大提高的今天,相比于那些仍然堅持物質本體論的人,對于實踐唯物主義者來說,更需要立足實踐說明人之后世界所發生的巨變。與以往把世界的本原看作物質的唯物主義傾向不同,實踐唯物主義更希望把物質還原到實踐中去,拋開史前世界的先在性,從人類生存的前提出發,即從歷史前提出發,去說明人類之后的世界是怎樣的。
實踐唯物主義不僅終結了傳統的以物質為其出發點的唯物主義,而且在對其終結的過程中實現了對它的超越。這種超越性具體表現在實踐對物質的超越,主體性原則對客體性原則的超越,這種超越背后的現實意義主要表現在由實踐確立的開放性原則。
相較于傳統的唯物主義把“物質”范疇作為理論基點,實踐唯物主義主要側重于從人的現實實踐活動領域出發,并進一步從認識論領域推進到本體論領域。這種研究思路關照的不同,充分體現了實踐唯物主義對傳統唯物主義的進步和超越。當傳統唯物主義著眼于抽象的“物質”范疇時,哲學家們,尤其是那些唯物主義者們,關注的重點是這個世界的客觀實在性及這種客觀實在(即物質)的運動。在這種關注視域下,他們把某種與主體無關的永恒不變的物質實體作為現存感性世界的基礎、本質與根據。因此,傳統唯物主義面對的世界就不再是與人發生現實關系的世界,而只是相對人而言所不存在的世界而已。當實踐唯物主義通過把“實踐”范疇作為理論基點去解釋和闡述世界的形成過程時,實踐唯物主義就把自然世界與人的實踐活動充分結合起來,把自然世界看作不斷與人發生關系的世界。這種以“實踐”作為理論基點的唯物主義實現了理論的發展與進步,因為實踐唯物主義既注意到自然世界的客觀實在性,也充分考慮到人作為實踐主體的主觀能動性,通過把現存的感性世界以實踐的方式加以理解和思考,實現了二者的有機結合。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那樣:“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4]因此,實踐唯物主義對傳統唯物主義的超越之一就在于出發點的不同,這種不同實際上是從“忽視人”到“重視人”轉變,也是從自然主義到人道主義的轉變。
實踐唯物主義對傳統唯物主義的超越之一在于實踐對物質的超越,伴隨著這一超越過程,實踐唯物主義就必然伴隨第二個方面的超越:主體性原則對客體性原則的超越。當傳統的唯物主義以“物質”作為理論基點,其所強調的世界的客觀實在性實際上就已經把人看作與其他事物相同的被動的存在,人就如同其他動物一樣,只是作為這個世界的產物,作為客體的存在。因此,人的活動實際上就成為被動適應環境的活動,而不是主動去改變環境的活動。在實踐唯物主義看來,實踐使人超拔于自然界,人在實踐過程中產生自我意識,即人在實踐中意識到自己是高于其他事物的主體性存在,人把自己看作世界的對立面,把世界看作自己活動的對象,即客體。這造成了人在實踐過程中不僅按照“動物的尺度”,而且按照“自我的尺度”改變世界。正是如此,人才能利用自身的智慧,從自身的實際需要出發使物體呈現出為“人”而存在的狀態。因此,實踐唯物主義對傳統唯物主義的超越的第二個方面主要體現在主體性原則對客體性原則的超越。
實踐唯物主義在終結傳統唯物主義的過程中實現了對傳統唯物主義的超越,這種超越的現實意義就在于實踐唯物主義確立了開放原則。與傳統唯物主義不同的是,實踐唯物主義立足于實踐去說明世界、人與社會的本質及人類認識何以可能的問題。這種說明其本身并不是如同傳統唯物主義那樣,以形而上的思考方式去抽象的、固化地理解一經把握就亙古不變的物質本體,而是從現實出發,從動態出發去考察不斷變化的、不斷生成的實踐本體。因此,實踐唯物主義將“物質”“自然”納入自身范圍,以實踐去動態建構整個現實中的世界,從而說明現實的巨變是隨著人類實踐格局的變化而變化的。由此,實踐建構了自身的開放性原則。
綜上所述,傳統的以“物質”為核心的唯物主義在馬克思主義那里已經走向終結,這種終結既意味著傳統唯物主義達到頂峰,也意味著脫離于人的活動的唯物主義理論的終結。而以實踐為核心的唯物主義理論將世界的先在性懸擱起來,從實踐角度、歷史角度去闡發現實世界的巨變過程。這種實踐的唯物主義通過將自然、物質納入人的活動中,從而實現了對傳統唯物主義的超越。這種超越實際上就是實踐對物質的超越、主體對客體的超越,實踐唯物主義正是通過這樣的超越過程而確立起整個世界的開放性原則,從而使整個世界隨著實踐的深入而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