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芳芳,丁爽爽
體育是一種以身體與智力活動為基本手段,在人體生長發育、技能形成和機能提高等規律的基礎上,達到促進身心全面發育、改善生活方式、提高身體素質與運動能力的一種有意識、有目的、有組織的社會活動。是一種復雜的社會文化現象,體育不僅能夠強健體魄,對于青春發育敏感期的心理特征也具有舒緩作用。
黃遠珍[1]在《中學體育教學中體育心理分析及教學對策》中提出傳統的體育課程教學只是局限于身體的鍛煉,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體育課程的教學不能只局限于體育知識的傳輸和技能的學習,更要注重對于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只有在精神與身體得到全面的發展的同時,學生才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要,提高自身的身體素質。
李居超[2]在《影響初中生體育興趣的因素及對策》寫到初中體育課堂學習的內容在小學時候多多少少有些接觸,缺少新奇感,在上課時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部分家長傾向于把體育運動上花費的時間轉移到文化課學習中,對于體育課帶來的鍛煉效益理解不夠深刻。課程表上體育課的時間安排不太合理,如下午上完體育課后需要坐在教室里繼續上課,夏天時擔心出汗后有異味成為阻礙部分學生在體育課堂上踴躍參加運動的主要因素。
張贊國[3]在《體育心理干預對中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實證研究》中采用實驗法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用心理學量表SCL-90對實驗前后的學生進行心理測試統計,結果顯示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對于消極情緒及人際關系大有改善。
樂肇煒[4]在《中學生體育心理素質探究》提及有關專家對中學生的心理素質進行了分層抽樣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中學生體育心理健康水平整體良好有些重要的方面發展不足,如認知風格與應對方式,針對這種現象提出了建立心理測試個人檔案,改進教學方法等建議。
關文濤[5]《苗侗地區高中生體育課心理狀態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中指出良好的體育心理狀態可以擺脫孤獨寂寞、積極向上、提高學習效率。體育參與性越高的學生在生活中意志力更為堅強,苗侗地區經常參加籃球比賽的學生與身邊同學的關系更加和諧。
吳樂會[6]在《試論初中體育心理健康教學的方法及途徑》提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運動帶來的好處。對于青少年,家長越來越關注學校體育課的質量,重視體育課帶來的心理效益。教師在實施心理健康教學時要重點突出體育能改善學生心理狀態,促進人際交往等教育功能心理健康要始終貫穿于體育教學中,力求學生通過參加體育活動緩解自身壓力,適當創設教學情境,增強學生心理素質和自信心,同時也采用積極的評價方法矯正學生心理障礙,從而提高綜合素質。
運動興趣是指學生積極地認識、探究與參體育活動的一種心理傾向,是學生獲得體育與健康知識和技能,促進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動力[7]。學生一旦對某項運動或者運動可能帶來的積極的間接結果產生興趣,就會多加關注與體育相關的信息。通過訪談法了解到山東某一中學的學生運動興趣低,沒有喜歡的運動項目,并沒有從運動中獲得愉悅感。除了初三學生迫于體育中考參與運動,其他年級的學生有千奇百怪的理由逃避運動。
意志是人為了達到目標而產生的心理狀態,是在生活中面對困難,解決問題時體現出來的。現代絕大多數孩子為獨生子女,環境造就了人,我們現在生活的環境非常富足,身邊的獨生子女們幾乎個個養尊處優,家長對其過于溺愛,缺乏挫折教育,遇到問題不敢發聲,畏首畏尾,造就了溫室花朵弱不禁風。體育技能的學習需要一次次的失敗,在失敗中走向成功,獨生子女帶來的弊端使學生承受不來運動中的失敗感,中途放棄。
習得性無助是指有機體經歷了某種挫折后,在情感、認知和行為上表現出的消極、特殊的心理狀態,也就是當有機體接連不斷地受到挫折后,會感到自己對一切都無能為力,從而喪失了信心、產生自暴自棄的心理狀態[8]。一個人產生了習得性無助的時候,會變得否定自我,懷疑自我,削弱對體育的熱情。在體育校隊的同學反映自己常常會產生挫敗感,老師和家長對學生的期望過高,學生長時間練習付出仍然不能使教師家長滿意,反復造成的失落感會影響學生各方面的學習,阻礙心理健康發展。有些學生比較內向性格有些孤僻,在團體活動中,與同伴有距離感,出現問題是傾向歸因于自身穩定的不可控制的因素,如自己能力低;把成功歸因于外部因素,如運氣。
有些學生在體育課堂上或是運動會上由于害怕出丑丟人,不敢大膽練習或是參加比賽。這些學生大多比較內向,行為孤僻,過于自我保護,更多地關注完成動作的時候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導致練習時放不開,縮手縮腳影響動作質量。
運動動機是由運動目標引發的,推動學生參與體育學習和身體鍛煉活動的內部心理動因。充分重視學生的各種需求,體育課上適量的時間安排做游戲,滿足中學生愛玩的心,做游戲可以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使學生快速投入到課堂上來,在游戲中既掌握了技能有鍛煉了身體。體育課堂上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有自主選擇教學內容的機會,可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詢問學生喜歡什么運動項目。
體育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在課堂上安排一些增強學生意志品質的活動,利用競賽提高法、積極自我暗示法使學生在不同程度的困境中戰勝自我,帶給學生面對挑戰的勇氣與信心。教師應在體育課堂上細心關注每個學生的表現,盡量減少學生和學生之間的橫向對比,加強個體的縱向比較,對于學生的點滴進步提出表揚并加以鼓勵。體育教師注重過程評價,減少結果評價,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關注。
在體育練習對中學生要以鼓勵為主,幫助他們形成積極地自我觀念,比如對于一切膽小不敢嘗試難動作的學生可用語言鼓勵或者點頭贊許;對于動作不太正確的學生糾正錯誤時語言親切,先表揚其優點再指出錯誤,及時給予反饋。嚴格分析運動中出現的錯誤,正確歸因,避免總是把失敗歸結于自己能力低,看到自己身上的閃光點。對于長期處于不良情緒狀態的學生,體育教師與其進行談話,熱心扶持,保持愛的繼續。
中學時期身心急劇發展,心智不夠成熟,人生觀世界觀處于萌芽階段。家長和學校老師起好溝通協商作用幫助學生制定適宜的學習目標。讓學生把學習本身、學習的過程當作努力的目標,享受過程,而不是僅僅把眼光局限于最后的結果,局限于我要成功。當學生面對失敗時,引導學生正確的歸因,總是把失敗歸結于是自己能力低,動機水平會降低,對運動排斥感會大大增加。在校隊訓練工作中,體育老師設置的目標要明確而具體,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所要承擔的團體責任,明確自己將來要達到的練習程度并為之付出努力。
榜樣法是指教師在上課時多介紹體育明星、播放體育比賽精彩視頻,引發孩子的崇拜感,內心想要向偶像靠攏,無形之中調動學生參與運動。講解運動項目的由來及發展趨勢時,要注意趣味性,引導學生在腦海中形成初步動作表象。
自我調控即自我調節能力,調節自己的消極情感,冷卻不良情緒。課堂上教給學生自我調控策略,如自我暗示調控,主要指積極的自我暗示,當遇到有難度的動作時,內心告訴自己“大膽一點”、“再嘗試一次”、“你可以的”;自我目標調控,引導學生在自己已掌握體育技能的基礎上結合體育教師的建議設置短期目標、中期目標、長期目標,通過認真練習完成階段目標,克服困難,滿足學生體育學習過程中的榮譽感。
體育教學所依賴的物理環境與學生的心理活動密切有關。室內場地空氣清新,采光明亮可是使學生頭腦清醒,從而增加運動參與度,在運動中獲得愉悅感。融洽的體育教學氛圍可以提高教學效果,和諧型體育課堂氛圍會讓學生練習積極,對體育運動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充分提高校領導對體育運動的重視度,一個領導的意見決定這體育場地是否擴建,課外體育活動能否得到開展,正常體育課會不會被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