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巖
(四川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四川 廣元 618000)
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發展源于高校教師以信息化技術為手段,以互聯網為載體對教育教學模式的探索。近十年來,混合式教學形式越來越豐富,教學方法也越來越多樣,已經有了MOOC、微課、翻轉課堂、Moodle、SPOC等多種較為成熟的模式,在全國高校系統的推廣、完善和不斷的創新下,也有了較為廣泛的應用。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教育教學工作者意識到,混合式教學模式,在猝不及防的新形勢下,并不能完全替代傳統教學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本文基于四川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現階段開展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和實踐情況,對混合式教學模式進行總結、研究。
筆者所在的科研團隊,對四川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原有的混合式教學模式進行了深入調研,對實施混合式教學的教師及聽課的學生進行了多次座談和教學效果跟蹤,分析了該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對如何提升教學效果進行了探索。我們對本校近百名承擔混合式教學的教師和六百余名接受過混合式教學授課的學生發放了問卷調查,收回教師有效問卷80份,學生有效問卷536份,為我們的調查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撐。筆者整理了被調研高校當前混合式教學存在的部分問題和現象,并通過查閱相關文獻,分析了當前混合式教學普遍存在的問題。
目前線上學習的主流平臺有超星學系統、藍墨云班課、雨課堂、愛課程、學習在線等。[1]各類平臺的使用方法和功能大同小異,在各高校的推廣程度與是否為該校合作平臺有較大關系。問卷調研發現,本團隊調研的學校在混合式教學平臺選擇方面,偏向使用超星學習通,這主要是由于該校與超星平臺有深度合作關系。而在實際使用過程中,雖然各線上平臺運營商會為教師提供專門的指導,但因為平臺設計問題和是否是付費用戶的差異,仍然會出現很多功能上的局限。例如,超星的教學日志填報功能雖然開放,但不付費是無法使用的。再如,使用騰訊會議平臺進行線上授課,沒有回放功能,無法滿足線上教學后,學生翻看授課過程的需求。
軟件設計的好壞對線上教學有一定的影響,但最終使用者都是人。教師對線上教學工具的掌握程度,對教學效果有直接的影響。當前,高職院?;旌鲜浇虒W的主力教師人群年齡為30—50歲,對計算機及軟件的操作有一定的基礎,有一定的學習能力,應用線上教學技術困難不是很大。但年齡偏大和偏小的教師群體在開展混合式教學的線上教學時,會有技術或經驗不足的問題。
筆者對所在學校線上教學技術的調研發現,教師在教學中使用的技術從高到低為PPT制作、錄屏、圖片處理、錄音,教師對于這些常規線上教學技術掌握層次差別也很大,有的是完全照搬線下教學課件和案例,沒有考慮線上與線下教學應有的區別。對于一些線上教學更先進、效果更好的技術,比如,案例視頻的剪輯與制作、授課視頻的錄制與后期處理等,使用率卻低。
除了軟件使用技術存在不足外,硬件設備的使用,也會影響線上教學的效果。如直播相關設備的使用、電腦或手機的操作技巧、網絡設備的調試等,都會成為阻礙教師教學的因素。
很多教師認為,開展混合式教學最困難的地方在于制作課程數字資源的工作量太大,技術方面有限制,線上教學準備占據了大量備課的時間。若不是為了應對教學改革和教學比賽,很多教師不愿意采用混合式教學方式。
線上教學除了制作必要的PPT、教案、課程標準、準備案例資料外,有時還要錄制教學短視頻,上傳教學過程錄屏視頻、錄入課上測試題、討論題和課后作業題、作業批改和評價等,這些工作對于已經有較大教學任務壓力的教師而言,是額外的負擔。
首先,要肯定混合式教學效果是深受學生喜愛的。在對學生做的教學方式喜好的調查中發現,有68%左右的學生認為,課堂講授+在線學習的方式是更容易接受的教學方式。但因為線上教學對學生完成任務的情況無法全面監控,教學效果很難得到充分保證。無論是采用線上平臺直播的授課方式,還是采用提前錄制教學視頻的授課方式,對于學生是否認真聽講,是否認真做課堂練習,有沒有作弊行為等,都不好監控。在對學生做的阻礙學習效果因素調查中,77.24%的同學選擇了學習態度,即在沒有監督的線上學習過程中,學習效果是得不到保證的。由于線上授課的局限性,線上授課的互動效果也比較差,討論、發言、角色模擬等課堂活動都較難展開,只能依賴閱讀、線上測試、語音等形式豐富課堂活動。
開展混合式教學方式,目的是希望獲得比傳統線下教學更好的教學效果,而現實是種種原因導致教學效果與預期相差甚遠。
在混合式教學推進過程中,有的教師偏向于使用在線直播平臺授課。線上直播的授課方式最大的優勢是可以對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行一定程度的監控,能夠獲得學習效果反饋;而缺點是與線下授課方式基本一致,甚至還不如線下授課更能讓學生集中注意力,且師生互動存在空間上的障礙。筆者認為,線上直播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建設,必須突破傳統的教學思維和方式。
線上直播,按直播時間分類,一般可分為教師直播主導的形式、直播和教學資源播放混合的形式及直播為輔助的形式。從本團隊調研學校的實施效果上看,前兩者更受學生歡迎,因為學生更習慣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方式,也因為學生自主學習自覺性不高。而對比直播主導占據大部分時間的教學模式,學生普遍認為主播主導和自學相結合的方式更好,既不枯燥,可長時間保持被動學習的狀態;又不用強迫自己自學。因此,線上直播的時間把控非常重要,以45分鐘一節課為例,教師直播部分建議不超過20分鐘。
直播時段的選擇也非常重要。一節課中,學生關注度的曲線呈先下降后回升的曲線規律。那么以講授為主的直播時間,要盡可能選擇在學生注意力更加集中的課堂開始時段與下課前的時段。
直播平臺也盡量選擇可以直接記錄并回放觀看的平臺,可以省去教師課上錄制、課后上傳的環節,還能避免學生因網絡原因跟不上課堂進度的情況。
最后,教師要形成自己線上直播的教學風格,包括語言、形象、互動方式。學習直播行業從業者優點和特色,有選擇地應用于直播教學中,讓學生對上課真正產生興趣。
以線上自學資源為教學主導的課程模式主要包括MOOC和SPOC。[2]從本質上講,兩種模式都是通過建設在線教學資源如視頻、互動課件、在線測試題等讓學生完成線上學習。區別在于,前者是面向大規模學生的線上開放課程,注重課程資源本身的質量;后者是面向有一定限制條件的小規模學生群體的開放課程,注重課程內容體系、過程及結果評價機制等,針對性更強。
目前,各高校和平臺的線上課程資源的建設,已經具備了足夠廣度和深度的各種形式的教學資源,應該打破MOOC和SPOC之間的界限,結合兩種模式的優點,開展新型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的嘗試。合理分配線上與線下教學的內容,學生在線上學習中效果不好的部分留在線下課堂中解決,讓線上與線下課堂真正發揮各自優勢,并形成互補的關系。
在調研過程中,教師們普遍認為混合式教學的線上教學資源建設占用了自己的大部分時間,成為阻礙教師進行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的最大障礙。他們忽視了資源建設對一門課程持續性教學的作用。特別是相對穩定的、每年都要開設的課程,一次性建設好課程資源,可以為日后授課節省更多的準備時間,只需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內容完善和修改即可。線上課程的后臺數據,還可以為未來的教學提供數據基礎,便于修改課程中的問題,更可以作為科研課題和教改課題的實踐數據支撐;因此,教師應建立混合式教學的改革意識。
以往開展教學方式改革都離不開教學思想的改變;而互聯網時代開展教學改革,離不開現代教學技術與信息化教學手段的運用。作為當代職業院校教師,處在這樣的時代變革中,就必須提升自己在教學技術方面的能力,主動學習時下流行的線上教學方法。作為學校,既然要改革,那么就要為教師提供教學技術方面的培訓,提供更多線上平臺資源,給予充分的教學改革嘗試機會與空間,讓教師獲得全方位、多層次的現代化教學技術方面的學習機會。
當前,職業院校教師不愿意開展混合式教學改革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因為在課程資源建設極耗精力和時間。學校對于教學改革是持鼓勵態度的,但鼓勵的力度不夠。[3]本團隊調研中發現,有的院校不僅不提升課時費系數,反而會以線上教學輕松為由降低課時費系數。這樣的機制打消了教師教學改革的積極性。因此,筆者認為,應該從課時報酬、職稱評定、教學改革立項、績效津貼分配等方面完善教學改革的評價機制,鼓勵更多的教師主動參與教學改革。
目前,很多教師在教學改革中,還處于單打獨斗狀態。教學思路過于局限,教學資源的建設工作量大、質量不高,教學方法缺乏創新、教學技術落后等問題的存在,都是由于缺乏高效的教學團隊。[4]現在已經不是一個人能解決所有事情的時代了,要強調教師團隊建設。無論是競賽還是實踐教學,都需要組建高效的團隊。從年齡、職稱結構、專業技術、擅長領域、工作經驗等維度思考,建立有分工、有特色、有專長的高效教學團隊,更好地應對快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
職業院校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一直在實踐中探索,互聯網時代和信息化技術給混合式教學提供實現的基礎,而教師的教學方法、思路和技術的掌握情況推動著混合式教學的革新。在瞬息萬變的新時代,我們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教學改革。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給教育工作者帶來了挑戰,也帶來了機遇。要看到線上教學發展的空間,推動職業院校教育教學工作者不斷提升思想、理念、方法、技術,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推動整個教育行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