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艦 沈 薇 袁夢迪 胡 俊
(中國計量大學,浙江 杭州 310018)
互聯網眾籌,是一種通過在網絡平臺發布募捐信息,籌集款項的慈善募捐新形式,依托于日新月異的互聯網科技,具有參與門檻低、傳播范圍廣、便捷靈活度高等優點,逐漸發展成為我國慈善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2020年的疫情之中,公益眾籌在支持抗疫、保障民生方面也取得了積極成果。
2020年10月31日,網絡募捐數額占我國捐贈總量的比例已經從2013年的0.4%上升至2019年的4.1%,近3年來,慈善組織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募集的善款每年同比增長率保持在20%以上。
但在各種公益眾籌項目繁榮發展的過程中,問題也隨之顯現。
眾籌平臺在資金流向等信息的披露工作上的缺位,使得求助者與捐贈者信息溝通失衡,極易發生信任危機;且目前大多數眾籌平臺采取的募捐款先流入平臺賬戶,存在著非法集資的可能性。
公益眾籌過程中,針對主體行為、客體募集情況等內容的監管缺乏體系,眾籌的監管主體、監管方式存在模糊不清。互聯網公益眾籌具有慈善和互聯網的雙重屬性,這導致在面對公益眾籌問題時,易出現相互推諉的現象,致使監管效率低下。
近年來互聯網公益眾籌詐騙事件頻頻發生,嚴重損毀了社會大眾對公益眾籌的信任。如“某眾籌平臺詐捐案”發生后,在三個月后,慈善組織接收捐贈總額由案件剛發生時的62.6億元降至8.4億元,下降幅度高達86.6%。社會公信力危機給互聯網公益的發展造成巨大阻礙,讓互聯網公益的模式又一次被卷入輿論漩渦。
從技術研發上來看,區塊鏈包括數字學、信息加密、編程等科學技術問題;從使用者角度看,區塊鏈相當于一個分布式的共享賬本和數據庫[1]。
簡而言之,區塊鏈相當于是一個存儲大量信息的數據庫,擁有公開透明、歷史記錄、不可修改、去中心化等特點[2],保證了鏈上信息的“透明”和“真實”,信息不對稱問題不復存在,使多個部門之間進行可信任的協同合作。區塊鏈技術應用后,為互聯網慈善項目創造信任奠定了堅實基礎[3]。
由于復雜技術支撐與巨大成本投入的需求,區塊鏈技術在互聯網公益領域中一直未能廣泛運用。
直到疫情防控期間,物資調配工作壓力巨大,公眾注意力高度聚焦,促使醫療機構與慈善機構的資金監管與物資調配系統投入使用區塊鏈技術。“善蹤”等平臺的出現,便是“區塊鏈+公益”模式在疫情危機前的新發展、新成果[4]。
1.區塊鏈技術固定了捐贈的意思表示,保障了公益眾籌的公開透明
疫情防控期間,杭州互聯網公證處參與合作的互聯網慈善可追溯捐贈平臺“善蹤”上線使用。該平臺運用了“區塊鏈+公證”的方式,捐贈方及受贈方以平臺提供物資捐贈的相關證明材料(如匯款、物流憑證,捐贈接收證明等)并以簽署的方式表達贈與、受贈的意思表示,由公證處對其意思表示進行公證、監督,強化了眾籌行為的法律效力,保障了捐贈行為的真實;同時,運用區塊鏈技術將捐贈的意思表示固定,將物資流轉的重點環節“上鏈”,向全社會公示,讓物資流轉公開透明。
2.區塊鏈技術記錄著物資的流動軌跡,保全了眾籌全流程證據
“區塊鏈+公益眾籌”的模式在運轉過程中,可將求助人的眾籌發起、捐助人的物資流向等信息及時有效地進行不可篡改、不可刪除的記錄,有益于公益眾籌發生糾紛時舉證的實現,保障善意參與者的合法利益。
在“善蹤”平臺中,即是將經互聯網公正的信息運用區塊鏈技術進行全流程證據保全;將對捐贈方公示的捐贈物資物流憑證、慈善捐贈接收證明等信息進行存證,并出具相應憑證。
3.區塊鏈技術利于追溯物資的源頭,打擊了物資弄虛作假的行為
區塊鏈技術也能夠打擊慈善捐贈中的造假等犯罪行為:“紙貴科技”擁有的產品溯源系統,通過使用區塊鏈技術進行數據溯源,可以判定接收物資的來源,并且如實記錄。如果發現接收到的物資中存在造假產品,就可針對捐贈的偽劣物資來源進行追蹤并嚴厲打擊,防止不法分子借公益之名行違法之實,保障求助者得到切實有效地幫助,維護慈善公益領域的社會信任。
盡管區塊鏈技術的投入使用使得原有的互聯網慈善項目中存在的問題得到合理解決,但由于這項技術剛起步不久,難以發揮全部潛力不說,在實際運用中也難以避免出現不足之處。
很大一部分民眾對于區塊鏈技術的應用都不知情,更不要說去利用它對慈善信息和募捐進度在相關系統中進行查找。民眾也不愿花費大量時間去了解這一項新興技術,造成區塊鏈技術的實際運用速度相對遲緩[5]。
因此在應用層面上,需要大力宣傳區塊鏈技術,將盡可能多的捐贈的信息“上鏈”,同時在研發與應用方面討論更簡單通俗的方式使公眾增加對區塊鏈的了解程度。當民眾、企業、慈善平臺、政府都支持其應用,并且都能熟練使用它時,區塊鏈技術就可以更好地為互聯網慈善項目出力。
區塊鏈技術在系統的安全性能管理上還有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在密鑰管理上,如果是私鑰用戶忘記了自己在自行生成并管理賬戶的密碼,就不可能對賬戶中的財產進行轉移等類似操作,相當于賬戶丟失,除非有第三方安全部門的參與。
此問題解決依賴于人才培養,在出現安全問題時能夠快速引導第三方介入。這就需要慈善組織成立“區塊鏈慈善小組”:先學習好“區塊鏈+公益”慈善項目項目的運作,其次向區塊鏈開發人員學習基本區塊鏈知識,最后熟悉公益慈善的程序并進行結合使用,培養出區塊鏈技術運用于公益慈善的高精尖人才[6]。
進入互聯網時代后,區塊鏈已然成為一種高效率的技術,但其維護推廣等一系列應用成本非常高,僅僅在個別互聯網公益項目平臺上對小概率的類似詐捐事件進行糾偏,其實際結果和區塊鏈推廣及維護成本的高投入往往價值不等,收效甚微,此種現象對于企業參與的積極性打擊非常大。
在實際使用的過程中應聯系當地的行政管理部門,準確地找到平臺在市場的定位,與行政管理部門共同協作,使行政機構將成本納入財政資金中去,不僅能夠將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成本降低,并且結合行政部門的推廣還能夠一并解決上述公眾認知度低的問題。
區塊鏈技術的引入為處理互聯網慈善平臺的社會公信力問題提供了顯著幫助,但僅依靠科技進步而缺乏公眾以及政府組織機構的配合,同樣會導致公益慈善停滯不前,如何保護用戶隱私權等一系列由于互聯網公益項目產生的問題還需要立法以及多部門機關共同的協作。未來,在區塊鏈技術的不斷發展及完善下,我國互聯網公益事業必將趨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