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云云
(1.蘇州大學文正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0;2.北京盈科(蘇州)盈科律師事務所,江蘇 蘇州 215000)
2018年8月22日,教育部發布《教育部關于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掀起治理整頓高校本科課程教學的序幕,它是在近年來高校辦學規模的快速擴張、教學質量嚴重下滑的背景下,對大學教學質量提出的新要求。高校課程教學作為大學生最重要的受教育途徑,是培養社會需要型人才最重要的方式。
而作為法學專業的必修課程之一刑事訴訟法學的課程質量,會直接影響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也會直接決定新時代對法律人才的需求。刑事訴訟法學的課程是本科法學教學中很重要的微單元,目前各個高校都普遍重視這一課程的質量建設,具體而言精品課程建設、重點課程建設、案例教學改革等系列舉措不斷,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總體上課程質量并未完全達到其應有的質量,存在重形式輕內容、重理論輕實踐的現狀,導致學生興趣度降低,畢業的時候無法達到工作崗位要求[1]。
刑事訴訟法是一門非常復雜的學科,之所以存在上述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涉及的法律法規非常的多且經常修訂。刑事訴訟法中首先必須要熟悉及教授學生的最重要的四部法規:1979年制定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在1996年、2012年、2018年經歷了三次大修;1998年施行的《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在2007年、2013年、2020年被重新修訂施行;1997年頒布的《人民檢察院辦理刑事案件規則》在1998年、2012年、2019年也經歷了三次修訂施行。最高人民法院于1998年9月發布了《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在2012年、2021年也都經歷了修訂。
(二)刑事訴訟法的內容較多,體系雜亂。首先,涉及了刑訴法的基本理論,例如原則、原理等;其次,還會涉及五大制度,具體包括管轄、回避、辯護、證據、強制措施;同時,還會涉及五大基本流程——立案、偵查、審查起訴、審理、執行;最后,還包含了一些特殊的程序,包括專門針對未成年人的刑事訴訟程序、公訴案件的和解、被告人的缺席判決程序、違法所得沒收程序、強制醫療程序等。
(三)對于實體法的依賴較強。刑事訴訟法作為程序法,其學習還須串聯到刑事實體的基礎知識,一定程度上依賴刑事實體法的教學。
綜上所述,基于以上三個原因,刑事訴訟法的教學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教學要求,也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一定的壓力。
針對上文的分析,筆者認為刑事訴訟法課程質量的提升必須要綜合進行考量,在統一整體思路的前提下進行創新,在創新課程形式的基礎上注重課程質量的提升,在注重理論及法律法規的學習下重視與實踐相結合,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理論水平及實踐應用能力[2]。具體而言,刑事訴訟法的教學改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刑事訴訟法針對不同的主體、不同的制度都出臺了相應的法律法規,如何梳理這眾多且一直在變化的法律法規,是為人師者不得不考慮的問題。筆者建議從事教學的老師一定不能照本宣科,局限在指定的教材上,因為指定教材的匯編邏輯不一定是最適合學生的,并且,很多時候新法已經更改,但是教材還未及時改變,如果老師照本宣科則會傳授出錯誤的知識點。所以,教師一定要凌駕于教材之上,并且自己按照知識篇章對所有的法律法規進行匯編,告訴學生我們的刑訴法到底規定了什么,為什么作這樣的規定以及域外國家及地區的理論和實踐操作是如何。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地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并且有的放矢地引領學生的思維。
在筆者聽取眾多教師的授課及交流的過程中,很多老師反映,課堂氛圍不是很好,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導致自己的教學興趣也隨之下降。筆者覺得,刑事訴訟法作為一門程序法,一定不能單純地講授法條及原理,必須結合實踐的熱點案例進行帶入式的教學,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去感受實踐案例的操作流程。例如,在講授強制措施的時候,我們先告訴學生法定的強制措施的手段有五種,包括拘傳、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拘留、逮捕,而這五種強制措施的區別就不能讓考生自己想象去理解,我們可以引進“某地殺妻案”,鑒于此案中犯罪嫌疑人的人身危險性極強,公安機關先拘留了犯罪嫌疑人,而后報請人民檢察院審查批準逮捕,并且檢察院迅速地決定逮捕犯罪嫌疑人。通過此案讓學生了解到,拘留是一種臨時的應急手段,而逮捕則是一種長期的穩定的羈押手段。這兩種手段都是將人關在看守所,但是拘留時間短,逮捕時間長,所以拘留公安可以自行決定,而逮捕則只能由檢察院決定[3]。此種規定設置背后主要是基于兩個目的,第一,保障刑事訴訟的順利進行,防止犯罪嫌疑人干擾訴訟活動;第二,通過權力的配置,實現相互監督,防止權力的濫用,侵犯人權。
再審程序非常復雜,課程中可以引進“呼格吉勒圖案”,以此帶入具體知識點,包括再審的啟動方式、具體的審理程序等。并且以課堂互動的方式讓學生去思考,如何防止冤假錯案的發生,保障人權,維護司法的公正,提升司法的公信力。
從以往的課堂效果來看,教與學出現了很大程度的分離。學生缺席課堂,上課時玩手機、聊天等現象時常發生。就其原因不難發現,主要是傳統的考核是采取期末考試一刀切的方式,很多老師抱著一種完成工作的心態,在期末考試之前只需要給學生劃一下重點就行,而學生抱著一種拿到學分、期末考試及格就皆大歡喜的心態。這使得課堂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
筆者目前試點了兩年的過程化考核,感觸頗深,課堂氛圍非常活潑,主動回答問題的學生非常多,學生真正地參與到了學習當中,并且問題意識非常強,基本每節課的課間都會有同學問問題,而問題的深度有時會讓筆者都驚嘆。所以筆者建議全面推行刑事訴訟法過程化考核,將考核融入每一節課堂中,具體而言,可以設置考核比例,例如,平時出勤占據百分之十;在不同的課堂中布置相應的作業,這些作業可以是口頭的點名回答,也可以是以提交書面論文的方式進行作答,但是無論是口頭的方式還是書面的方式,都必須是引導學生充分思考的基礎上而作出的表述,平時的作業可占據百分之六十的考核比例;而期末考試主要考查上課講授的內容,占比在百分之三十。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模式,會讓學生將精力真正地投入到每一節的課堂學習之中,而非是到期末通宵達旦地臨時記憶。也只有如此才能培養出一個懂知識、會運用的合格法律人。
除了課堂的學習以外,筆者覺得要讓學生真正地愛上這門學科,培養出應用型的人才,課外活動也不能忽視。首先,可以組織學生旁聽庭審,在學期即將結束的時候,組織學生走進法院,身臨其境地旁聽庭審活動,觀察控訴方、辯護方、審判方的關系,對于他們成長為一名合格的法律人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可以提升他們的使命感與責任感。其次,可以在校內組織一些競技類的比賽,例如模擬法庭、辯論賽,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全面結合,提升其法律技能[4]。
最后,可以組織他們參觀律師事務所、參加具體的法律援助活動等等。在提升他們責任心的同時還能探尋其將來的角色定位,以便為社會輸出能用、好用的法律人。如何教授好刑事訴訟法學這門課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學校、社會、教師、學生的共同努力,希望改革與發展永不停止,不斷地優化教學的內容,真正地實現教與學的全面融合,培養出優秀的、自信的、有擔當的法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