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詩凡
(湖北經濟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法治意識是“法治運行的思想基礎、指導法治實踐的精神動力、法治的內在追求和進程”[1],要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首先要提升公民法治意識。部分大學生,法治意識卻表現出法律素養不高、法律意識淡薄、權利義務意識有待加強、自覺投身法治建設意識較差等問題。
法治意識是指作為生活在現代社會的公民所應當具備的與現代民主政治、市場經濟和文明形態相適應的,為法治社會所必需的法律素養、法律精神和法律價值觀念,它包含法律認知、法律信念和法律依賴三個層面[2]。法治意識產生于法治實踐,同時又對法治實踐具有促進作用。與法律意識不同,法治意識是法律意識基礎上的更高形態。法律意識是公民對于法的一般性評價,包含了對法律法規的認知和理解,也包含了對法的看法及態度。法治意識是符合法治社會建設需要的積極的法律意識,是公民對法律和法律現象完全認知、積極認同、充分信任、行為依賴的自覺程度最高的一種意識。
大學生法治意識與公民法治意識的內涵相一致,但是其在公民法治意識的基礎上,有更具創造性的一面。大學生作為公民中的高級知識分子,其法治意識的養成并不是完全被動的獲得和被塑造;他們是在法治意識教育的背景下,結合自身思考,創造性地豐富其內涵,從而形成內涵豐富程度高于公民的法治意識。
相關調查研究顯示,當代部分大學生法治意識存在著“法律知識匱乏、法治信仰扭曲、法治態度模糊、法治方式路徑欠缺”[3]等問題。筆者從法治意識中法律認知、法律信念和法律依賴等三個層面,對當代大學生法治意識的現狀進行了歸納:
有研究者對600位大學生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在法律、立法等基礎性問題上,回答正確率基本在半數左右;即使是“我國最高立法機關是哪一個”這樣的問題,正確率也只有62.21%[4]。大學生是接受過系統專業教育和多年法律基礎教育的知識分子,面對法律的基礎性問題,卻并沒有表現出應有的法律素養水平,這樣的結果不得不令人擔憂。大學生法律素養不僅包含法律知識的儲備,更包括將法律付之于行的能力。然而,在法律的運用上,當代大學生也表現出同樣的不足。整體來看,當代部分大學生群體的法律素養有待提高。
大學生法律權利意識,表現在對自身權利義務的認知,也表現為對他人合法權利的尊重。對于自身所擁有的權利義務,當代大學生表現出來的狀態是“不僅對憲法法律規定的權利義務了解不夠,對學生手冊中規定的權利義務也不重視、不清楚,少數的同學認為這與自己沒關系”[4]。如果大學生對自己基本的權利義務內容都不清楚,那維護好自身的權利義務也就無從談起。在尊重他人合法權益的問題上,當代大學生也未表現出應有的素養。在法律信念層面,當代大學生表現出了法律權利意識淡薄的問題。
當代大學生對于法律的依賴程度是最能說明大學生法治意識強弱的重點。目前,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上都會經歷多種問題,但其尋求法律途徑來解決問題的比例卻并不高,大學生越來越多地利用非法途徑來解決問題[5],就是一個很好的佐證。大學生不愿將遇到的問題訴諸法律,或者說根本沒有意識到要將問題訴諸法律,實質上是大學生對法律的依賴程度不高造成的。當前大學生對法律依賴程度不高,其對于法律的認同度不高,并未將法律途徑內化為自身解決問題的主要途徑。
大學是教育中的最高學府,大學生是社會法治建設的中堅力量,大學生的法治意識代表了公民法治意識的最高狀態,也是引導社會公民意識養成的主要風向標。針對當前大學生法治意識表現出的現狀,我們應積極努力尋求方法,以實現對大學生法治意識不強問題的突圍。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三個層面來促進當代大學生法治意識養成。
法治文化的概念眾說紛紜,筆者傾向于學者李林對法治文化的界定,法治文化包含了精神理念、制度規范、行為實踐三個層面的內容[6]。化解法治國家建設過程中的矛盾,需要全社會對于法治文化的認同[7]。大學生法治意識的提升,首先要解決大學生法治文化認同問題。當前大學生法治意識不強,很大程度上與其對法治文化了解不深、認同度不高有關。只有大學生真正深入了解法治文化,才能對法治文化體現出的公平公正產生價值觀上的認同,才能真正地對社會法治產生信任和依賴,這種信任和依賴便是法治意識的重要構成部分。因此,大學生法治意識的養成,首先要解決法治文化認同的問題。
推廣傳統倫理、強調家庭示范、推進全民普法,是大學生法治意識養成需要具備的前提要素。傳統倫理道德給所有人描繪出一種模板[8],引導人們選擇不逾矩的君子之行,這種君子之行就是在法理以內的合乎規范的行為。推廣傳統倫理道德,能讓大學生從行為上進行規范,并形成自我約束意識,這是法治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家庭示范作用,是從成長環境對人心理層面的影響而言的。大學生獲得影響的最主要的環境,一個是學校,另一個是家庭。家庭在遵循法治的過程中,通過無聲教育對大學生產生影響,從而模仿家庭遵循法治。推進全民普法是從法律知識獲得層面而言的。大學生雖然接受了多年的法律基礎教育,但在法律知識的儲備上,并未表現出應該有的水平,問題的原因與全民普法程度不高不無關系。公民的法治意識程度,影響著大學生想要去獲得法治意識的程度。社會對于普法的熱情不高,大學生便不會在這個上面有所壓力,從而導致法治意識不強。因此,全民普法是推進大學生法治意識提升的重要先決要素。
大學生法治意識教育是提升大學生法治意識的最關鍵途徑。當前,“高校法治教育仍然較多地停留在學校教育的層面,忽視了大學生‘準社會人’的定位,缺乏與社會生活的有機融合”[9]。要提升當代大學生法治意識,就應該對高校教育進行必要的改革。首先,高校應該在大學生法治意識教育上多下功夫,認清大學進行法治意識教育的意義所在,弄清我們應該教給學生什么。其次高校應該在法治意識教育中,嘗試改進課堂教學的內容和形式,讓法治意識教育跳脫出傳統死板、生硬的灌輸式教學,多采用多媒體教學、活動教學等新教學模式,使法治意識教育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進行,既改革了教學,又提升了效果。
此外,高校之間還可以就法治教育進行交流和互動,對法治教育中的優秀經驗進行宣揚和推廣,積極推進高校間聯盟,促進學校間教師的合作交流,邀請從事法治工作的檢察官、律師等行業精英來參與到兼職師資隊伍中,進一步增強法治教育的時效性和針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