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珍珍 胡盈盈
(鄭州商學院金融與貿易學院,河南 鞏義 451200)
在農村范圍內普及保險,不僅是為了農村勞動者基礎生產力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屬于社會為農民提供的一種資金救助方式。因此,設立養老保險的目的應以農民自愿繳納為主。參保的社會群體應為非城市戶口,通常情況下為農村企業在崗職工、農村個體戶或私營單位、農村職工等。在繳納養老保險超過60歲后便可獲得由國家為其每月提供的保障收入[1]。而隨著當下社會人口老齡化趨勢的逐漸嚴重,養老保險體制中存在的缺陷也逐步凸顯。因此,本文將綜合我國現行法律制度,以農村社會保險為例,對其體制進行完善,從而解決農村勞動力的后顧之憂,提高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穩定性。
根據《中國地方政府有關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體制建設標準》文件中提出的有關指導內容可知:自愿繳納保險費用的農村居民住戶可按照每年集中繳納的方式,進行費用上繳。繳費的金額通常為100.00元-500.00元不等(1-5等級分別為:繳納 100.00元;繳納 200.00元;繳納300.00元;繳納400.00元;繳納500.00元),選擇繳納保險的農村住戶,可根據自身的經濟條件與綜合情況,選擇高中低不同標準的保險[2]。在年齡達到國家退休標準后,國家可根據其繳納的費用高低,為其提供不同等級的養老費用補助。
在此過程中,超過百分之八十的農村戶口居民選擇繳納最低線的社會養老保險,即每年向國家繳費100元。為了掌握農村居民住戶繳納低檔保險費用的原因,有關部門采用實地調查的方式,對農村社保繳納進行了綜合分析,發現產生此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下述兩點[3]。一方面是大部分農村居民住戶的綜合收入水平相對較低,盡管我國農村地區經過了城鄉改造及歷時數十年的農村經濟改革,農村人民的生活水平顯著好轉。但由于農村住戶群體數量龐大,存在生活水平好轉趨勢的群體仍占少數,大部分農村居民住戶的生活質量仍相對較低。另一方面為地方政府為農村住戶提供的財政補貼相對較少[4]。綜合上述文件中內容,以鄭州某農村為例,地方居民無論選擇任意一款社會保險繳納標準,地方政府均應提供其30.00元-50.00元的財政補貼款。而對于農民來說,當政府補貼金額不足時,選擇100.00元的保險繳納標準是最為優惠的。
因此,鄭州市要完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體制中的財政補貼政策,為農民提供保障。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各級政府財政分擔比例與分擔方式、監管與經辦方式以及繳費與待遇標準等方面,應當根據政府財政收支情況進行科學計算和合理安排,通過相應的法律程序做出明確決策。同時保證地方政府不存在貪污財政補貼款,對此行為進行嚴懲。
在我國現行法律制度及相關指示性文件中明確規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實施過程中,當繳費者年齡已達到60周歲,且未享受過城鎮職工基本福利待遇的群體,無須繳納額外費用,便可每月按標準領取基礎養老保險金額[5]。但在此過程中,對符合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條件的子女,應按照國家法制標準進行保險費用繳納[6]。在針對此方面的研究中,有較多的研究課題組發現,超過95.0%的農村居民住戶期望在達到年齡后,享受國家提供給他們的福利待遇與養老基金,但卻不愿過多地承受繳納費用與社會義務。通常情況下,在農村中有很多年齡較高的住戶會要求子女繳納保險費用。而自身符合保險繳納條件的人卻存在繳費不積極等顯著問題。這一現象在農村地區中較為普遍,屬于共性問題。而產生此種問題的主要原因仍在于,大部分農民住戶對于現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體制繳納過程存在的捆綁現象,有錯誤認知或無法正確理解此種社會行為。而此種認知已嚴重影響國家養老保險體制的持續實施。
因此,新型農村養老社會保險制度設計時應考慮與《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農民工基本養老保險》的轉移接續問題。由于新農保參保覆蓋面會很大,農民的流動性強,有大量外出的農民工和農轉非人員,因此,要充分考慮與其他養老保險的銜接問題,制定城鄉養老保險關系轉移、銜接辦法,保障農民的養老金能在不同的地區之間進行有效流轉,能在不同的保障方式之間進行有效接轉,且能隨著時間的推移實現資金的保值增值。
在《中國地方政府有關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體制建設標準》文件中明確規定:周歲年齡達到16(不包括在校就讀學生)、未參與城市與農村職工工作行為的農村戶口居民住戶等,可以選擇在戶口地籍政府,自愿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的投保。盡管文件中已經明確規定保險繳納時間,但在實際發布文件過程中,地方政府卻要求已年滿十六周歲的農村基本住戶必須繳費,若不按年限進行保險費用繳納,家中或在同一戶籍中年滿六十周歲的老人便無法享受國家為其提供的養老優惠政策,也無法領取國家養老保險金。
而對于這一政策的提出,較多的農村居民住戶提出異議,他們普遍認為,從16周歲便需要繳納養老保險金額屬于為時過早,大部分農村內十六周歲的青少年尚未具備賺錢能力,他們在繳納保險中所需要支出的費用通常由其父母或家長承擔。而且這種現象不僅在一定程度上給家庭增加了負擔,同時強制執行也會對青少年產生心理影響。在調查中發現與此方面相關的一些顯著問題,例如:已年滿16周歲、具備繳納社會養老保險義務的青少年,他們假冒在讀學生的名義,拒絕繳納養老保險費用。而村內的村主任與有關管理者同樣認為此項政策十分不合理,因此對待此種現象的發生,也聽之任之。按照國家現行法律制度繳納保險費用的住戶,他們家庭的生活負擔顯著加重,不僅會使其生活水平降低,甚至還會影響到居民的消費能力,從而降低農村經濟的可持續建設與發展。
我國要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體制進行完善,使群體生活得到保障。為了進一步感知現狀,本文從完善財政補貼政策、強制農保繳納、明確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繳納時間界限方面,對現行國家法制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體制完善進行研究,為我國保險體制的可持續發展提出改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