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樂 沈明輝 侯建鵬
(南京森林警察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近些年,涉醫違法犯罪在我國時有發生。每年犯罪率都在上升,手段層出不窮。性質日趨惡化,嚴重威脅著醫務人員的日常工作、生活和健康,也威脅著其他病人的生命安全。涉醫違法犯罪對社會發展的影響不容小覷,并引起人們的廣泛重視。
由于統計問題,我國涉醫違法犯罪中的實際暴力傷害人數遠高于媒體公布的數據。據統計,2000年至2013年間,我國共發生重大涉醫違法犯罪290起;而2014年至今更是發生了3189起涉醫違法犯罪事件,其中僅2019年全國公安機關辦理的傷醫、聚眾擾醫等涉醫犯罪案件的涉案人員就高達1637人。
人們對醫療的期望值和了解度還不高的時期,患者及家屬只會與醫護工作人員進行爭吵。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衛生保健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更高的期望,他們的行為性質也更加惡劣。由爭吵演變成暴力攻擊,對醫務人員的生命健康和醫院秩序造成了嚴重的危害。
首先,患方的期望太高。在病情沒有得到有效緩解反而加重時,將不滿情緒發泄到醫生身上。其次是病人的慣性思維。如基層患者到大中型醫院花費巨額醫療費用,治療卻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患者基于慣性思維會想辦法挽回經濟損失。通過正常的法律途徑解決“醫療糾紛”,時間長,成本高,而且不一定能挽回損失。而“醫鬧”投資少,成本低,在“法不責眾”和巨大市場經濟社會利益的驅動下,患方容易選擇過激的方式方法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從而造成了涉醫違法犯罪。[1]
首先,醫學在不斷進步發展,醫生的成長也需要循序漸進。醫護工作人員在對患者進行醫治的過程中,會出現因個人的專業知識技能或判斷失誤導致對患者的救治失敗。并且醫護人員與患者家屬的溝通可能不夠及時有效,導致我國醫患間缺失信任。
其次,很多醫務人員缺乏使命感與責任感。在一些醫生看來,患者的疾病是一個賺錢的好機會,對患者進行了一系列不必要的醫療服務,造成患者開銷過大,致使醫務人員形象下降。發生醫療糾紛時,一些醫生為了維護自身利益,盲目推卸責任,導致家屬情緒激動,激發了“醫鬧”的產生。[2]
醫療糾紛的主要原因是醫療制度不完善、醫療資源分配不均。[3]一方面,政府對衛生資源的投入不足且不均勻。我國近年來對衛生資源的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平均比例約為5%,較低收入國家6.2%、高收入國家8.1%的目標,還有著較大的差距。另一方面,有限的衛生資源在各地區間分布不均。在世界衛生組織對各個不同國家安全衛生分配公平性排名中,中國為第186位,位列倒數第四,可見我國環境衛生人力資源管理分配不夠合理。
媒體時效性的特性決定了媒體報道事件時只能報道事件現象,要澄清事件往往需要過程和時間,致使媒體報道會偏離事件的真相。個別媒體報道醫患糾紛時,為博得關注肆意渲染標題斷章取義,激化報道雙方的矛盾。這些報道讓公眾心目中醫生“白衣天使”的身份徹底改變,患者對醫生心存芥蒂,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造成醫療糾紛的因素。
中大醫院在應對涉醫違法犯罪時采取三步走的戰略決策部署。第一步是制定應急計劃。要求安保部門制定應急預案,建立一支應急機動隊伍,制定安保人員輪班制度,確保醫院巡查力量。加強安保人員的培訓,做好充足的救助物資準備,防止因醫患糾紛解決不及時而發生傷亡事故。第二步,完善安保責任制度。醫院各部門領導做好管理統籌工作,制定突發緊急事件及時上報并由相關技術部門及時處理制度,保證醫生和患者的合法利益。定期組織召開總結會,總結處置救援經驗,優化升級各部門防范措施。第三步,加強安保隊伍的發展建設。提高安保人員察覺風險意識,增強安保人員突發事件處置能力,并且定期組織安保人員開展防暴防恐演練。
昆山市第一人民醫院處理醫療犯罪的做法是按應急預案處置。昆山市醫院利用應急預案,明確各部門在發生違法犯罪事件時的責任,各盡其責。各科室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條塊結合,形成聯動機制,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具體的過程是:違法犯罪問題發生被值班人員發現,通過撥打110報警,值班員立即向醫務科或總值班室值班工作人員報告,并提供事件內容翔實情況,上報時做到能夠及時、準確、全面、不漏報、不虛報。總值班室應急小組接到報告后,將迅速組織相關科室負責人到達現場,在應急小組統一指揮下,按照職責分工進行處置。昆山市醫院的緊急救治原則是不激化涉嫌違法犯罪分子的情緒,穩定其情緒和救助傷員為主,在公安機關到達現場后,再聽取公安機關指揮處理等。
赤峰市公安局紅山分局主要實施了兩個措施來盡全力保障醫護人員人身安全及財產安全。
1.設立派出所警務室
紅山分局哈達街派出所在赤峰市醫院設立了固定警務室,并對責任民警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確保至少有兩名民警隨時值班。確保執勤民警能夠在第一時間到達第一現場并處置。
2.建立完善警醫聯動機制
建立赤峰市醫院與紅山分局110指揮中心之間的聯動機制。如果發生重度傷醫事件,赤峰市醫院立即向110指揮中心求助,指揮中心迅速派出警力處理事故。并且赤峰市醫院定期與哈達街派出所、市醫院警務站開展惡性傷醫事件警醫聯動處置演練,針對演練工作情況需要進行研究分析數據研判,加強和改進警醫聯動發展機制。
公安機關要充分發揮宣傳員作用,利用身份優勢,積極宣傳醫療犯罪對醫患雙方的影響和后果,有效防范沖突的發生。公安機關應當配合醫院加強醫院管理方面的安保建設,根據醫院實際需要,組織安保人員進行專業知識學習與技能教育培訓,打造一支應急及時、專業技術素養高的醫院安保隊伍,發揮社會治安保衛的最大效能。[4]公安機關應開展院內保安人員安全教育和培訓,使其成為醫院的專業安全部隊。在這樣的雙重打擊下,潛在的醫患犯罪嫌疑人不敢胡作非為,從而防止了涉醫違法犯罪的發生。
醫療犯罪的預防能否實現,取決于醫療犯罪的控制措施。當發生醫療犯罪時,公安機關應及時趕赴現場,拉起隔離警戒線,圍觀者疏散勸說,避免因不良輿論造成事件擴大,注意保護醫護人員和重要場所,維護醫療秩序。同時,要及時制止犯罪分子的違法犯罪行為,控制犯罪分子,消除危險和危險,開展搶救工作,盡量減少犯罪傷害。
危害醫院秩序的問題得到有效控制,是醫院秩序維護過程中階段性、暫時性的狀態,需要通過涉醫違法犯罪處置來鞏固涉醫違法犯罪控制的效果,并為醫院秩序的重建奠定基礎。因此,涉醫違法犯罪處置就是要依法處理危害醫院管理秩序的各類案件、事故、事件,消除一切再次發生嚴重危害的可能,因而涉醫違法犯罪處置是維護醫院秩序的關鍵階段。
公安機關要重建患者的醫院社會治安管理秩序觀,恢復醫院醫護人員在患者自己心目中形象地位。除此之外,公安機關還應重視法制宣傳,聯合新聞媒體在醫院附近散發法律宣傳冊,通過宣傳教育,使居民認識到醫療犯罪的嚴重性,恢復居民對醫院法治的觀念。并聯系醫院,暢通患者家屬的溝通渠道和表達渠道,使患者能夠表達自己的需求。從思想和實質方面實施重建,加快醫院秩序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