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琪
(齊齊哈爾醫學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0)
《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可實現對法律行為與身份行為的規范。正確實現對《民法典》的理解,能夠理清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生效等基礎概念。雖然,在通常情況下,民事法律行為成立就代表著生效,也就是有效。但是,也不能將其中的邏輯以及法律屬性等忽視,需要有效理解其中的關聯,并實現精準定性。
法律事實可以分為兩類,一是行為,另一則是事故。行為是由主體意思構成的帶有法律意義的對外關系[1]。對于法律事實的行為,也能夠再一次地詳細劃分,可分為三種:法律行為,就是當事人的自由意思,依照相應的法律規定,可以形成相應的法律成效。如,當事人的一方明確地表明約之意思,另一方表明承諾,互相達成意見的一致,就可實現契約的制定。侵權行為,這是一種違反法律的行為,不需要詢問當事人,必須要承擔相應的損失。狹義的法律行為,這也可以進一步地劃分,如,類似法律行為等。和原本的《民法通則》進行對比分析,存在著三點不同,一是更為突出后果,是關系上的轉變;二是突出核心,也就是意思表示;三是不過多地強求這一法律行為必須是合法的。
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是其生效的重要基礎,生效是其積極的后果,若是不生效,則為消極后果。法律行為的成立指的是滿足民事法律行為的構成要素的客觀事實狀況。在此之中,要素是成立的要件,也就是依照相應法律規定設立法律行為時不能缺少的事實要素。同時,成立要件通常情況分為兩種,一般以及特別。特別指的是在一般要件之外,依據法律規定而另行要求的具備的特殊事項。這一類特殊要件,有些專家學者認為只限于實踐或者是要物行為。還有些學者則這樣認為,實踐性的行為以標的物交付為特殊要件。當事人約定合同一定要以書面形式才能夠成立。
民事法律行為的一般成立要件是所有的法律行為成立都需要有的共同條件,有著主體、客體以及意思表示這三方面內容。意思表示是其中的核心,做出意思表示的人是其主體。內容含有客體,其成立以及生效則代表著法律行為的成立。同時,意思表示還包含明示與默示這兩種。
意思表示的成立在前面,生效在后面。意思表示的成立以及生效很有可能會同時發生,也有可能會出現先后的變化。意思表示的成立代表著主觀與客觀要件的統一。具體來講,就是有了目的、效果意思以及表示行為這三種要素。前兩者能夠合在一起,稱作主觀要素,而最后一項是客觀要素。意思表示其生效代表著當事人已經開始接受該意思所形成的約束。就本質分析,是時間點的確立或者是出現。意思表示的生效與其發出與到達有著密切聯系[2]。《民法典》在生效時間上有著明確的規定。一種是沒有相對人時,通常情況下,成立就代表著生效。但是,法律有針對此的另外規定,則需要依照規定進行。第二種是有相對人時,在此種情況下也分為不同的幾種類型。一是通過對話進行表達的。生效的地點在相對人能夠知道其具體內容時。二是非對話表達這一形式。總是采取到達主義,具體來講,就是到達相對人時就代表其已經生效。通過數據化形式進行表達時,需要相對人指定相應的系統進行接收,當數據進入到此系統之后,就代表其已經生效。未進行相應系統的指定時,相對人已經知道就代表生效。若是當事人對于實際生效的時間另外有著相關的約定,就必須按照約定進行。
民事法律行為的生效以及有效代表的是不是相同的含義,在學術領域一直到如今依舊是一個尚未解決的問題。但,以立法層面分析,此兩者是同時出現的法律的相應概念。若是含義相同,為什么需要出現兩個詞匯?一般來講,法律行為成立即生效,生效即有效[3]。可是,通過仔細開展探究就能夠發現,成立并不會一定就代表著生效。生效也不一定代表著有效,對于當事人會產生一定的約束力量,但是,法律卻未必會進行保護。出現這樣的理解,有兩方面理由。
一方面是對詞語的分析。若是生效和有效代表著相同的意義,為什么還需要應用兩個不一樣的概念呢?在不一樣的地方進行規定呢?基于此,再一次進行對《民法典》在此方面概念的梳理。通過明確對比,可以知道法律對于民事法律行為的評價只有有效、無效以及可撤銷。所以,生效并不是法律的相關評價,有效具有法律意義。生效是事實的有效認定,雖然可以得到法律方面的認同,卻未必會進行相應的保護[4]。當事人需要承受已經成立的法律行為的相應約束。另一方面是對實證的分析。通過實際案例分析,張某向李某借錢,共同約定年利息是本金的32%。李某自己向張某提出這一想法,并在真正的借錢之后獲取這些利息。但是,若是李某向法院進行訴訟,法院不會予以支持。因為此二人的約定只是生效,不屬于有效的范疇之中。有效的,且可以受到法律的相應保護的是24%以及以下的年利率。如果張某將這一約定的利息支付后,向法院提出訴訟返還這部分利息,法院也不會表達支持。是因為這一約定已經真正地生效,并不是無效的。代表無效的約定指的是超出36%以上的年利率。而李某獲得的32%是處于合法的范疇之中,并不是違法。
基于以上分析,法律行為的生效指的是已經成立的相關法律行為,因為不違法或者是不違背約定,對于當事人自己或者是相互之間所形成的法律約束。這樣的約束會得到法律的認同,卻不一定受到其保護。《民法典》的第一百三十六、一百五十八至一百六十條有著相關的規定。
《民法典·?總則編》第六章第三節出現了有效、無效等專業化術語。其表明,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會對真正生效的相應行為產生效力評價,只有有效、無效、可撤銷等種類。法典將其有效要件進行完善。通過其中相關規定分析,只有出現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等效力性強制性規定的合同才是無效的[5]。這對法律行為也一樣適用。怎樣對其進行合理判斷呢?這在真正的實踐之中是一個抽象性強且具有復雜性的問題,并沒有統一的指標,很容易導致爭議的出現。以合同行為舉例,在對其進行判定時,不能通過法律方面的表述禁止、應當等進行判斷,還需要從強制性規定在明確規定違反效果、損害國家民族利益等多方面考量。另外,將不違反社會共同利益變為了不違背公序良俗。這樣的變動是否能夠更好地體現科學性?在《民法典》中提出了公序良俗這一詞匯,將原本的社會公共利益進行取代,值得我們深入地展開思考[6]。法典進行公序良俗的表達,是因立法之時不能實現對所有國家、集體等利益進行預測,實現詳細的規定制定。所以,這一詞匯其覆蓋面更廣,兜底性也更強。
《民法典》在民事法律行為這方面以有效三要件對相應無效的情形進行了拆分,主要有以下三種:一是能力不足導致的無效;二是虛假意思導致的無效;三是違背公序良俗導致的無效。另外,對于可撤銷的情形也分為兩種:一是對民事行為能力人實現一定的限制,具有撤銷的權力;二是意思表示存在重大的錯誤可撤銷。
無論是什么法典,都是圍繞著核心概念而實現構建的,是對核心概念的更深層次的邏輯推演以及細化。因此,在進行法律相應文件的學習以及認知時,應以概念為根本出發點,才可真正地領悟法律原則以及規律。在開展對《民法典》之中的民事法律行為進行探究時,其成立、生效以及有效是最為基礎的概念,一定要結合相關材料實現對概念的精準把握。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是事實判斷,生效則是事實的判斷以及法律的認可,有效為法律的判斷以及評價,不只得到法律的認同,也獲得了其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