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箭
(浙江紅大律師事務所,浙江 溫嶺 317500)
我國《婚姻法》基于特定的歷史背景經歷了多次修訂,順應婚姻家庭關系的發展變化,穩定家庭和諧秩序,在不同的時期起到了為婚姻法庭立法的重任。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進步,《婚姻法》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擔負構建文明和諧的婚姻家庭關系的使命。一般而言,婦女權益主要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男女平等,婦女與男子享有平等的權利。二是婦女由于個體生理特征而承擔特殊任務的權利。
人身權益簡單來說分為身份權和人格權。在婚姻中身份權主要指夫妻雙方互為配偶的基本身份權,由相關權益人專屬支配。而人格權主要包含個人姓名,肖像,以及生命健康權等。
在《民法典》中,關于家庭暴力增加了明確規定。為了進一步促進婚姻家庭的穩定和諧,持續保持良好的家風家教,實現家庭文明建設,在《反家庭暴力法》之中明確規定,在家庭內部受到長期持續性的家庭暴力,應當被認定為虐待。有了法律的支持,受害者不僅可以依法追究施暴者的刑事責任,還可通過民事訴訟獲取相應的賠償。同時,關于《反家庭暴力法》的若干問題,最高人民法院對家庭暴力進行了限定,這是我國立法上第一次將家庭暴力上升到法律高度。相較于舊《婚姻法》,這些規定可以幫助家庭成員免遭暴力,在受到個人權益侵犯時有正當的途徑申請援助。另外,《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一條規定,因家庭暴力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提出申訴,追加損害賠償。由于大多家庭暴力中受害對象皆為婦女,所以《民法典》的規定可以有效保障婦女的生命健康權。目前,較多社區的婦女熱線中,對于家庭暴力的咨詢熱度不斷攀升。可以看出,《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的頒布讓婦女們提高了反抗家庭暴力的勇氣,依法爭取自身的權益。
《民法典》中,對配偶有一定的權利規定,主要包含禁止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該規定表明,有重婚現象或有配偶與他人同居的情況導致離婚時,無過錯方有權申訴要求賠償損失。由于與他人同居的較多是男性,可以認為《民法典》對于這類事項的相關規定,對于婦女的配偶權加強了保護。根據實際調查也可以看出,《民法典》的頒布確實在這些方面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妻子可以為對丈夫的不法行為積極采用合法手段,保留相關證據,提起申訴并要求賠償,進一步保護個人權益。
由于我國較多家庭通常為男主外、女主內的方式,女性通常在家庭中承擔著撫養老小、照顧家庭、協助另一半工作等多方面的義務。不可否認,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相較于男性有著更多的貢獻。《民法典》針對家庭主婦的權益規定,承擔更多家庭義務的一方,有權利向另一方請求賠償,若出現協商未果的情況,可通過人民法院進行判決。此項規定對于我國大部分家庭主婦來說擴大了保護范圍,進一步保障女性的婚姻家庭合法權利。
由于女性的個體生理特征需要承擔相應的特殊任務,《民法典》關于對女性的特殊保障中提出“在女性懷孕期間或分娩后一年內男方不得提出離婚”的規定。增加了“終止妊娠后六個月,男方不得提出離婚”這項內容。《民法典》給予了女性更多的保護,對女性特殊的權利通過法律的形式進行顯示并不斷完善,體現了法律對女性更多的人道主義關懷。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不斷提高,夫妻之間的財產關系出現了紛繁復雜的情況,導致雙方之間的經濟糾紛日益增長。舊《婚姻法》已經無法使用當前的經濟環境,如果繼續沿用該法律勢必導致婦女的經濟財產權益受到一定的威脅。因此,《民法典》對婦女的財產權益進行了修改與補充。
在《民法典》中,對夫妻共有財產進行了界定。該法律表示:夫妻共有財產包含婚姻存續期間的所有工資與獎金、生產經營所得、知識產權收益或任何一方接受的贈與財產。以上情況除非有特殊說明都應該作為夫妻共有財產。可以看出,這項規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傳統文化中對于男女分工的思想,對女性的財產權益進行明確。另外,女性擁有對財產的處置權,相關規定表示:夫妻雙方對于夫妻共有財產有著平等的處置權。在日常生活中,雙方均有權對財產的使用進行決定。如果需要對夫妻共有財產進行重要決定時,夫妻需共同協商,達成一致意見,不得由第三人來作出干涉或決定。[2]由此可見,《民法典》站在法律的角度,對雙方的財產處置權進行了明確,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婦女在婚姻存續期間的財產權益,并為婦女提供了保障個人權益的法律依據。同時,在婦女個人財產方面,《民法典》也做出了相應的界定,以下幾種情況均屬于婦女個人財產:1.婦女個人的婚前財產;2.婦女由于個體受到傷害獲得的醫療補助等費用;3.明確贈與婦女的財產;4.婦女使用的個人生活用品等。這些界定避免夫妻共有財產權益概念的模糊,對婦女的家庭財產權益進行了有效的保障。
《民法典》中關于婚姻生活中的債務問題進行了更新。若婚姻存續期間,以個人名義,為家庭日常生活所負擔的債務,屬于共同債務。而不屬于家庭日常生活所負的債務,不屬于共同債務。除非這類債務受到債權人的證實,明確該債務用于夫妻雙方共同經營。《民法典》對債務關系的梳理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女性保障個人財產權利,避免在個人不知情的情況下承擔不屬于個人義務內的債務[1]。
《民法典》的重點價值取向在于貫徹男女平等的原則。由于我國傳統男尊女卑的觀念,使得婦女在婚姻家庭中無法保障個人權利。而《民法典·?婚姻家庭編》主要通過繼續沿用婚姻家庭的立法優勢,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為男女性之間的性別和諧進行賦權。首先,將婚姻中男女平等的制度優勢延續,在婚姻家庭關系之中貫徹融入男女平等的法律理念,對婦女在婚姻家庭中的夫妻、親子以及兄弟姐妹關系之間的權益進行維護,強調性別與權利的平等性。其實主要是不斷發揚女性的權益,針對婚姻的開端與結束等各項制度的規范構建之中,重點保護女性在婚姻家庭之中的權益,注重男女平等的實質性實現。比如,在《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第一千零八七條提出:“離婚時,夫妻的共同財產由雙方協議處理;協議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據財產的具體情況,按照照顧子女、女方和無過錯方權益的原則判決。對夫或者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經營中享有的權益等,應當依法予以保護。”《民法典》中對男女性別和諧的觀念進行了深入規范,有助于保障女性在婚姻家庭中的合法權利。另外,離婚家務的貢獻補償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家庭婦女合法權益的保障。由于我國沿用婚后所得共同所有制的傳統,這項主流對于家務貢獻補償制度的具體實施產生了一定的制約。因此,為了進一步實現婚姻關系的平等與正義,《民法典·?婚姻家庭編》關于家務貢獻方面的補償做出了新的修訂,首先拓寬了補償的具體適用情形,取消了原法之中關于家務貢獻補償制度的適用限制。另外,對于該類補償增加了新的補償方式與原則,這類補償可以由雙方共同協議,若出現協議不成的情況,將交由法院進行判決。通過此項規定,可以保障家庭婦女在家庭關系中的貢獻價值,公平補償貢獻方所損失的相關利益與人力成本。
本文主要站在《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的角度,對婦女家庭權利的保障問題進行解讀。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的頒布實施,彰顯出我國婚姻家庭立法的重要價值,進一步保障婦女在婚姻家庭中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