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小平
(江蘇陸周律師事務所,江蘇 常州 213000)
見義勇為行為是社會大眾的一種正義感的體現,如果人們具有比較強烈的見義勇為精神,則可以推動整個社會不斷朝著正能量的方向上前進,但是社會當中存在很多人在見義勇為過程中自身受到傷害,針對這種人身傷害是否可以納入工傷行列得到一定的補償,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探討。我國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頒布的勞動保險條例,以及相關勞動保險條例實施修正草案當中,并沒有針對人們日常見義勇為行為所產生的人身傷害進行工傷認定,但是隨后在1996年所頒布的關于企業內部職工工傷保險管理條例當中,針對企業內部的員工在從事搶險救災以及治病救人等維護國家和社會利益的相關活動中,出現自身負傷的情況,或者是造成自身死亡的事件,會被直接列入工傷的范疇當中進行處理。這種工傷保險的形式和傳統的在日常工作中受到人身傷害存在明顯的差異和不同,進而造成了法律規范和理論實踐在落實方面存在一定的矛盾問題,因此需要針對見義勇為所產生的傷害問題進行嚴格判斷,并且將其列入到工傷問題處理范疇進行有效保障。
王某是一家大型物業公司的一名保安工作人員,在2019年11月2日,該保安處于正常的上班時間,早上9:30左右,在物業公司附近區域有人實施搶劫的違法犯罪行為,該保安人員聽到被搶劫人的呼救之后立馬前去救援,并且和歹徒之間發生了激烈的搏斗,在搏斗過程中不幸摔倒受傷。事后,該保安工作人員向當地的人社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人社局針對這一事件進行正式受理后,要求王某提供自身見義勇為行為的相關認定材料。涉案物業公司針對王某的見義勇為行為提出了表彰通報,隨后王某以該材料作為見義勇為行為的參照材料進行上交,當地人社局對該材料進行核實之后,根據《工傷保險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第十四條第七項中的相關標準認定王某屬于因公受傷,但是該物業單位則不認同這一說法,并且向當地法院提起了行政訴訟。在此期間,當地人社局作出了撤銷工傷認定決定書的決定,同時又重新作出認定工傷決定書,認為王某按照《條例》第十五條第二項的規定,屬于視同因公受傷,但該物業公司對于這一說法仍然持反對意見,最終將此事件上訴到法院。
在本案例的判決分析過程中,職工王某是在制止一起違法犯罪活動的過程中使自身受到傷害,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當中的第十五條第二款的規定,職工在搶險救災等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動中受到傷害的,視同工傷。本案中,法院的裁判思路認為需要有效解釋維護公共利益行為的認定,并且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進行了討論:第一,需要從行為人主觀的層面上進行分析,對有效制止違法犯罪活動,個人表現出的一種見義勇為行為和常見的抗災救險相同,都是保證社會安定以及維護公共安全的重要行為,因此需要視為工傷來進行處理;第二,在法律規范適用的審查工作基礎之上,要鼓勵公民見義勇為,就要充分尊重《條例》的立法要求與精神,要充分符合見義勇為的行為體系解釋,將其直接列入法律范疇當中來進行保護[1]。
從政策的視角上展開分析和研究,針對公共政策的相關研究工作和法政政策的相關研究工作之間存在一定的類似之處,作為社會調控管理工作體系和公共政策管控工作機制,必須要有效遵循目的和手段的管理思維方式,因此作為公共政策的研究工作需要更加傾向于將法律來作為政策目標實施的重要方法。既然法律制度的建設,主要是為了達成相應的管制的目標而進行設計,那么在法政學當中目的和手段的行為模式也需要發揮出相應的作用。因此在針對見義勇為視為工傷認定立法工作之前,必須要對現有的積極鼓勵公民參與見義勇為行為的相關政策規范要求、目標進行保障和設定,從國家政府所設定的政策與內容,以及區域政策開展程度方面進行綜合分析和研究,從政策的層面上有效做好見義勇為行為列入工傷的保障工作[2]。
從法律工具性實施的角度上進行分析,通過建立起更加具有強制性和有效性的法律條例,可以實現更加及時有效地回應社會,以及對公民見義勇為行為的后續事宜處理提供諸多便利。現階段,我國針對見義勇為行為視為工傷條款,以及公民見義勇為之后的相關獎勵與保障制度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欠缺和不足,主要表現在相關政策保護工作力度有所不足。針對公民的見義勇為行為的獎勵,以及各種保障制度的建設方面,我國各地所制定的嘉獎方式以及保障立法并沒有處于一個統一的標準范圍之內,在整體的保障方式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操作性相對偏低,不利于見義勇為人員的個人利益保障。例如,針對見義勇為人員所產生的負傷認定情況,各地方立法保護工作力度是不一致的。因此,要想從根本上保證見義勇為人員的個人利益,就需要針對見義勇為致自身受傷視為工傷的相關保障策略進行完善和統一,在法律基礎的層面上,推進明確的分析判斷,并且將見義勇為致傷統一列為工傷的行列進行保障處理,以此來保證社會中見義勇為人士的個人權益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推動社會正義之風的發展[3]。
從法律法規的角度上審視見義勇為行為的保障政策,必須要將見義勇為負傷視為工傷的政策,有效轉化成一種正當性的法律約束內容,將見義勇為行為有效納入具有正當性、合法性以及可行性的法律管控體系當中。從正當性的角度上進行分析,見義勇為人員主要是為了保證社會的安定以及保護國家的利益,因此國家作為社會公共利益的主要承擔者以及人們生命財產安全的守護者,這種積極的見義勇為行為必須要得到國家和社會的大力提倡與保護。對于企業內部職工在見義勇為過程中受到的人身傷害,必須要得到社會以及企業單位的相應補償。但是在此過程中,針對企業工傷保險制度的立法目的主要是為了保障職工,在工作過程中由于受到各種事故傷害或者是有各種職業病隱患的職工,可以獲取相應的醫療保障救治以及各種經濟補償,同時分散用人單位所產生的工傷產生風險問題,因此必須要在企業單位內部的職工和企業二者之間形成一種利益平衡,并且還需要充分考慮到整個社會的保障能力水平?,F階段,我國很多企業仍然還屬于一種勞動密集型結構形式,很多企業處于創業期和發展期,對于員工的工傷保障能力以及自身所能承受的工傷賠償能力相對較弱,因此也不能盲目地擴大員工的工傷范圍,否則會對企業的正常發展以及員工的權益保護產生一定的影響。
從合法性的角度上進行分析,由于見義勇為行為致使自身受傷需要納入工傷范疇,必須要依據《條例》及相關規定進行全面審查,對于工傷保險條例當中的相關規定需要堅持立法的初衷,其中包含對搶險救災等維護國家利益,以及保證公共安全等行為的充分理解和支持。但視同工傷本身并不完全等于工傷,而是由于某種額外因素影響來進行考慮,給予見義勇為出現受傷的職工一種工傷待遇。因此,對于視同工傷的尺度判斷必須要做到科學嚴謹,只有對真正見義勇為的行為,才可以將其劃分到工傷范疇當中進行區分對待,以此來有效彰顯出工傷保障立法工作的真正效果以及保障作用。所以,需要將維護國家的基礎利益,以及保證公共安全問題作為首要的考慮因素,也就是說并不是各種制止違法犯罪行為而產生的受傷行為,都可以將其劃分到等同于搶險救災等維護國家安全和公共利益的行為范疇當中[4]。
綜上,在針對見義勇為行為進行判斷的過程中,必須要列舉出充足的條件,必須要限于法律管束范圍之內,在滿足特定的要求和標準之后,才可以將其視為等同于搶險救災類似行為的工傷,納入保障范圍當中,以此來保護見義勇為人員的個人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