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翔
(廣東尚堯律師事務所,廣東 佛山 528000)
《民法典》居住權制度體系主要對社會弱勢群體的實際居住利益進行有效保障,將社會性居住權當作基礎,不反對投資性居住權的設定。居住權制度體系規定居住權存在于物權編中,同時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中的相關規定同樣能當作居住權設定的根據,在具體實行的過程中,人民法院采用裁判的形式對特定主體設定居住權,符合物權法律規定的原則,還對物權編居住權立法進行一定的補充。
我國《民法典》設立了居住權制度,對社會弱勢人民群眾的居住權益進行有效保障,滿足居住權人生活居住的實際需求。以往《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實行之后,市場供給的住房主體逐漸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不斷增加了住房的供給量。政府根據社會居住實際情況建設了城鎮保障性房,同時對棚戶區進行改造當作居住房。我國社會經濟領域不斷發生轉變,逐漸凸顯出了對住房立法的實際需求,迫切需求在《民法典》中設定居住權制度體系。我國在2018年根據社會住房實際需求,在物權編中增加了居住權制度,主要對居住權人實際居住需求進行明確,采用合同和遺囑的形式可以使他人享受占有和使用住宅的權利,同時對于設定了居住權的住房其中居住權人不能隨意進行轉讓和繼承。物權編中設定的居住權制度包含多個方面,滿足居住權人生活居住的需求[1]。另外,我國在2019年主要對居住權進一步改進和完善,設定了具體的相關條款規定。居住權制度體系建立的過程中借鑒了相關國家的立法經驗,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對特定人群的實際居住需求進行有效滿足。《民法典》居住權制度體系地實施,能夠有效地為人民群眾住房提供法律法規的支持和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住房緊張的現象,促進社會更加和諧穩定地健康發展,對民生進行更加有效地保障。
居住權和住房所有權存在一定的差別,主要是在他人住房的基礎上,對居住權人的生活居住需求進行有效滿足,是人們實現長時間穩定的生活居住的用益物權,對他人的房屋獲得相應的占有和使用權利。居住權通過設立之后具有較高的穩定構性,在居住權受到一定侵犯時,可以實現物權保護措施,達到自身長期穩定的生活居住需要,同時自身的居住權益不會受到房產權轉變的影響。
居住權制度體系能夠有效促進居住權人充分發揮住宅經濟效應,可以對婚姻家庭的撫養救濟提供相應的服務,同時能夠在市場利用財產流轉獲得相應的經濟效益,采取任何方式都是權利人進行自主決定。另外,當時在住宅使用權利和所有權不統一的情況下,沒有相應的立法對居住權的住宅提出禁止其抵押等規定,住宅所有權人對于房屋具有相應的融資功能。所以《民法典》增加的居住權制度對于特定居住權人的居住需求進行有效滿足,同時還能對住宅所有權人通過房屋進行融資和流轉獲取效益進行一定的保障,幫助權利人通過權利客體,擁有收益權[2]。
人民法院在具體物權糾紛的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居住權制度的法律定義。產權不清晰的情況下,經常會出現相關居住權民事糾紛,通常情況下將居住權當作房屋所有權和居住權利人同時擁有,導致房屋權屬產生問題、將居住權當作住宅所有權,排除了權利人對住宅的處分和收益權。居住權制度設定了多種供給主體的住房制度,為其提供相應的法律根據,提升住宅在居民財產體系中的位置。我國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分析,大部分家庭財富主要體現在擁有的房產等相關不動產上。我國人們生活水平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得到較大幅度的提升,但是人口老齡化情況逐漸加重,促進了養老服務產業的迅速發展。我國實行的相關養老保險試點,在開展的過程中,老年人擁有房產的條件下沒有較高的參與積極性,同時保險公司沒有進行一定的重視,主要貸款銀行對于擔保的主宰具有追索權,老年人的居住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同時社會經濟體制不斷深化改革、房屋價格不斷變化對銀行以抵押貸款房屋長期持有的風險管控產生一定影響。因此,《民法典》中增加的居住權制度,住宅所有權人可以和相關金融機構、市場主體簽訂房屋買賣合同,對住宅設立居住權,進行物權登記,進而成為房屋居住權人,同時購房人買房不能對其居住權進行妨礙。該種設定居住權的房屋在銷售的過程中相對價格較低,居住權達到相應的權限時,可以全部去除住宅所有權上的相應負擔,買房人可以得到完整的房屋所有權。該類房屋銷售價格較低,投資門檻低,在市場上占據一定的銷售優勢,有效拓展房產的融資渠道,更加優化了房產資源的配置。
一方面,居住權制度物權編規范。居住權只有通過登記采用對其設立、變更和消除實現物權效力。房屋購買者需要在交易的過程中對住宅的登記進行查詢。居住權按照相關規定進行登記之后,第三人對于購買房屋設定居住權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對住宅行使使用權和租金不進行法律支持。用益物權人對房屋行使權利的過程中需要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如對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等規定,對使用目的和方式進行一定的限制,同時居住權對房屋不能進行轉讓和繼承。當事人進行房屋登記的過程中需要對居住權的具體期限進行注明,嚴格以登記的內容為標準,同時在沒有任何約定和登記的情況下,居住權人將終身享受居住權,保證其長期穩定生活居住的實際需求。
另一方面,居住權制度合同編規范。《民法典》中當事人可以對于合同簽訂的具體形式進行自主決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在簽訂之后立即產生效益,但是法律具有相關規定,或者當事人進行其他約定的情況下,合同簽訂之后不會立即生效。居住權在設立時使用書面形式的合同和遺囑,對當事人之間相關的權利義務進行更加清晰的確定,對居住權登記的內容更加明確,防止出現相關權利糾紛。
第一,《民法典》居住權制度實現路徑可以通過人民法院采用裁判形式進行居住權設立,可以有效達到居住權制度的立法目的。人民法院裁判形式設立居住權的過程中不能違反物權法定原則。《民法典》中確定了物權法定原則,當作《民法典·?物權篇》的結構原則,從而對人民群眾的經濟生活產生較大影響。因此,當事人在沒有合同和遺囑的情況下,部分學者對于法院采用裁判方式為特定主體進行居住權的設立產生一定的疑問,是否存在對物權法定原則的違反現象。但是《民法典》第二百二十九條明文規定了可以采用裁判方式對當事人進行物權的設立,在裁判文書生效時,發生物權效力,為人民法院采用裁判形式對當事人設立居住權提供了制度體系保障[3]。
第二,法定居住權的構成要件。《民法典》增加居住權制度的主要目的就是更好地滿足特定人群對于居住的實際需求,明確法定居住權人,對規定中的特定人群進行探究和分析。法定居住權產生的關系,就是父母子女、夫妻這兩種關系,需要結合法定居住權的限制思路,對相關主體的法定居住權具體情形進行有效明確和限制。另外,法定居住權利人的同住人在《民法典》中沒有對其范圍進行明確規定。部分學者提出需要對共同居住人的范圍進行確定,對配偶、同居人等相關同住人是否享受房屋居住權,設計具體規則,明確同住人范圍。因此,居住權制度體系實行的過程中需要對法定居住權利人的同住人具體范圍進行有效探究和分析,防止居住權在實際行使得過程中產生相關的糾紛。
《民法典》居住權制度體系中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需要進一步地完善和明確。本文主要對《民法典》居住權制度體系立法意義和內涵性質、規范體系進行分析,同時探討了其實現路徑,希望推動住房制度進一步深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