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汶彤 王 虹
(廣州工商學院,廣東 廣州 510850)
近日,某地公交司機猝死不被認定工傷事件引起網友廣泛關注,案件的爭議點在于司機上班時間猝死,單位卻稱員工不愿意繳納社保,因此不能認定工傷。根據2011年修訂后的《工傷保險條例》,不予認定工傷的情況,分別為故意犯罪、醉酒或者吸毒、自殘或者自殺。本案例中明顯不存在以上三種情況,汽運公司卻以員工“放棄社?!弊鳛椴荒苷J定司機猝死為工傷的原因進行解釋,明顯有違現行法律法規。該事件最終認定員工為工傷,進行工傷賠付,但以此折射出的基層企業職工工傷認定難等的情況卻不容小覷。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企業職工工傷保險制度實施狀況進行探討。
1.企業職工
從法律釋義上看,職工是指以工資收入為主要經濟來源的勞動者,分為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實質是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系的各種用工形式和各種用工期限的勞動者[1]。而職工這一詞匯則適用于企業、事業單位、機關中。在本案例中的公交司機隸屬于某市的汽運公司,而該汽運公司則屬于公司的范疇,且該公交司機與公司簽訂過勞動合同,也存在事實勞動關系,因此確為該公司的職工。
2.工傷保險
工傷保險,是指勞動者在工作中或在規定的特殊情況下,遭受意外傷害或患職業病導致暫時或永久喪失勞動能力以及死亡時,勞動者或其家屬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一種社會保險制度,主要包括傷、殘和死亡三種情況[2]。根據法律規定,用人單位必須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本案例中需要明確的是,用人單位沒有依法為職工繳納保險并不影響進行職工的工傷認定。
根據2010-2019年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年末,已經有逾2.5億人參保工傷保險,但仍將近5億人游離于工傷保險的保障之外。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0-2019年我國工傷保險基金收支情況的數據顯示我國工傷保險基金收入和支出都有不同程度地增加,足以體現我國企業對于現在工傷保險的投入愈發增多,投保力度也在加大。
繳納社保屬于法定的義務,不能根據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的意愿而免除。不合規的做法往往會導致企業職工在因公受傷后無法尋求到保險的幫助,礙于治療資金緊缺等原因不得不選擇和企業進行“私了”,但是“私了”的金額往往會低于工傷保險所賠償的金額,這就對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侵害[3-4]。在本案中,該汽運公司負責人稱不能為死者認定工傷,僅能賠償10萬元的說法實際上就屬于“私了”,該金額與最后工傷賠償的123萬差距巨大。這不僅僅是對于死者及廣大勞動者正當權益的忽視,也是對現行法律法規認知錯誤而造成的后果。
在實際生活中,存在用人單位用商業保險代替工傷保險為職工進行繳納的情況。二者均對勞動者進行人身財產的保障,但工傷保險從立法上具有強制性的特點,是國家以立法方式強制實施的社會保險之一,是具有一定公益性質且由國家統一管理的保險險種,是以社會經濟發展作為衡量體系,根據傷殘等級進行賠償的。其賠償金額往往高于商業保險。商業保險則一般為人身意外險,具有營利性質,由商業保險公司進行管理,存在一定的補充性和任意性,金額往往為投保人與商業保險公司自行約定,在投保時會對投保人的年齡、投保年限、保險范圍等進行限制。兩種保險是可以同時存在的,但依照我國現行的法律規定,用人單位不得以商業保險來替代工傷保險。
依照我國現行《工傷保險條例》規定,工傷認定的程序為申請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工傷保險待遇索賠三個環節。工傷認定是勞動行政部門依據法律的授權對職工因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是否屬于工傷或者視同工傷給予定性的行政確認行為,依照不申請不認定的原則進行。對于有關條例的理解不一也是導致在鑒定或仲裁環節出現矛盾的原因之一,勞動爭議案件處理的靈活性較大,有些案件在實際操作中無法直接對號入座,因此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靈活處理。
在企業、事業單位等用人單位中,并不單單只存在勞動關系這一種用人關系,還有勞務關系、承攬關系、委任關系和雇傭關系等,其認定往往從勞動力的支配性和從屬性兩方面因素進行判斷。相較于企業職工有規范的管理機制,可以通過上下班打卡記錄、工作牌、繳納保險記錄等方式進行事實勞動關系的確認,農民工等弱勢勞動者群體則存在較難進行勞動關系認證的情況,這就為企業職工的社會保險繳納增添難度。
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應當加緊完善工傷保險條例并修訂成法律法規,從法律層面對工傷問題進行規范,這樣不僅可以彌補現行制度中存在的缺漏,加強對于企事業單位行為的管理,還可以體現國家和社會對于勞動者合法權益保障的力度。在法治社會中,法無授權不可為,因此完善有關條例有助于幫助勞動者,尤其是弱勢勞動者更好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5]。
制定完善、合法的企業規章制度,深入學習法律法規,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法律意識,與職工簽訂勞動合同,建立健全企業的規章及管理制度,自覺并積極履行按時足額繳納社會保險的應盡的義務,對未參保的勞動者做好取證,在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同時也是在保護自身權益。[6]
在工傷認定的過程中存在多以經驗進行確認的方式,因此應當更加規范工傷認定的途徑,使得在實際判斷和應用中能夠做到靈活地處理不同案件,根據具體原因具體分析的原則,有針對性地進行工傷認定。
部分勞動者因知識水平受限無法了解和學習社會保障有關知識,應該加大在城鄉的宣傳力度,通過多樣化的形式在不同知識水平的勞動者中進行宣傳,幫助學習不同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途徑。同時,政府應當就不正當的雇傭或簽約行為進行監督、糾正,起到良好的監管作用,保護勞動者及用人單位的合法權利。勞動者也應當自覺參與學習和了解社會保險有關知識,自覺維護自身合法權利。[7]
企業職工存在的工傷保險方面的問題是由多個方面的問題共同引起的,應當由國家和企業、勞動者共同配合完成工傷保險制度的完善。解決企業職工的工傷保險的問題,體現的不僅僅是企業對于法律法規的落實程度和對于員工的人文關懷,企業職工乃至整個弱勢勞動者群體的社會保障工作,實則還關系到社會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和社會文明的進步,只有推動工傷保險制度的順利實施、才能更好地維護社會、勞動者和用人單位三方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