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盼盼
(南昌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江西 南昌 330031)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黨的教育方針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突出強調了德育的重要地位。因此,《道德與法治》教育在這一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對于正在成長中的青少年來說更是如此。在內外因的綜合作用下,初中生會對《道德與法治》課產生倦怠情緒。為了提升初中生思想道德素質和綜合素質,教師應解決初中生對《道德與法治》學習倦怠的問題,從而促進初中生身心健康發展。
高質量的課前預習,既有助于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也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然而,很多初中生學習《道德與法治》課,沒有課前預習環節。[1]課前預習作為學習的一個環節,對學習效果有重要的影響。很多初中生片面地認為《道德與法治》課的學習更多地依賴死記硬背,不需要在課前花費太多時間和精力。也有部分學生課前蜻蜓點水式地看幾眼教材內容,根本達不到預習的目的。課前學習倦怠是初中生《道德與法治》學習倦怠的一個重要表現,對初中生《道德與法治》的學習效果產生一定的影響。
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的課堂實效性,事關初中思想政治課改革,也是當前高效課堂的需要。[2]課堂是一個包含師生雙向互動的教與學的過程,在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上,教師的教歸根到底是為了學生的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學生的學習狀態不盡如人意,呈現出倦怠狀態。
初中生《道德與法治》學習倦怠還體現在課后。大多數初中生對《道德與法治》的課后任務采取應付的態度,不愿將自己的課外時間過多用于《道德與法治》的學習。由于《道德與法治》課中考采取開卷考試的方式,學生普遍認為考場上抄寫就足以應付,這種認知更是加劇了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學習的倦怠情緒。
教學是師生雙向互動的一個過程,其中教師在這一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作為一門德育性質的科目,《道德與法治》課在塑造什么樣的人、怎樣塑造人這一問題上有別于其他科目。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作用顯得尤為突出。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今天,教師的教學方式也隨之發生了重大變化,但仍有部分教師教學觀念陳舊、思想固化。《道德與法治》課本身存在著一些枯燥的特點,老師若不能采取適當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的興趣,就會加劇學生的倦怠情緒。
首先,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理論灌輸較多,部分教師采取“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式。這種單向灌輸的方法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厭倦。其次,教師教學能力不足也會使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產生倦怠情緒。在新課改及教育領域的改革推動之下,有相當一部分教師暴露出能力不足的缺陷。在初中階段,學生的生理心理快速發展,《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如果不能根據學生的生理特點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不僅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反而會引起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的厭倦。最后,教學是一個包含“教”和“學”的過程,教師的“教”是這一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初中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產生倦怠情緒的過程中,教師作為一個重要的外因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初中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產生倦怠情緒,教師有一定的責任,但歸根到底還是學生自身的問題,對《道德與法治》課學習倦怠,是初中生自身的學習倦怠表現之一。
中學階段,是初中生自我意識發展的飛躍期,這一時期,青少年的自我認識具有暫時不平衡性和偏激的特點,他們對自我的認識常常是片面的,內心世界渴望有強大的自制力和實踐力,也希望別人以全新的視角看待他們,渴望探索和體驗未知世界,但有時也會因為社會經驗不足而陷入迷茫,甚至對事物產生偏激的想法。[3]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本身,很難讓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杜威的興趣學說是教育學上關于“興趣”影響較為深遠的理論,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一書中的很多觀點今天仍被教育界重視并采用,如“興趣是所有有目的的經驗當中各種事物的動力”[4]。對學生而言,更是如此。學生學習興趣的高低是影響學習成效的重要因素。學生厭學、教師難教,是中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必須面對的尷尬問題。
除去教師和學生層面的原因,初中生《道德與法治》學習倦怠現象還要歸因于一定的外部環境。外部環境對初中生《道德與法治》學習倦怠問題所起的推動作用不容小覷。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從牙牙學語就開始接受家庭教育,有什么樣的家庭教育,就有什么樣的性格。在大多數家長的思想觀念中,主科、副科的區分感特別強,多數家長給孩子灌輸的觀念是,對于《道德與法治》這種副科不用花費很多精力去學習,臨考前復習一下就可以。學生會認同家長的觀點,從而對《道德與法治》產生倦怠情緒。多數家長在學生課余時間讓學生學習他們認為重要的科目,長此以往,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的倦怠感與日俱增。
學校是學生學習生活的場所,大多數學校在設置課程時,會將《道德與法治》課用作填補空缺的課程。大多數學校都會開展數學競賽、英語競賽等活動,而《道德與法治》的拓展活動少之又少。初中的《道德與法治》課教師承擔多個班級的教學已成為普遍現象,有些學校師資力量不夠。
當今大數據時代,信息傳播的速度日益加快。廣大初中生身心發育并不成熟,很容易受社會信息的干擾。互聯網促進了信息的傳遞,也產生了大量的垃圾信息。初中生鑒別力不足,很容易被誤導,不由自主地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產生偏見,在一定程度上抵觸《道德與法治》課。
學生之所以聽課低效、產生倦怠,與老師的教學水平是分不開的。對于《道德與法治》這門略顯枯燥的課,教師“教”的重要性顯得更為突出。教師的“教”應跟隨時代變化而不斷創新。教師的教學思想和教學觀念應緊跟時代步伐,與時俱進。與其他科目相比,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時代性特征更加突出,教師的教學工作也應隨之調整,如在教學理念教案編寫、教學設計等方面,要適時更新。新時代的《道德與法治》課教師應注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知行合一。終身學習理念適用于每個人,包括《道德與法治》課教師。《道德與法治》課教師,不斷提升自身能力,根據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應不斷促進自我成長。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講授的內容調整教學方法,使《道德與法治》課堂更具靈活性。這不僅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創新教學方法的體現,而且可以使《道德與法治》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增強吸引力,給《道德與法治》課堂營造愉悅的氛圍,使初中生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愉快學習。
作為與人關聯性極強的學科的《道德與法治》教師可謂是身負重任。學習《道德與法治》,不僅需要學習理論,更需要由理論上升為實踐,在實際生活中指導學生的行為,幫助學生樹立并積極踐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也是《道德與法治》教師創新教學方法的現實需要。因此,《道德與法治》教師應注重與學生的溝通,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吸引學生主動融入課堂,促使學生將所學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初中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的倦怠,與其對《道德與法治》課的認知相關;只有轉變學生的片面認知,才會使初中生在正確觀念的引導下逐步提高學習《道德與法治》的興趣。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冗雜,理論性知識多,容易給學生留下枯燥刻板的印象。實際上,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不僅關乎初中生的個人學業,而且關乎其成長。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對外界事物大多懵懂。《道德與法治》在提升學生素質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提高學生學習能力,也是減少《道德與法治》課學習倦怠的方法之一。學生認真做好課前預習,在課堂上積極和老師互動交流,真正參與課堂學習,課后認真做作業,并將《道德與法治》課上學習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從而減少對《道德與法治》課的倦怠情緒。總之,《道德與法治》課學習倦怠現象,普遍存在于初中階段,作為情緒主體,初中生應不斷提高自身能力,發掘《道德與法治》課的樂趣所在。
不能忽視外部環境對初中生《道德與法治》課學習倦怠產生的影響,解決初中生《道德與法治》學習倦怠問題,應當充分發揮外部環境的正向引導作用。
毫無疑問,家庭和學校在學生受教育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長應向學生傳遞正確的理念,使學生認識到《道德與法治》課在其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作為家長,應當注重學生各科學習,督促學生各科均衡發展。如此一來,學生也會在家長的影響下,逐步形成對各科的客觀認識。學校應當擺正《道德與法治》教學課程的位置,擁有充足的《道德與法治》師資力量,發揮教師對學生的正向引導作用。對正在成長的初中生而言,學校可以適時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在學校氛圍的熏陶下,不斷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綜合素質。
人是在社會中生存與發展,社會這一外部環境對初中生的學習和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充分發揮社會的正向引導作用,使初中生形成對《道德與法治》課的客觀認識;通過社會環境的熏陶,使初中生對《道德與法治》課做出正確判斷。
由于各種外部因素的影響及內因的作用,初中生表現出對《道德與法治》課的學習倦怠。這一問題的解決,不能單依靠初中生個人,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促進我國社會全面發展目標的引領下,我們應該逐步解決初中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的學習倦怠,提升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質和綜合素質,促使初中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祖國的蓬勃發展,提供一支可靠的人才儲備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