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妍 張 帥 王 琦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 北京 100080]
思想政治教師座談會于2019年3月18日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強調,大力建設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是促進我國以德樹人根本任務完成的關鍵所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對人才的政治品格和思想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快高校思政課建設意義重大。在此時代背景下,為促進高校思政課教學方法進一步創新,教育質量進一步提高,黨中央對高校思政課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其中開展專題式教學就是一項重要內容。因此,清晰定位思政課專題式教學的內涵、深度剖析思政課專題式教學的重要意義及組織推動思政課專題式教學的實施,是當前我國高校教師需要認真思考和研究的課題。
專題式教學作為當前思政課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與傳統授課模式截然不同。專題式教學是指在遵循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了解學生實際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基礎上,以問題為導向,分析整個課程的內在邏輯,進而對課程內容和模板重新整合、提煉、補充的教學模式;其改變了傳統的按照章節體系、順序授課的教學模式,通過對課程內容的進一步整合、提煉、補充,使整體課程形成邏輯聯系、局部主題模塊相對獨立又有聯系的教學模式。
思政課專題式教學作為一種新型的課堂授課模式,在內容上遵循了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的基本要求,同時擺脫了以往對教材的單一依賴;在教學上以問題為導向,更加強調師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雙向互動。不僅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對教師也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通過轉變教學模式,教師更容易從中獲得成就感,從而進一步增強科研積極性。因此,實施思政課專題式教學,有利于取得師生雙贏的教學效果。
開展高校思政課專題式教學,能夠發揮教師專業優勢,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第一,有利于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變。專題式教學的關鍵在于打破傳統章節體系、順序授課的模式,不再生搬硬套地教學;而是以問題為導向,以學生學習情況為基礎,以當前社會時代為背景,從實際出發,解決當代大學生迫切關注、關心的問題。在此基礎上,高校思政教師通過組建新型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第二,有利于現實生活與教材內容相結合。教師在遵循教學大綱的整體框架下,以問題為導向,從實際出發,選取當前大學生迫切關注、關心的話題,按問題講授。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自己擅長的專題,通過與學生互動,不斷探索本專題的問題。在授課過程中,理論性問題與客觀實際生活結合,還可以進行一些相關的實踐活動,進一步增強思政課堂的活力。同時,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深度剖析問題,在增強教學能力的同時,也能進一步增強個人的科研能力。因此,專題式教學是師生雙向互動的教學模式,對推動學生參與課堂具有重要的意義。教師在講授過程中,將枯燥的理論性知識與現實生活相結合,有利于學生融會貫通,進一步增強思政課教學效果。
當前,我國高校思政課教材均為中宣部、教育部規定使用的高等教育出版社統一的教學材料,這對統一全國思政教學理念起到了積極作用。由于學生在學習基礎、課程興趣,對課程內容的理解等方面都存在著巨大差異,如果采取傳統教學模式,可能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專題式教學是在教師掌握課本邏輯之后,以時代背景、社會實際及學生基礎為前提,創新教學形式,整合優化教學資源,讓學生更容易接受教師講授的內容,逐漸培養學生對思政課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習效果。
高校加強思政課程教學,對于培養新時代社會主義接班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體系完整,觀點明確,為老師講授課程提供了專業性的教學依據及教學標準。在實際的講授過程中,由于思政課程理論性強,教師按照傳統教學方法,會使學生缺乏學習興趣,甚至引起對思政老師的反感。對于思政課教師來說,按照傳統的章節體系教學,在一定意義上限制了教師的思維,使其不能運用發散性思維對課程內容進行整合、提煉,降低了教學質量。開展思政課專題式教學,教師在了解教材的基礎上,發揮主觀能動性,以問題為導向,聯系當前國內外社會實際,以當前大學生最為關注、關心的問題為切入點,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質量。
當前,我國思政課程教學,存在著一種“邊際遞減”現象,主要是指隨著教師投入的增加,學生的產出效益也會不斷遞增;但是當投入量達到一定的值,其產出的效益就會停止;當我們繼續增加投入量,產出的效益反而有可能降低,產生消極影響。開展專題式教學,能夠有效避免此現象。首先,專題式教學先將教材分為不同的專題,而不同的專題也由不同的教師講授,教師可以選擇擅長的專題。在備課過程中,教師研究探索講授的內容,選取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和案例,深化教學內容,達到最優教學效果。其次,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感受到不同教師的講授風格,與從前的模式產生鮮明對比,激發起對思政課程的新鮮感,提高其學習熱情。最后,開展思政課專題式教學,將課堂的重點轉移到學生身上,與以往僅關注學生學習的知識內容不同,更加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養成。在課堂上,由于教師不再局限于教材,以問題為導向講授,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可以最大程度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深入學習和研究。專題式教學,也改變了以往單一的以教材為主的學習模式,鼓勵學生自主學習。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通過清華在線、超星學習通、大學生慕課、學習強國等網絡平臺,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對思政內容的興趣。
開展專題式教學,一方面使教師能夠選擇擅長的教學內容講解。不僅講解教材,還在深度剖析專題內在邏輯的基礎上,對所講內容整合、提煉,提升教學內容。另一方面,能夠激發教師教學的積極性,在備課的過程中,通過對專題的進一步研究學習,不斷提高專業素養,為提高其科研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由此可見,開展專題式教學,不僅可以達成教學目標,而且可以提高教師專業素養和科研能力。
我國高度重視高校思政課專題式教學改革,實施專題式教學改革,要著重做好前期準備、組織實施、考核評價三個重要環節的工作。
首先,基礎調研。實施專題式思政課,需要對校內和校外進行充分的教學調研,校外主要指一些正在開展專題式教學的兄弟院校,學習借鑒其教學經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避免在實施過程中走彎路;校內主要指教師的專業能力、教學意愿,學生的學習基礎、思想動態,社會熱點問題、現實問題等。在調研的基礎上,對專題內容、教師分工、班級等進行劃分。
其次,專題設計。思政課專題式改革,最重要的環節是設計內容專題。第一,以教材為基礎。專題式教學是在遵循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改變教學形式的教學模式。因此,在對內容專題的設計上,要始終以教材為基礎,在熟悉教材的基礎上整合、提煉、補充內容,嚴格把握教材重難點,確保教學過程中不“缺斤短兩”。第二,以問題為導向。在專題設計的過程中,要以課本重難點、當前社會熱點、學生所關注問題為重點,提升思政課堂的理論深度、知識深度和現實關注度。在專題設計過程中,一定要理解課程的內在邏輯,避免教材邏輯和專題邏輯的沖突,避免教材重點和專題重點之間的沖突。
最后,專題分工。思政教師往往有不同的學科背景,在專題分配的過程中,要堅持專題分配與教師專業相結合的原則,根據教師的研究專長,進行專題分工。教師在擅長的專題中,能夠發揮優勢,設計出更具有特色的課件。在講授的過程中,隨著教師對專題的深入研究,精心打磨,使每個專題都能成為“精品”。
第一,在專題式教學改革中,學生的專業背景不同,思政課的學習基礎也不同,這就要求教師在講授的過程中,注意個性化的差別。對《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等課程的教學,要考慮到理工科學生的接受能力,因材施教。
第二,思政課專題式教學改革,在內容上,應該更多地關注當前社會的熱點問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面臨的重點問題,關注時事變化,把黨的重大決策、部署與所講授內容相結合,使學生通過思政課堂更好地把握時代脈搏。在手段上,教師可以不再僅局限于課堂教學,到基地參觀考察,讓學生深刻地感受我國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可以線上線下相結合,讓學生通過學習強國、超星學習通、大學生慕課等網絡學習平臺自主學習,培養其對思政課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第三,開展專題式教學要注重方法創新。專題式教學,應使每位學生都真正成為課堂的參與者,從“聽眾”變成“講師”。教師在講授的過程中,可以采取分組辯論、討論等教學方式,引導每一位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實踐,在活動中理解理論知識,激發學生對思政課的學習興趣。
第四,專題式教學結束后,要及時總結,可以通過問卷、座談、訪談等方式,更好地掌握專題教學效果,整理存在的問題和不足,調整并優化。同樣,對好的專題課程,可以通過觀摩課、展示課等形式推廣,使教師在此過程中進行經驗交流、學習研討,在不斷總結推廣的過程中,提高專題式教學質量。
思政課專題式改革,應設計一套完善的考核評價體系,這是檢驗思政課專題式教學效果的重要環節。
第一,完善教學評價體系。要想真正檢驗專題式教學效果,需要多維度考察。一是對教師的評價。專題式教學效果的關鍵在于教師的講授,教師對于教學的研究極其熱情,來源于對教師的評價機制。教師評定職稱大多以論文、科研項目為標準,使教師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之中。評定職稱,應增加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評價,從而激發教師教學熱情。二是對學生成績的評價。對學生成績的評價不應局限于期末成績,應該注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這樣能夠發現學生在學習中的問題,及時解決,提高教學效果。
第二,完善學習考核體系。在專題式教學的改革中,學習考核體系的設置,對于教學效果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教師在專題式教學的改革中,不僅要對專題內容精心設計,還要對學生的考核評價體系精密準備。專題式教學是以問題為導向,培養學生參與課堂的能力,那么在考試成績的分配中,要增加平時成績、實踐成績在總成績中的占比。平時成績及過程性考核,要科學合理設計,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思政課堂,逐漸培養其對思政內容的學習熱情;在實踐成績的設置中,鼓勵學生走出思政課堂,積極參與課外實踐,提高思政教學效果。在試卷中,要減少客觀題的占比,增加主觀題的占比,考查學生思維能力和邏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