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耀
(沈陽工業大學,遼寧 沈陽 110870)
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既給我們帶來了經濟利益和生活便利,同時也衍生了一系列副產品,犯罪行為即是其中之一。我國網民人數已經占據人口數的一半以上,信息網絡的普及與發達使得網絡成為人們獲取信息、資訊,了解外界的重要窗口。2019年6月13日,H區人民檢察院依法對A地首例“網絡水軍”非法經營案涉案人員以涉嫌非法經營罪批準逮捕。據稱從2018年3月份起,犯罪嫌疑人陳某等三人建立公司,組建“網絡水軍”,在金融企業網站上發布企業的負面信息,迫使企業相關人進行有償刪帖服務,非法經營數額人民幣六十多萬元。網絡有償刪帖以及不正當刪帖在互聯網發展的過程中逐步演變為一種高發的犯罪形態,其中有償網絡刪帖更是逐漸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一系列的違法犯罪行為亦因此衍生出來。
我國《憲法》規定了公民可以向國家機關提出意見和批評,并監督國家公權力的行使。公民在發現國家機關或其工作人員存在違法或違規的情形時,有權在網絡上發表自己的意見及看法。同時,我國締結的《國際人權宣言》《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規定了公民享有知情權,國家機關應當保護公民的知情權、表達權以及監督權。網民針對公共話題或者事件發表自己的看法,只要不損害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利益,就應當受到法律的保護。不正當刪帖和有償刪帖的行為違反憲法和法律賦予人民的權利,應當受到禁止。而且不正當刪帖行為不僅不會使得負面輿論得以平息,反而會使得流言、謠言以更快的速度傳播。網絡是民眾情緒宣泄的重要工具,抑制民眾的表達可能會招致更為強烈地反對。
公民通過網絡發布的有關個人思想的言論,如果不違反法律法規,內容具有真實性,那么該公民享有對該言論的著作權。傳統媒體時代的著作權人是以將作品發表在報紙、雜志或者編輯成書的形式行使自己的發表權,在網絡媒體時代著作權人則直接將作品發表在網絡上,兩者形式不同,但實質都是在行使發表權。未經公民個人同意,隨意刪除屬于其個人的言論,是對公民個人發表權的侵犯。
2013年修改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第五條第一款規定:未經權利人允許,任何組織或個人不得進行故意刪除或者改變通過信息網絡向公眾提供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的權利管理電子信息。[1]許多企業在面對負面新聞時,經常“公關”相關網站,指示網站管理員進行刪帖處理。此種行為即是對公民個人發表權的侵犯,網站方以及相關企業都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由于對網絡刪帖的主體、刪帖的手段以及目的等各個方面的理解差異,導致人們對網絡刪帖的概念認識各不相同。有學者從刪帖的目的出發,認為網絡刪帖在某種意義上來講是“網絡或者網站編輯為了維護網絡媒體的秩序與規范對不良信息進行的過濾處理”,其定義偏頗于將維護網絡秩序、過濾不良信息作為網絡刪帖的目的之所在,實際上網絡刪帖的目的由于利益主體的不同而有諸多差異。有學者采用概括式的方法將網絡刪帖籠統地稱為它是指“個人或組織為獲得某種利益,通過網絡編輯等渠道對互聯網上的一切信息所實施的刪除行為”,對網絡刪帖的主體以及網絡刪帖的手段之敘述過于簡單。
網絡刪帖的利益主體呈現多元化的特征。首先,網站的編輯以及管理員為了維護本網站以及網站使用者的利益,必須對網站中存在的諸多信息進行刪除,以保護用戶的使用體驗以及企業的發展。其次,提供有償刪帖服務的網絡公關公司以及黑客,為獲取非法利益而刪除不利于委托者的信息。
網絡刪帖具有很強的專業性。網絡技術本身是一個高度專業化的事情,網絡內容的刪除也是一個很專業行為,個人是無法隨意地刪除他人在網絡上發布的帖子。通常情況下互聯網的網絡管理員以及網絡警察由于享有網絡刪帖的權限,其刪帖的操作過程較為簡單。[2]而不享有刪帖權限的網絡公關公司以及黑客,其操作流程具有較高的專業性,網絡刪帖也得以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產業的每一環都有專業的人士在操作。
網絡刪帖的方式具有多樣性。首先,網絡警察以及網站的管理員可以通過網站服務器的后臺對不符合法律法規的信息進行刪除;其次,網絡公關公司通過“關系”找到網站的管理者,使用金錢賄賂等方式讓網站的管理員對不利于自己的帖子進行刪除;第三,網絡公關公司在網絡上散布關于某企業或者個人的負面信息,并對這些信息進行炒作以達到轟動的效果。最終迫使該企業或者個人不得不向網絡公關公司支付一定的價款來刪除網絡上的負面帖子。
綜上所述,網絡刪帖具有利益主體多元化、專業性以及手段多樣化等特征,因此,網絡刪帖應當是指相關利益主體使用后臺刪除、覆蓋、公關、黑客攻擊等方式對互聯網上的不良信息或者負面信息進行刪除的一種活動,既包括正當的職務刪帖,也包括不正當刪帖及有償刪帖,其中不正當刪帖和有償刪帖對社會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
表面上看,正當的網絡刪帖行為是對公民表達權的侵犯,是不允許其發表法律禁止的內容,限制其言論自由。但究其根本,就可以發現網絡刪帖的目的在于保護言論自由,使對侵害公民合法權益、對公民有害的內容遠離網絡,提供一個安全、良性的網絡環境給公眾。[3]對公民表達權的限制是為了更好地實現其表達權。因此,網絡警察以及網站管理員在進行刪帖的過程中,應當以保護公民的表達權為主。公民的言論如果僅僅是就公共話題進行事實性的討論,其內容沒有超出理性、法律的范疇之外,即應當允許此類言論在網絡空間中的存在。在1919年的美國社會主義黨秘書申克訴合眾國案中,聯邦最高法院提出了“明顯而即刻危險原則”,即只有在言論會對公共秩序產生明顯且迫切的危險時,才可以對其進行限制。我國的網絡管理者在處理刪帖問題時,可以采取該原則,即只有在網民發表極端言論,且可能對社會秩序造成緊迫危害的情況下才可以刪除。[4]
刪帖的合法與否的關鍵在于刪帖的流程是否規范。網絡警察刪帖需要經過合法的程序,且其權力的行使需要具備正當性。涉及行賄等行為的刪帖必須受到法律的約束和制裁。黑客參與網絡刪帖的行為本身涉及刑法的規范,互聯網平臺在遭遇黑客攻擊的時候應當積極與警方合作,遏制黑客攻擊的做法。網絡管理員和編輯是最為常見的刪帖行為主體之一,該刪帖行為可分為主動刪帖行為和被動當刪帖行為。主動刪帖行為是指網絡管理員或編輯在發現用戶違規發布網帖時,可以直接適用平臺規則或者法律規定刪除該帖。被動刪帖行為是指在接到某個或部分網絡用戶的投訴舉報之后,網絡管理員或編輯在平臺對該類言論進行辨析后,若發現該類網站確實存在違反網絡平臺規則或者法律法規的情形,則采取刪帖的措施。網絡管理員或編輯刪帖有一定的主觀性,有時對網帖的違規性與否存在一定的誤區。對于此類情況,應當采取類似社交平臺的做法。對網絡管理員或編輯的刪帖行為進行一定的監督,識別所刪除的信息是否真正的違規,以降低發生誤判的概率。[5]網絡平臺自身也應當具有健全的自我糾錯機制。在用戶發起申訴的過程中,若發現該類網帖不違反規定,則應當予以恢復。網絡信息良莠不齊,刪帖必不可免。規范刪帖的流程是防止權力濫用的不二方式,對于保護公民的基本權利、維護網絡秩序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