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林
(西藏大學政法學院,西藏 拉薩 850000)
普法工作是提高全民素質、推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礎性工作。而家庭是社會組成的重要部分,家庭的和諧影響著社會穩定。反對家庭暴力不僅是單個家庭的問題,更是國家、社會和每個家庭的共同責任。家庭暴力在當今社會依然存在,這就需要國家、社會和每個家庭共同努力,使人民群眾明晰家暴的界限,提高保護自己權利的意識。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法律的作用也愈發彰顯出來。在1995年世界婦女大會之后,我國許多學者才意識到家庭暴力在立法方面的缺陷,開始了家庭暴力方面的法律探究。而近年來網上曝光的個別明星、運動員家暴案件,再一次把人們對于家庭暴力的關注推向了高潮。
就立法層面來說,2001年我國通過了《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彌補了我國關于家庭暴力法律方面的空白。2015年12月27日我國通過《反家庭暴力法》,并于2016年3月1日起實施,意味著家庭暴力已經越來越成為民眾關注的熱點。《反家庭暴力法》從正式實施到現在已近五年,但是人民群眾對于家庭暴力的認識仍然比較模糊。2019年據全國婦聯統計,全國2.7億個家庭中,有30%的已婚婦女曾遭受家庭暴力,而遭受家庭暴力的婦女平均遭受35次虐待后才報警,每年大約有10萬個家庭因家庭暴力而瓦解[1]。而被實施家庭暴力的婦女往往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遭受著家庭暴力,由此可見,我國在家庭暴力法律知識普及方面還存在不足,普法工作有待進一步展開。
從1986年普法工作開展至今,我國公民的法律意識逐漸提高,權利觀念不斷增強。經過項目組對調查問卷的總結分析,發現有以下幾個特征:
在調查中可知83%的人認為在家庭暴力中施暴方通常為丈夫,2%的人認為施暴方通常為妻子,14%的人認為施暴方通常為戀愛或同居關系中的親密伴侶。我們不能否認男性由于生理原因和在以前封建社會中男性長期占主導地位的思想的影響下,男性施暴的行為往往發生的概率會更高一些。但是,隨著男女平等觀念的倡導,思想的開化,越來越多的女性在家庭中占據重要地位,也常常作為施暴方存在。其實在任何一個家庭中,所有家庭成員都可能會成為施暴者。漸漸長大的孩子和老當益壯的老年人也同樣有可能成為施暴者。
在調查中發現在一些偏遠地區,人們對于家庭暴力認識比較淺薄,許多被家暴者往往正處在家暴中而不自知。由于當地風俗文化、地區經濟的影響,當地人們對于打老婆孩子這種行為屢見不鮮,覺得是在教育他們,甚至認為這是一種正常的家庭情況。而在經濟較為發達、思想開放的地區,人民對于家庭暴力這一概念已經有了基本的了解,并學會用法律去保護自己。
在本次調查中高中以下學歷占15%,大學及以上學歷的占85%。調查問卷中發現,學歷較低的群眾基本只是知道家庭暴力這一概念,而關于如何解決家庭暴力、應該向哪些機關尋求幫助等方面相較于學歷較高的群眾來說認識不夠全面準確。他們往往只認為身體上承受的暴力、威脅才叫作家暴,而忽視了精神和經濟層面的損害。
在本次調查中已婚群眾占9%,基于他們的問卷調查可以發現,接受過良好教育的已婚群眾對于家庭暴力往往了解得更深入。他們處在一段婚姻關系中,更清楚家庭暴力的源頭和帶來的影響,以及如何解決家庭暴力。在對未婚群眾的詢問中,項目組發現,未婚群眾對于家庭暴力的了解大多比較片面,當一些精神暴力和經濟暴力發生在他們身上時,往往沒有反應過來,只認為是正常的感情問題。
由于披露出來的家庭暴力案件被害人,為得到更多的關注度往往將被毆打的觸目驚心的照片公布于眾,導致家庭暴力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時,往往是以身體暴力的方式呈現出來的。人民群眾下意識地認為家庭暴力只有身體暴力這種形式,并且常以毆打、辱罵訓斥等方法存在[2]。隨著最近一段時間某女孩的自殺,PUA作為一種出現在一段親密關系中的精神暴力也逐漸被人民群眾知曉。
而經濟暴力和性暴力在一段家庭關系中往往不容易被人察覺。人民群眾受傳統封建社會以男性為重或男女平等的思想影響,有時候會走極端,認為經濟大權應該掌握在男性或者女性手中。而擁有經濟大權的一方,往往會對另一方給予一些經濟上的控制和封鎖,程度嚴重時就會構成經濟暴力。人民群眾基于夫妻之間的義務問題,大多數人認為發生性行為是夫妻之間的正常行為,即使是強行的。如果一方經常以暴力強行與另一方發生性關系,造成嚴重后果就可能構成性暴力。
明確公安、法院、民政部門、婦聯、居委會職責,多級聯動,開展防治家暴宣傳教育活動[3]。居委會或村委會應及時受理被害人投訴,了解情況,對其進行調解,必要情況下移交其他部門進行處理。各機構要及時聯絡,共同配合,形成多級聯動反對家庭暴力的局面。法院可將已審理家暴案件經過改編,隱去真實信息作為宣傳素材,變法律為案例,供各機構開展防治家暴宣傳教育活動,將家庭暴力的知識更生動、貼切地展現給人民群眾,使各界人民更加深切地了解家庭暴力,引起人民學習法律知識的興趣。
在我國,基層組織一般以城市居民委員會和農村村民委員會為主。居委會和村委會是最貼近大眾生活的組織機構,并且社區和村居是家庭的生活場地,加強對居委會和村委會工作人員家庭暴力法律知識的培訓,目的是讓工作人員能及時發現在社區或村居內有無家暴現象。一旦出現,可以對其進行及時阻止,第一時間保護受害者。另外,將家暴普法劃分區域,下發至各居委會和村委會,使得居委會或村委會明晰工作范疇,可達到區區學法、村村懂法的理想狀態。
反對家庭暴力、普及法律知識是整個社會的責任。社會各界應積極開展和參與普法活動。可以建設基層普法志愿者隊伍,滿足基層群眾的法律需求,為基層組織和個人解決涉法問題;鼓勵和倡導企業、事業單位在國家憲法日等特殊時間開展相關普法活動,家暴者用人單位應對家暴者進行教育引導;利用網絡媒體曝光家暴行為,使其認識到家暴的社會危害性和后果嚴重性,促使其改正。
促進人民群眾打破“家丑不可外揚”的老舊觀念和長期的以男性占主導地位的傳統思想。拒絕家庭暴力,對家暴零容忍。出現家暴情況,及時找居/村委會、婦聯或者公安部門進行處理。在發生家庭暴力后,留存好家庭暴力的證據。如:醫院的醫療診斷證明、出警證明、傷情鑒定報告等。
普法工作的展開應該真正看到有法律需求的人,將側重點放在偏遠地區和經濟落后地區。偏遠地區和經濟落后地區的人民往往比經濟發達地區人民缺乏法律常識和需要法律幫助。可以借鑒扶貧的方式,加大普法宣傳力度,加派普法干部,將普法落實到每家每戶。把一村作為一個基點,一個點一個點地普及法律,最后聚點成面,法律意識才會真正進入人民群眾的內心深處。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提高全民族法治素養,就要加大全民普法力度”。本文通過選取普法工程下一個小小的縮影——家暴,來反觀普法工作的進程并給出合適的建議。家暴不是家務事,普法也不僅是國家大事。人民群眾和社會力量都應該積極地參與到普法工作當中來,面對家庭暴力,舉起法律的武器,面對所有侵犯我們合法權益的事情,亮出法律的利劍,讓法律的意識深植人民群眾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