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婷
(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武漢 430050)
隨著這些年的高校擴招,高校在校學生人數成倍增加,發生在高校的學生傷害事故接連不斷,家校糾紛日漸頻繁,給高校的學生及其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物質負擔和精神壓力,擾亂了高校的正常運行秩序,對教師的教學、管理工作造成了困擾,給社會帶來了不小的危害。究其根源,國內法律體系還不夠完善,關于學生傷害事故的法律條文表述還不太清晰,學界對于如何界定校方在學生傷害事故中的法律責任、如何更加科學地處理學生傷害事故,還存在著一些分歧。基于此,本文擬結合筆者在學生工作一線的實踐經驗,就學生傷害事故中高校的法律責任做進一步地探索研究,旨在科學、妥善地處理學生傷害事故,維護高校師生的正當權益,規范高校的教育教學和管理活動,預防發生學生傷害事故。
為了有效預防和處理各層次和類別的學生傷害事故,最大程度保護學校和學生的正當權益,2002年教育部制定了《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辦法》首先明確了適用的對象是“在學校實施的教育教學活動或者學校組織的校外活動中,以及在學校負有管理責任的校舍、場地、其他教育教學設施、生活設施內發生的,造成在校學生人身損害后果的事故”。[1]依據《辦法》對高校在學生傷害事故中的責任規定,本文總結出學校應當做到以下兩個方面:首先,學校應排查整改校園硬件設施的安全隱患,為學生提供符合安全標準的校園學習生活環境。學校應當提供符合安全標準的學生宿舍、教學場所、學生活動場所和包括食品、藥品等在內的生活設施。如果硬件設施有安全隱患,致使發生學生傷害事故,那么學校則需要承擔相應的學生傷害事故法律責任。其次,學校應開展全面的安全教育,并實施完善周全的安全管理。學校應當開展必要的自護自救等安全教育;應當建立健全保衛、后勤、國資管理等安全管理制度,及時預防、介入、解決校園潛在的安全隱患,及時幫助突發傷害或疾病的學生,尤其要保障學生在學校組織的活動中的安全;應當對教師進行專業管理,避免教師從事與身體狀況不相宜的教學管理活動,提高教師的師德師風水平。如果因為學校沒有盡到教育管理和救助的責任,而導致學生傷害事故,學校方面應當承擔學生傷害事故的相應法律責任。
通過分析,筆者發現,《辦法》很大程度為高校管理行為的規范提供了很高的參考價值,但同時,部分條款仍然存在定義模糊的情況,甚至在實踐中可能相互矛盾沖突。本文提出了一些困惑。
(一)《辦法》規定,因不可抗力、學校外部突發偶發的侵害、學生自殺自傷、具有風險性的體育競賽、其他意外導致學生傷害事故,如果學校已經履行了相應義務,并且沒有不恰當行為的,那么學校無須承擔法律責任。筆者對這里的表述存在疑問,此處“相應職責”和“不當的行為”究竟具體指的什么,并沒有具體闡釋,容易引起歧義。
(二)“在學生自行外出或者擅自離校期間發生;在放學后、節假日或者假期等學校工作時間以外,學生自行滯留學校或者自行到校發生,學校行為并無不當的,不承擔事故責任。”[2]筆者對這里的表述同樣存在疑問,此處“不當的行為”具體指的什么,并沒有具體闡釋,容易引起歧義。
在這一點上,筆者進行了進一步思考:
1.“放學后”如何界定,對于高校管理實踐來說,是一個難以界定的問題。是以工作日和周末來界定,以工作日的白天和晚上來界定,還是某一時間段是否組織有教育教學活動來界定?還是說,只要學生住在寢室,甚至處在校園里,即使用了學校提供的設施,即判定學校應承擔責任,如果以此來判定學校有責,是否與節假日學生自行滯留學校時學校無責相矛盾?如果節假日學校不負有管理職責,那么在學校管理實踐中,在節假日之前進行節假日離校請假審批和離校留校備案,是否反而在法律歸責上讓學校處在了被動的地位?那么究竟學校是否應該就節假日進行必要的審批備案管理,是否應對課余時間負責,是一個棘手的問題。換個角度說,學校為了維護自身法律權益,避免這方面的法律糾紛,是否應該禁止學生在寒暑假和實習期住在宿舍,而周末和小長假這種時期,又不可避免地有學生留宿,如何界定學生的管理責任主體?
2.《辦法》第九條規定“對未成年學生擅自離校等與學生人身安全直接相關的信息,學校發現或者知道,但未及時告知未成年學生的監護人,導致未成年學生因脫離監護人的保護而發生傷害的,學校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3]在實踐操作中,該條精神是否與上述第十三條第二款相違背?既規定學生擅自離校,學校無責任,“學生”這個詞的概念顯然是包含未成年學生這類人群的;又規定未成年學生擅自離校,學校應盡到告知監護人的職責,那么對于一名未成年的大學生,學校究竟是否有告知家長的必要?更進一步探究,高校是否有義務知曉每一名學生隨時的去向,又是否可能絕對掌握這個信息,司法是否應對高校因為沒有掌握該信息而沒有告知家長的行為有所責罰?如果答案肯定,是否過分強調高校的管理職能,而削弱了高校的教育意義,導致本末倒置的不良發展后果。
3.《辦法》第二十六條規定“學校無責任的,如果有條件,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本著自愿和可能的原則,對受傷害學生給予適當的幫助”。[4]本法條用詞是“自愿”,也就是完全出于學校方面的人道主義援助,可以對受傷害學生給予幫助。而在司法實踐中,是否存在著且是否應該出于對學校和學生強弱地位的考慮,以及受社會輿論的傾向性和壓力,而傾向于同情學生一方,要求學校一方承擔多于本應承擔的責任,值得進一步探討。
值得注意的是,《辦法》雖規定了學校不承擔事故責任的幾種情形,但仍是建立在描述了學校應履行相應職責且行為并無不當的前提之上的。那么學校在教育教學管理活動中應當如何做,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自身利益呢,本文認為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學生行為若具有危險性,學校和教師應當進行告誡和糾正。如果學生依然不聽勸阻,執意實施危險行為,因為學校已履行了相應職責,所以學生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
(二)《辦法》第九條第七款規定,學校應當避免學生從事與身體狀況不相宜的活動。而在第十條又補充規定,如果學生未告知學校自己的身體狀況,而發生傷害事故的,學生應當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可見,學生參加了與身體狀況不相宜的活動而發生傷害事故的,關鍵在于區分學校是否被告知學生的特殊身體狀況,是否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所以,學校在知情的情況下,應到盡到絕對禁止的義務。
(三)學生的情緒、行為、身體狀況等出現異常時,學校應當告知監護人學生的異常狀況。如果監護人在已知曉的情況下依然未履行監護職責,監護人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
此外,在《辦法》最后還規定“受傷害學生的監護人、親屬或者其他有關人員,在事故處理過程中無理取鬧,擾亂學校正常教育教學秩序,或者侵犯學校、學校教師或者其他工作人員的合法權益的,學校應當報告公安機關依法處理;造成損失的,可以依法要求賠償。”[5]這一條規定給了學校一針強心劑,是對長期以來校鬧的震懾,有利于讓家屬一方更加理性地提出訴求,也有利于維護學校合法權益,保障學校正常教育教學秩序。
當前學生傷害事故適應的最主要的法律《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雖對各類情形的歸責作出了規定,但仍存在著部分界定不夠明確、部分法條在司法實踐中存在矛盾之處的問題,在司法改革上還有繼續完善的空間,同時規定了校鬧的責任劃歸,解決了長期以來這個問題的法律依據,是司法的進步。本文擬通過對《辦法》的深入探究,結合筆者學生工作一線的實踐,旨在希望司法界進一步完善學生傷害事故的相關法律,正確界定學校的法律責任,促進中國高校和高等教育科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