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孝雪
(山東華宇工學院 山東 德州 253034)
依托“智慧教室+學習通”的方式開展教學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更泛化地應用于高校思政課的課堂中,兩者的相互融合促使教學內容通過特定空間、網絡技術、教學設計、教學講授等維度的共同作用實現以更多樣化的傳播方式提升與學生之間的聯結緊密度。[1]
每次開課之間,至少提前一周,教師可以將自己挑選的章節學習內容上傳到“學習通”APP上,在挑選章節內容時,大致包含三種內容,一種是與內容相關的圖文課件,一種是與某重點講解內容相關的視頻資料,一種是需要學生了解的課外拓展資料。這些內容設置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在課前完成章節內容的自學,并在學習過程中找出自己沒有掌握或理解的知識的關鍵點,在“學習通”討論區留言,以便教師收集信息,做好共性問題和個性問題的分類處理,實現課堂教學的精準化。對于學生而言,也更有目的地接收學習信息,從而真正地在空間上實現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課前有效溝通。[2]
根據教學目標,教師首先可基于需要學生掌握的基本知識點設置相關的單選題、多選題、判斷題等基本題型,以備檢測基礎知識點掌握的程度。此時在智慧教室的主屏和側屏,可以直接呈現整體正誤率、具體學生的答題情況,這也進一步增強了學生的感知體驗。[3]
其次,對于課程內容的重難點,教師可采取更契合學生學情的方式進行講解,“00后”大學生了解信息廣泛,思政課教師與學生有更多交流的話題和共同的情感體驗,再采取適合各班學情的方式進行講授,學生的課堂參與率會有明顯提升,這也更有利于打造“活力課堂”。
最后,“智慧教室+學習通”平臺打造目的是更好地實現“以學生為中心”,因此課堂設計中不可或缺的一步是問題探究,可采取主題討論、選人、搶答等方式,在提高學生課堂注意力的同時,鍛煉學生的各種能力,使學生不僅有所收獲,更對自身有新的認知。
課后可通過“學習通”設置章節作業,鞏固知識點,學生存疑處可在群聊處提問,師生及時溝通。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發布每次課時教學效果的調研結果,以此為依據,及時進行課后反思,增強自己的教學能力,提升師生雙向滿意度。
教學方法對于教學效果的具體呈現起著至關重要的中介作用,好的教學方法如果恰當地應用于教學設計中,最終的教學效果是可視化的。自“智慧教室+學習通”教學模式應用以來,雖然大多數教師都能按照智慧教室的要求,在授課的過程中較為熟練地應用學習通,但在課堂運轉過程中,應用次數最多、時間最長的僅僅是教學課件投屏、選人回答問題等功能,技術與課堂融合程度還遠遠沒有達到智慧教學的需求。[4]
還有一種客觀存在的情況,部分教師過度依賴技術,忽略了傳統教學方法,單純地為互動而互動,曲解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導致學生教學情境體驗感不佳。
在“智慧教室+學習通”具體應用過程中,課前環節,由于一些教師沒有特別注意學科發展的前沿性、理論與實踐的相互結合,沒有考慮學生的學情與年齡特點,導致選擇的課堂學習資料缺乏實效性,學生學習存在敷衍的情況,教師也就無法掌握學生的知識訴求。
在課堂講授過程中,教師的問題導向意識不明確。在教學內容設置中,重難點講解不充分,學生在沒有熟練掌握教學內容的情況下,便會對課堂教學失去興趣,課堂內在吸引力明顯不足。[5]
“智慧教室+學習通”智慧教學模式旨在運用技術手段,提高大學生的學習滿意度,使學生擺正學習態度,課堂上真聽、課堂下真學,對于思政教學內容真懂、真信,在真懂、真信的基礎上自覺踐行,做到知行合一。但就目前該智慧教學模式而言,學生的滿意度還未達到預期成效,究其原因在于教師對章節的整體設計與學生的學習期望不契合,智慧課堂的感知體驗與預期不符,感知價值沒有形成主動學習的動力。
由于不同年齡階段的教師職業經歷不同,職業發展的重心和目標有所區別,對于課堂整體的設計、掌握等都有一定的差異,教學效果便會有不同的呈現。比如,處于職業發展初期的青年教師,為了獲得學生和教學督導的認可,樂于應用“智慧教室+學習通”這種輔助教學手段,運用得也更熟練一些,在整體課前、課中、課后的設計過程中會有明確的流程再造,在課堂上也會更加在意學生的各種表現;但由于自身的知識儲備還不成體系,在互動的有效性、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等方面還存在明顯不足。
為了促進“智慧教室+學習通”智慧教學模式的快速發展,建立有效的評價機制是重要的策略選擇,但目前相關研究多是針對“智慧教室”與“學習通”聯結過程中的具體實踐流程與操作過程。各高校在實際開展智慧教學的過程中,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測評教學效果的標準,還沒有形成智慧教學評估閉環。部分高校雖建立了測評機制,但還未脫離傳統教學模式的測評標準,未實際考慮到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兩者的區別,致使測評機制不合理,測量出的結果沒有參考價值,影響教學效果的最終呈現。
依托“智慧教室+學習通”開展智慧教學,教學效果達到預期成效的前提是學生深度自學,提出問題,在課堂能經常參與交流討論并流暢地表達自己的見解。但在高校思政課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學生的實際表現與預期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有的做不到提前預習,上課處于茫然狀態;有的表現為可以開展主動學習,但是提不出問題;有的表現為對于前沿的時事政治了解不多,課堂參與不進來,等等。
當前各高校針對如何更加高效地實現“智慧教室+學習通”良性發展的研究場域還僅僅局限于教研室層面,還未搭建起交流的平臺,多是在教研活動中探討如何更好地呈現一節課,獲取預期的教學效果。學院層面舉辦的沙龍活動,學校層面舉辦的相關智慧教學比賽、智慧教學教學設計等活動數量還明顯不足,市級、省級等級別的賽事更是少之又少。
為了促進“智慧教室+學習通”智慧教學模式呈現更有成效的教學效果,需要一系列關鍵因素的相互作用,本文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對于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師而言,除了積極承擔立德樹人的重要職責外,還應借助智慧教學手段來幫助學生更好地實現自主學習。智慧教學相較于傳統教學而言,預設的是在智慧教室這一特定空間下,實現教師與學生的平等對話、學生的積極思考,不斷提升學生對思政課堂教學內容的認同度。對于思政課教師而言,首先,要持續關注本學科的前沿學科發展情況,主動接受前沿的教學理念,而不是單純只是將技術引入課堂。其次,除了較為常見的功能外,還要主動將其他不常用的功能應用于教學設計。充分發揮智慧教室側屏的功能,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要主動與“智慧教室+學習通”的管理員做好溝通,突破技術障礙。最后,高校思政課教師還應采取多樣的教學模式,做到因材施教。所以既要廣泛學習優秀教學案例,選擇適合的教學案例運用于自己的課堂中,還要廣泛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發揮智慧教學的優勢。
整個智慧教學過程中,學生發揮主體作用。因此,對于大學生來說,首先,思想層面上要變“被動”為“主動”。在學習通平臺資源庫中有大量的學習資源,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不同的資源。其次,“智慧教室+學習通”教學模式需要學生在課前做大量準備工作。如果課前學生沒有自主學習的過程,教師便無法了解學生的學習訴求,學生沒有掌握基本的知識點,便無法與教師展開深入交流。最后,智慧教學為學生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學習模式,學生可以對日常章節測試進行錯誤標注,也可以在教學資源中附上合適的標簽,記好學習筆記,增加經驗積累,這也可以為后學者提供一定的學習經驗借鑒。
對于學校而言,首先應定期開展相關智慧教學業務培訓。當前智慧教學還處于初期建設階段,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組織線上和線下的培訓,使教師掌握基本的智慧教學手段,將智慧課堂與教學效果建立起關聯。其次,還應組織骨干教師外出學習,了解較早應用智慧教學模式和應用得較為成熟的高校的做法,引進先進的教學理念,促使本校教師廣泛應用。最后,還要舉辦促進智慧教學水平提升的相關比賽,并采取一定的激勵措施,吸引更多的教師參與進來,在比賽中找出不足和差距,進而提升自身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