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玉彬
(河北政法職業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61)
未成年人本身是社會的弱勢群體,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和侵害,應從社會、法律等諸多層面,實現未成年人的權益的保護,為未成年人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近年來,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案件逐漸增多,與其他受害群體相比,未成年性被害人的身份具有雙重性特征,這要求在此類刑事訴訟案件處理中,重視未成年性被害人的權益保護。但是結合當前司法實踐控制,有較多刑事案件處理中忽視了對未成年性被害人權益的保護,這使得未成年被害人容易受到二次傷害,影響了未成年受害人的身心恢復與成長。基于此,應從司法層面,高度重視未成年性被害人在刑事訴訟中的權益保護,為未成年被害人后續生活和成長創造良好環境。
未成年性被害人不僅具有未成年人的身份特征,同時其也兼具被害人身份,這使得在處理與未成年性被害人相關的刑事案件中,應重視被害人權益的有效保護。一方面,未成年人本身年齡較小,缺乏社會經驗及個人保護意識與能力,這使未成年人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另一方面,未成年人身體機理、心理均未發育成熟,在遭受性侵害后,未成年性被害人的創傷更大,身心更難以恢復。此外,從刑事訴訟案件處理過程來看,應考慮到案件處理過程可能使得未成年性被害人回憶起被侵害過程,造成二次傷害,故而在未成年性侵害刑事訴訟案件處理中,應重視未成年性被害人的權益保護,避免其受到二次傷害。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指出:關于兒童的一切行為應以兒童的最大利益為首要考慮因素。基于此,應始終堅持最大利益原則,實現未成年人這一特殊群體權益的有效保護。要注意的是,在未成年性侵害刑事訴訟案件處理中,過去的法律體系存在一定的缺陷,即法律體系雖然考慮了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權益保護問題,但是忽視了對未成年性被害人的保護,這使得在法律層面上,未成年被害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處于弱勢地位。懲罰犯罪、保障人權是刑事訴訟的主要目的,相比于懲罰犯罪,保護受害人的人權更具有價值和現實意義。故而在未成年性侵害刑事訴訟案件中,更應優先考慮未成年性被害人的權益保護和補償,這是因為他們本身是直接受害人,他們的權益理應受到更大的保障,且受害行為理應得到最大補償。此外,對于未成年性被害人而言,在其權益保護中,還應注意遵守雙重保護原則。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后,其不僅會出現身體機能紊亂的問題,而且容易產生特殊的心理狀態,故而在對其進行權益保護時,應從物質賠償、精神撫慰兩個層面,對被害人生理、心理的進行雙重保護[1]。
程序性權利保護包含諸多內容,其不僅涉及未成年性被害人的知情權、隱私權,而且涉及被害人的特殊性權益和法律援助權利。現階段,在未成年性侵犯刑事訴訟中,這些程序性權利的保護存在諸多問題。
1.知情權與隱私權
未成年性侵犯刑事訴訟中,未成年被害人應具有相應的參與權,且該權利應貫穿于司法程序的各個環節。但是在實務中,未成年被害人的知情權往往會被忽視,即司法機關雖然會給被害人家屬送達法律文書,但并未向被害人告知案件的處理狀況。另外在未成年人性侵害案件處理中,一些辦案人員忽視對案情隱私的保護,這使得未成年被害人的隱私權受到較大侵害,給未成年被害人造成了較大的精神壓力。
2.特殊性權利
遭受性侵害后,未成年人身心受到較大創傷,往往處于恐懼狀態。對此偵查機關在了解案情時,需要遵守“一次詢問”原則[2]。但是在實踐中,案件辦理人員經常會忽視這一原則和要求,多次的詢問使得未成年被害人長期處于痛苦當中,容易產生不良的影響。基于此,在未成年性侵害案件處理中,還需要引入特殊的作證方式,為具體案件的辦理提供指導。
3.法律援助權利
未成年性侵害案件中,犯罪行為人、被害人的身份均較為特殊、敏感;在此類刑事訴訟案件處理中,法律上雖然保證了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權利,但是忽視了對被害人的法律援助,這使得未成年性被害人處于弱勢地位。具體表現為:在未成年性被害人法律援助中,法律體系側重于經濟困難對象的法律原則,另外從司法機關義務來看,其僅僅局限在“幫助申請”層面,即司法機關不能替代申請,且不能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未成年性被害人的權益保護效果。
目前,我國現行法律條文中雖然指出對未成年性被害人及家屬實施救濟,但刑事司法救濟的范圍較小,而且制度用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這使得刑事司法救濟的功能發揮效果相對有限,難以對被害人的家庭產生實質性的幫助。譬如,現階段的法律指出:未成年因性侵害受到人身傷害時,代理人、家屬可針對康復治療費用提出索賠,具體索賠事項包含醫療、護理、交通、誤工等費用;但是該條未規定精神診治的費用是否可以進行索賠,影響了司法救濟功能的發揮。
1.保護未成年性被害人的知情權和隱私權
知情權和隱私權是刑事訴訟案件處理中未成年性被害人程序性權利的基本內容。針對性被害人知情權的保護,應注重以下要點:其一,應正確區分被害人與被告人的知情權,對于被告人而言,其知情權需要滿足程序需要,避免在特殊情況下影響案件辦理。但是對于被害人而言,未成年性被害人即使了解了案件的處理情況,整個案件的辦理過程也不會受到阻礙或影響。其二,在司法機關與被害人家屬溝通時,應考慮未成年被害人的權益保護情況,確保未成年性被害人了解案情進展和處理結果,這樣不僅能保護被害人的知情權,而且能增強其對司法機關及法律的信任度。在保護被害人隱私權中,一方面,要求對未成年性被害人的特定信息做代號標記處理;另一方面,應加強案卷資料信息的管理,嚴禁這些信息對外公開和查閱;此外應加強司法機關工作人員的監督和管理,制定必要的懲治措施,避免出現未成年被害人身份信息泄漏問題[3]。
2.重視未成年性被害人特殊保護
在對未成年性被害人實施特殊保護時,應從法律層面對司法機關辦案人員調查取證的過程進行規范和約束,如在班人員調查取證中,可允許其進行錄像,并且在法庭上進行案件審理時,可將此錄像作為證據,以此來避免多次問詢問題,減少對未成年被害人的二次傷害。另外,若需要未成年性被害人出庭作證,則應在考慮被害人個人狀況的基礎上,規范開展被害人的保護。如采用閉路電視、視頻、電話、屏風遮擋的方式安排未成年性被害人作證,減少對被害人的精神刺激。
3.積極開展被害人及家屬的法律援助
向未成年性被害人及家屬提供法律援助,能避免控辯雙方力量失衡問題發生,這對于保證司法公正,保護被害人權益具有積極作用。其一,在法律援助層面,應進一步擴大對未成年性被害人法律援助的范圍;其二,應對司法工作人員的職責和義務進行法律約束,要求其能積極地向被害群體提供客觀性的幫助和法律救援服務。
要充分保護未成年性被害人的權益,還應重視被害人的精神補償與國家補償。一方面,在遭受性侵害后,未成年性被害人身心受損,其家屬也會受到較大的精神創傷,以往的法律條例未規定被害人的精神賠償問題。新時代,有必要通過立法的方式,賦予被害人在精神損害賠償方面的請求權,以此來對被害人進行一定的精神補償。另一方面,從國家層面來看,不僅要注重法律程序的規范和完善,確保被害人有效訴訟,而且應向被害人提供一定的物質、精神和心理咨詢補償,減少對被害人及家屬的身心創傷,最大限度地保證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未成年性被害人身份特殊性強,理應重視被害人權益的有效保護。但是在未成年人性侵害刑事訴訟中,對未成年性被害人權益保護尚存在諸多問題,應從法律層面注重未成年性被害人程序性權利的規范和保護,同時應開展被害人的救濟補償,這樣才能保障未成年被害人的權益,彰顯社會的公平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