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鐘毓
(廣東開放大學,廣東 廣州 510030)
過去幾年,發生了重慶10歲女孩摔嬰案,益陽12歲少年弒母案,大連13歲男孩強奸殺人案……不只是在我國,在世界范圍內,未成年人犯罪問題早已成為了繼吸毒販毒、環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公害。預防和治理未成年人犯罪刻不容緩,對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也從未止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由張遠煌主編、衣家奇副主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出版的《中國未成年人犯罪的犯罪學研究》一書比較全面地分析研究了未成年人犯罪,該書從犯罪學角度入手,不僅具有促進學科整合的價值,而且對于預防和正確處置未成年人犯罪,具有不同于規范性研究的全局性意義[1]。
《中國未成年人犯罪的犯罪學研究》全書一共四篇19章。第一篇為導論,主要總結和概述未成年人犯罪的相關概念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篇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現象,深入刻畫了中國未成年人犯罪的數量特征、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齡和性別特征、未成年人犯罪的類型和方式特征、未成年人的身份與侵害對象特征以及未成年人犯罪的空間和時間特征;第三篇闡明影響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因素,著重從父母教養、家庭環境、學校教育、社區環境、不良交往、不良資訊和個體性因素入手,通過預測犯罪模型的詳細數據,厘清了未成年人犯罪和這些相關因素的關系;第四篇說明了未成年人犯罪預防的原則,并論證了未成年人犯罪的社會預防、情境預防和刑罰預防等機制。該書比較全面地分析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針對性地給出了預防建議,對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有很好的指導和借鑒意義。
未成年人犯罪是近幾年的熱點話題,未成年人犯罪已經呈現出低齡化、暴力化、智能化、集團化的特點,且未成年人犯罪對象又以年幼的未成年人為主。基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性,對于未成年犯罪依然是堅持保護的原則,在2020年通過《刑法修正案(十一)》之前,未滿14歲的未成年人就算犯故意殺人罪都不需要承擔刑事責任,一方面造成了不好的社會影響,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受害未成年人的保護和成長。
本文基于《中國未成年人犯罪的犯罪學研究》一書,從我國目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現狀出發,分析我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困境和出路。
“寬嚴相濟”是我國基本刑事政策,在未成年人犯罪領域也應該如此。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要根據犯罪的具體情況,實行區別對待,做到該寬則寬,當嚴則嚴,寬嚴相濟,罰當其罪,打擊和孤立極少數,教育、感化和挽救大多數,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社會的惡劣影響,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維護國家長治久安①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見,法發〔2010〕9號。。同時要正確把握寬與嚴的關系,切實做到寬嚴并用。既要注意克服重刑主義思想影響,防止片面從嚴,也要避免受輕刑化思想影響,一味從寬。因此,對于罪行較輕或者沖動偶犯的未成年人,當然應該本著“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不予處罰或者減輕處罰;但是對于主觀惡性強、手段殘忍、社會影響大的未成年人犯罪,還是該嚴則嚴,不能一味縱容。在很多司法實踐中,往往基于對未成年人的保護而一味主張免除或減輕未成年犯罪人的刑罰,未成年人惡劣殘忍的犯罪行為與其接受的輕微處罰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忽略了受害者及其家屬的權益保護,忽略了負面社會影響。
《刑法修正案(十一)》通過之前,有數據顯示很多未成年人都知道未滿14歲犯罪不需要承擔任何刑事責任。未成年人并非我們想象的法律意識薄弱,而正是因為懂法,知道法律對于未成年人犯罪的規定,才導致一部分未成年人犯罪肆無忌憚,這為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埋下了很大的隱患。
《中國未成年人犯罪的犯罪學研究》一書認為關于未成年人的刑事立法不完善,缺乏專門針對未成年人犯罪問題細致可行的立法和制度,筆者深以為然。此外,2020年12月我國修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相較于舊法,本次修法的進步主要體現在三大方面:一是采取與《未成年人保護法》同步修訂的思路,使兩法之間的關系更加清晰;二是進一步明確和完善“不良行為”“嚴重不良行為”等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對未成年人罪錯行為的分級更加科學;三是細化對于未成年人罪錯行為的教育與矯治,未成年人罪錯行為的保護處分措施更加完善[2]。但其中提到的專門學校、社區矯正和未成年人管教所依然沒有具體細化的操作規則。
防治未成年人犯罪,應該把“寬嚴相濟”政策落實到底,一對未成年人是一種警示和教育,二能維護受害者的權益,撫慰其家屬的心靈,三能促進正面的社會影響,讓民眾感知法律的公平公正。
2020年我國通過了《刑法修正案(十一)》。其中規定,已滿12周歲不滿14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準追訴的,應當負刑事責任。這是我國防治未成年人犯罪的巨大進步,真正體現了“寬嚴相濟”的基本刑事政策。
在處理未成年人犯罪問題時,不能一味保護和縱容,而應“該寬則寬,當嚴則嚴”。
目前很多學校都會開設法律基礎知識課程,絕大多數情況下這是一件好事,讓未成年人懂得法律常識,懂得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但如前文分析,還有小部分別有用心的未成年人因此而“知法避法”。針對這一問題,我們應該在普及法律知識的同時注重對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不管是家庭、學校還是社區,都盡量營造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良善氛圍,這在《中國未成年人犯罪的犯罪學研究》一書中也有數據體現:父母教養、家庭環境、學校教育、社區環境都影響著未成年人的行為模式。除了對未成年人加強道德教育,也要對父母、學校、社區宣講父母教養、家庭環境、學校教育、社區環境對于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性,未成年人是國家的明天,除了法律規制,各方面都要調動起來。
《中國未成年人犯罪的犯罪學研究》一書認為針對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立法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完善:1.處理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則;2.未成年人的刑事責任年齡與刑事責任范圍;3.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罰體系與非刑罰處置方法,即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哪些刑種適用于未成年犯,并且完善非刑罰方法在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的功能、地位及其體系等;4.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罰裁量原則與量刑制度;5.未成年人犯罪的行刑制度,即對未成年犯的緩刑、假釋、減刑等作出特別規定。此外,還可以針對未成年人增設某些新的刑罰制度,如前科消滅等。程序法部分主要包括:1.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程序應當遵循的原則;2.未成年人犯罪的偵查、審查批捕、審查起訴和審判過程中在具體程序方面的特別規定;3.未成年人司法組織機構和人員的專門化[3]。
同時,2020年12月我國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提到的專門學校、社區矯正和未成年人管教所也要給出相應的適用辦法、建設相應的專門機構、配套相應的工作人員。
《中國未成年人犯罪的犯罪學研究》全面分析了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的影響因素和預防策略。筆者認為,在現有狀態下,落實“寬嚴相濟”政策、加強道德建設、規范青少年社區矯正、規范專門學校和未成年人管教所,對于預防未成年人犯罪,還是很有建設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