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冉
(上海市閔行區人民法院,上海 201199)
2020年1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民事訴訟程序繁簡分流改革試點方案》和《民事訴訟程序繁簡分流改革試點實施辦法》(以下簡稱《實施辦法》)進一步推進案件繁簡分流工作落實,《實施辦法》中一項重要內容即完善小額訴訟程序。在以簡易程序和普通程序主導的民事訴訟程序中,訴訟具有較高的程序要求,“期限”的規定成為迫切解決糾紛的當事人訴訟道路的“攔路虎”,如何簡化訴訟程序、降低訴訟成本、提高解紛的質效是法院系統長期思考的問題。
繁簡分流改革中開展小額訴訟試點工作,就是從人民群眾司法需求出發,著力解決糾紛化解渠道不多、司法資源與司法需求匹配不精準、訴訟流程和方式不便捷等問題。通過推進規則創新、釋放程序效能、激發制度活力,讓人民群眾更加公正、高效、便捷、低成本地解決糾紛。小額訴訟制度作為舶來品,在我國應用時間不長,實踐效果遇冷,該項制度優勢尚未充分發揮,《實施辦法》對小額訴訟程序進一步規定,為推進該項程序應用提供依據。筆者結合小額訴訟程序在我國發展歷程及最新規定進行以下思考。
小額訴訟程序對我國立法是新生事物,但理論界及實踐界的探索由來已久。1999年北京市的法院先設置專門的小額債務法庭。2001年7月,深圳市羅湖區人民法院成立全國第一個小額速裁法庭,此后個別基層法院相繼進行小額速裁的司法實踐。2003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于落實23項司法為民具體舉措的指導意見》中指出:“對簡單的民事案件適用簡易程序速裁”[1]。2005年,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人民法院第二個五年改革綱要》,提出探索民事訴訟程序的簡化形式,在民事簡易程序的基礎上建立速裁程序制度,規范審理小額債務案件的組織機構、運行程序、審判方式、裁判文書樣式等。2011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批準《關于部分基層人民法院開展小額速裁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在全國90個基層法院內推行該項工作[2]。至2012年《民事訴訟法》修改,第一百六十二條新增規定:“基層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審理符合本法第一百五十七條第一款規定的簡單的民事案件,標的額為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上年度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百分之三十以下的,實行一審終審。”該條規定標志著小額訴訟程序在我國立法中正式確立。
嗣后,地方法院陸續發布小額訴訟程序實施細則,如2012年12月上海市高院公布《上海法院開展小額訴訟審判工作實施細則試行》,明確適用小額訴訟案件的范圍、審判模式、程序轉化和審判監督等內容。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明確將小額訴訟程序歸入我國《民事訴訟法》第十三章簡易程序。2016年9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于進一步推進案件繁簡分流優化司法資源配置的若干意見》,第四條規定:“對于標的額超過規定標準的簡單民事案件,或者不屬于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七條第一款規定情形但標的額在規定標準以下的民事案件,當事人雙方約定適用小額訴訟程序的,可以適用小額訴訟程序審理。”有學者認為小額速裁試點期間采用強制適用與合意適用并立的二元模式卷土重來[3]。《實施辦法》繼續延續小額訴訟適用的二元模式。
小額訴訟程序法律地位雖確定,但實踐中卻存在諸多詬病。如程序獨立性欠缺,依賴于簡易程序相關規范,立法上缺乏配套制度;或是規定過于粗糙,適用標準不明確,實踐難以把握;或是救濟渠道不暢通,剝奪當事人上訴權利,增加基層法院信訪、再審風險;或是程序考核權重低,小額訴訟程序適用不利于績效考核,降低法官適用積極性等。《實施辦法》對小額訴訟程序所存在的問題進行部分回應與解決,對改變小額訴訟程序“遇冷”境況,煥發小額訴訟制度活力具有積極意義。
筆者結合《實施辦法》及相關規定歸納小額訴訟程序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放寬程序嚴格性,主要表現為訴訟程序期限縮短、送達方式靈活便捷、庭審及裁判方式簡化等。期限方面,改變我國《民事訴訟法》對程序的嚴格期限要求,嘗試縮短各項期限。如立案庭收到起訴材料當日立案,五日內發送副本材料。當事人可以放棄答辯期間和舉證期限,直接開庭審理;不放棄的,最多給予七日答辯期間、七日舉證期限。送達方面,順應群眾通信方式變遷要求,將傳統送達方式和新型便捷送達方式相結合。在庭審及裁判方式方面,改變傳統現場庭審傳喚模式,簡化證人出庭作證流程。此外,小額訴訟庭審程序不受法庭調查、法庭辯論等程序限制,當事人直接圍繞訴訟請求或者案件要素進行,原則上一次開庭審結。適用小額訴訟程序審理的案件,法官應當庭作出裁判并說明裁判理由,當庭送達裁判文書。
二是增強程序流動性,新規針對小額訴訟程序固定性較強、救濟路徑不暢通等問題,嘗試實現小額訴訟程序、簡易程序和普通程序的相互轉換。同時實現內容銜接,如適用小額訴訟程序期間雙方確定的事實,可以不再舉證、質證。在程序救濟方面,當事人對裁判文書或程序適用認為有錯誤的,可以向原審法院申請再審,明確權利申訴機制。程序可轉換、內容可銜接、問題可救濟,新規增強法院程序流動性,減輕各方主體適用小額訴訟程序的后顧之憂。
三是實現程序惠民性。《實施辦法》規定小額訴訟案件訴訟費按件收取,每件10元,以調解方式結案或者當事人申請撤訴的,予以免交。《實施辦法》對小額訴訟程序適用案件標的金額進行提升,擴大小額訴訟程序適用范疇,同時降低訴訟費收費標準,有效減少當事人費用負擔,實現司法為民。然而訴訟費收費標準目前尚未完全協調,如小額訴訟程序適用案件標的已考慮經濟發展及物價水平情況而相應提升,但簡易程序對于案件標的在1萬元以下的案件,按件收取,每件25元,二者標的額上限尚存在差距,實踐中有待進一步完善。
《實施辦法》明確在案件滿足“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爭議不大的簡單金錢給付類案件”條件的情況下,對小額訴訟程序的適用分為法定適用和意定適用二元模式,二者以案件標的額作為區分標準,對于標的額在5萬元以下案件法定適用小額訴訟程序,對標的額5~10萬元案件,由當事人意定選擇適用小額訴訟程序。二者主要不同之處在于,在意定適用中額外增加當事人合意環節,且經法院準許,方可適用。
加強案件預判有利于準確適用程序。在法定適用的情況下,主要包括兩種情況,一是立案時,由立案法官判斷案情,確定案件適用程序情況;二是開庭審理前,當事人要求適用小額訴訟程序,再由法官決定適用。第一種情況即是《實施意見》所規定情形,第二種情況規定于最高人民法院2020年4月17日發布的《民事訴訟程序繁簡分流改革試點問答口徑(一)》第九項中,明確當事人程序選擇的截止時間為“案件開庭審理前”,即對于符合法定適用小額訴訟程序的案件,立案時未適用,在開庭審理前經當事人要求,仍可適用小額訴訟程序。
在意定適用的情況中,對于雙方意向判斷的最佳時機,筆者認為可以遵循“首次接觸被告的原則”。當事人起訴的案件經由線上線下立案平臺進入法院后,會經歷先行調解、委托/委派調解或專職調解、速裁等訴前調解環節,法院工作人員在此階段中會首次接觸被告,此時對案件難易程度有初步判斷。對于調解成功的案件,按照調解確認流程處理;對于調解不成的案件,告知當事人案件即將轉入審判程序,可在此時告知小額訴訟程序選項,以合意適用告知書、確認書等文件或筆錄記載的形式,對雙方當事人意見進行固定。在過去的司法實踐中,派出法庭案件較多傾向直接立為簡易程序,隨著繁簡分流工作開展,先行調解及速裁分流工作的推進,立案庭、訴調對接中心、速裁庭的簡易案件相對集中,更具有確定適用小額訴訟程序優勢。
一是倡導性法定適用小額訴訟程序。對于《實施辦法》中所確定法定適用情形,并非對標的額5萬元以下的簡單案件一律適用小額訴訟程序,且第二審法院不能以第一審法院應當適用小額訴訟程序而沒有適用為由發回重審,《民事訴訟程序繁簡分流改革試點問答口徑(一)》第九項對上述內容進行明確答復。對于小額訴訟法定適用,僅為倡導性規定,應當通過健全完善以“該用即用”為導向的考評機制予以解決。
二是保障當事人雙向程序選擇權。當事人意思存在變動的可能性,當事人雙方一經約定適用,原則上不得反悔;若其中一方意思改變,其說明正當理由并提供相應證據,經審查案件符合程序轉換情形的,應當準許轉換程序;不符合的,應當予以駁回,過程中需注意保障當事人選擇不適用該項程序的權利。防止出現“該用不用”“任意轉換”等情況,堅持簡程序不減權利、簡流程不減選擇的原則,進一步強化法官庭前、庭中、庭后全流程釋明、告知義務,尊重和保障當事人的雙向合意選擇權。
三是區分小額訴訟適用的案件類型。對于案件標的額小、案件相似、案件數量大的批量案件,當標的額在5萬元以下可由法官直接決定適用小額訴訟程序。以S市M區法院為例,物業服務合同糾紛、金融借款糾紛、信用卡糾紛等批量案件集中于立案庭、訴調對接中心(含速裁),在集中審理過程中,類型化案件結合案件標的綜合判斷,可提升適用小額訴訟程序案件的判斷效率,促使簡單案件快速解紛。
改善小額訴訟程序適用積極性不高的問題,筆者認為可從以下方面加以提升。
一是加強法宣力度,提升程序認知水平。法院在線下可在立案大廳、訴訟服務中心等區域設置小額訴訟程序宣傳專欄,制作并放置宣傳手冊供當事人取閱了解,立案、調解窗口加強釋明引導,保障當事人對程序的選擇權;線上可在微信公眾號、微博公眾號等媒體平臺發布宣傳文章,拓寬當事人信息獲得渠道,增強當事人對小額訴訟程序的學習了解。宣傳內容中突出標注小額訴訟程序案件適用標準、案件類型、程序優勢等內容,促使當事人準確選擇適用程序。加強院內工作人員對該項程序學習,可采取專項培訓、定期沙龍等方式,增強工作人員對該項程序的掌握,提升對程序的理解與應用能力,內外結合促進小額訴訟程序應用落實。
二是加強院內規范性文件的制作,實現程序流轉過程統一協調。配套文件的完善有利于完成程序應用保障,調動適用積極性,如可以加強《小額訴訟程序適用告知書》《同意適用小額訴訟程序確認書》等規范性文書制作,區分不同案由,針對性地對應制作小額訴訟庭審筆錄、庭審要素表,編制令狀式、要素式、表格式裁判文書等格式文本,促使小額訴訟程序統一規范運用。以S市M區法院為例,因配套文件的完善及適用意識的增強,自2020年2月改革試點開始至2020年12月31日,該院速裁團隊適用小額訴訟程序審理案件1864件,審結1853件,去年同期適用小額訴訟程序審理案件341件,小額訴訟程序適用率同比上升 446.6%。
三是提升院內考核權重系數,激發適用積極性。小額訴訟程序因案情簡單、平均審理天數少、案卷材料少等原因,在法院考核時所占各項指標權重系數較低,在同等情況下選其不利于考核。新規提出通過健全完善以“該用即用”為導向的考評機制予以解決適用問題,法院考評機制可做相應調整,如將小額訴訟程序適用率作為考核重要指標,或提升評分標準,以此增強程序應用積極性。
小額訴訟程序作為舶來品,其所具有的制度優勢對于簡化審判流程、提升審判質效具有重要意義。最高人民法院印發的《實施辦法》《民事訴訟程序繁簡分流改革試點問答口徑(一)》及各地方法院發布的實施細則為該項程序落地不斷探索配套制度。在推進小額訴訟程序試點應用期間,要注意區分法定適用和意定適用的標準與要求、區分適用環節加強案件預判、把握注意要點、提升各方積極性。要將應用研究相結合、及時歸納概括有益經驗、不斷推動規則完善,迸發小額訴訟程序對于繁簡分流改革的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