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清
(天津市薊州區人民檢察院,天津 301900)
作為我國法律監督機關,人民檢察院所實施刑罰執行監督工作,不僅是法律賦予人民檢察機關的重要監督職能之一,而且也是組成刑事訴訟監督工作的重要內容。然而根據實際調查研究能夠發現,目前我國刑罰執行監督工作在開展過程中,由于缺乏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導致其具有的多元化功能和價值無法發揮到具體工作中,這也是我國人民檢察院開展刑罰檢察監督工作中的薄弱環節。與此同時,刑罰交付執行作為能夠有效連接刑罰執行和刑罰裁判的橋梁,是人民檢察院開展刑事訴訟工作必須有效落實的內容之一,更是執行刑事裁判結果、處罰犯罪行為的重要工具。從我國司法機關開展的大量實踐工作來看,由于在落實刑罰交付執行各項措施的過程中,受到來自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導致各環節存在的問題始終無法得到有效解決。因此應該加強對專項檢察工作的有效開展,將現代化管理理念以及多元化措施結合其中,確保對刑罰交付執行各環節的法律監督作用進行強化。長此以往,不僅能夠使刑罰交付執行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還能使檢察監督方法具有的有效性得到全面提升,從而為我國司法工作的有效開展提供積極幫助。
經過修訂之后的我國新《刑事訴訟法》中明確規定,當犯罪嫌疑人的罪行被確定之后,在被交付執行刑罰的過程中,人民法院需要對各項交付執行工作進行有效落實,并且將相關法律文書在判決生效之后10天之內,準確送達到相關公安機關、羈押監獄以及其他執行機構。在此過程中,將我國原有《刑事訴訟法》中的“及時送達”進行了修改,明確規定為“判決生效之后10天以內”。然而根據實際調查研究能夠發現,在我國全面實現新《刑事訴訟法》的過程中,一部分刑罰交付執行機關單位并沒有按照我國新《刑事訴訟法》中的要求嚴格執行,而是依然沿用傳統做法,不僅無法將法律文書的通知內容在10天內準確送達到對應執行機關單位,甚至一部分犯罪人員的刑罰交付執行時間超過一個月。這樣的行為必然會對判決、裁定生效前,已羈押被判處實行的罪犯交付執行工作造成嚴重影響[1]。
在開展司法實踐工作的過程中,犯罪人員經常會因為懷孕或患病等因素,被取保候審或監視居住,法院在對此部分判決、裁定生效前,未被羈押的罪犯判處實行之后,不僅沒有將犯罪人員執行文書送交公安機關,之后由公安機關押送罪犯到對應監獄執行刑罰,而且也沒有向有關機關交付《暫予監外執行決定書》相關內容,從而使一部分罪犯處于沒有任何監管的情況。這樣的行為導致刑事判決具有的嚴肅性和強制性受到嚴重削弱,對司法機構具有的權威性造成了嚴重損害,而且還對司法機關具有的公信力造成嚴重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當犯罪人員在沒有任何監督管理的環境下,再次犯罪的傾向會增加,對社會穩定造成了嚴重威脅;第二,沒有對刑罰相關內容及時執行,導致犯罪人員逐步形成的全新社會關系始終處于動蕩狀態,在很大程度上會延長一部分遵紀守法并且符合監外執行條件犯罪人員的服刑時間,對于犯罪人員而言,缺乏公平性[2]。
由于無法及時將交付執行的法律文書準確送達,必然會影響交付執行的起止日期,不僅會使社區矯正人員處于無人監管的環境中,而且還會使執行機關在對這些犯罪人員進行管理的過程中,出現“見人不見檔”或者“見檔不見人”的情況,嚴重影響對犯罪人員進行有效管理和監督改造等措施的真正落實。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現象,主要是外地法院沒有將交付執行的法律文書及時送到本地司法機構,導致本地司法機構對犯罪人員的相關資料無法第一時間充分了解。情況嚴重時,甚至還可能發生交付執行文件送達時間超過上限的情況[3]。
以我國天津市為例,天津市擁有大量外來人口,在天津市內對外地戶籍社區矯正人員進行判決、裁定的人數較多。在我國《社區矯正實施辦法》中明確規定,當地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生效之日起或離開監所之日起,社區服刑人員應該在10天之內到居住地縣級以上的司法行政機關單位進行報道。在此過程中,縣級以上的司法行政機關單位不僅要對社區服刑人員報到接收登記手續進行及時辦理,還要對社區服刑人員3日之內必須接受社會矯正進行明確告知。如果社區服刑人員沒有按照相關規定要求的時間及時報到,一經發現,應該由縣級以上司法行政機關組織相關力量進行查找,并且對交付執行機關進行通報。這個規定能夠對社區矯正人員實施居住地管轄原則進行明確,對有效開展社區服刑人員管理工作提供了幫助。然而相關辦法并沒有對居住地的具體概念進行明確規定,如果對居住地標準進行從嚴制定,不僅會導致大量犯罪人員和被告人無法在天津市定居,而且一部分外籍犯罪人員和被告人在接受社區矯正處罰的過程中,必須回到原籍執行[4]。
刑罰交付執行監督檢察部門要積極開展與公訴部門之間的有效溝通和聯系,對刑事訴訟的具體進程以及最終判決、裁定結果明確掌握,將來自公訴部門與刑事判決、裁定執行情況有關的通報進行全部接收,確保各地方檢察機關與刑罰交付執行檢察監督單位之間的工作聯系得到強化,從而對各地法院裁判適用社區矯正交付本地執行的情況進行準確掌握[5]。與此同時,刑罰交付執行檢察監督單位要結合刑事判決、裁定生效前不同的羈押情況以及執行刑罰方式具有的差異,對檢察監督部門在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工作以及監管場所管理工作中具有的有利條件進行充分利用,確保開展的刑罰交付執行檢察監督活動具有較高有效性和可行性。除此之外,刑罰交付執行檢察監督單位還要對開展相關工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矛盾進行積極查找,采取多樣化有效措施,最大程度降低刑罰執行交付重要環節遇到的阻力,確保自身具有的監督主體功能得到充分發揮[6]。
刑罰交付執行檢察監督單位要定期開展與刑罰執行相關法律法規內容有關的學習和討論活動,對交付執行相關工作充分了解,明確掌握容易發生問題以及經常發生問題的環節,使刑罰交付執行檢察監督措施具有的功能得到充分發揮[7]。在日常工作中,相關工作人員要對暫予監外執行決定書、執行通知書、刑事判決書等法律法規文書進行全面搜集、整理和研究,加強對社區矯正數據庫以及看守所信息監管系統的有效利用,從中對交付環節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仔細查找,并且不斷提高自身能力,能夠從單一事件中對群體現象進行察覺,通過對個別案件的檢察鑒定,有效提高對該系列案件檢察監督水平,通過細微觀察,對相關問題的產生根源進行查找。長此以往,不僅能夠使檢察監督人員對刑罰交付執行工作具有的思想認知水平得到有效提高,而且還能確保刑罰交付執行檢察監督質量得到進一步強化[8]。
檢察監督單位要對刑罰交付執行環節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有效處理,結合實際情況,將口頭方式和書面方式進行有效融合,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內容,針對具體問題提出具有建設性的意見。在向法院發出檢察建議時,對于相關問題具有的苗頭性和傾向性,進行針對性匯報,對法院是否在規定期限內對社區矯正人員的真實居住地址進行核實、是否將刑罰交付執行法律文書在規定的時間內準確送達等工作進行及時監督[9]。與此同時,針對違法程度比較嚴重的情況,應該將糾正違法通知書第一時間發出,并且準確掌握告知糾正的結果;對于已經構成犯罪的行為,應該根據相關內容追究刑事責任。除此之外,通過對社區矯正工作聯席會議平臺的充分利用,將刑罰交付執行環節存在的問題第一時間向法院上交,與法院進行合作,相關工作人員可以對解決相關問題的辦法和措施進行共同商討,采取針對性措施進行逐一解決。
結合實際情況將社區矯正檢察辦公室設置在司法行政機關單位中,對社區矯正工作實際開展情況充分了解和全面掌握,將社區矯正人員的情況與司法行政機關單位共同分享,加強對相關基礎信息內容的全面掌握。這樣不僅能夠使由于刑罰交付與執行存在問題而導致相關管理環節存在疏漏的概率最大程度降低,而且還能通過采取有效的補救方式,對處于無人管理環境下的社區矯正人員進行有效監管。從而根據管理問題具有的不同程度,對社區矯正人員采取對應處理措施,將相關問題產生的原因第一時間向上級法院通報,從而提出具有較高有效性和合理性的建議措施[10]。
在我國新《刑事訴訟法》的全面落實下,人們對人權的追求越來越高,在人民檢察院開展的各項工作中,刑罰交付執行以及監督檢察工作具有的重要性越來越明顯。采取多樣化有效措施使人民檢察院能夠按照相關法律監督與制約內容,執行刑事訴訟各環節工作,對社會大眾的人權給予高度保障。作為監督工作的執行機關單位,人民檢察院在開展刑罰交付執行相關工作的過程中,必須對自身具有的法律監督者身份給予高度重視,確保刑罰交付執行活動的各項內容都能夠嚴格按照對應法律法規要求執行。刑罰交付執行作為檢察院各項工作中極易被忽視的內容之一,對相關工作開展的理論研究內容較少。本文通過對刑罰交付執行監督檢察工作實際內容進行詳細分析,明確了解刑罰交付執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導致相關問題產生的原因,從而采取多元化有效措施制定出具有較高合理性和可行性的檢察監督方法,確保刑罰交付執行存在的問題能夠全面呈現在相關工作人面前。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使人民檢察院在社會大眾心中具有的公信力進一步提高,而且還能為后續檢察監督工作的有效開展提供積極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