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婧
(中國水利水電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00)
無論是在大陸法系還是在英美法系,情勢變更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在中國,關于情勢變遷理論的討論由來已久,立法和司法實踐對此也歷經了諸多變化。本文結合《民法典》情勢變更理論與適用要件的基礎,嘗試探討建設工程施工領域的一些實務應用問題。
關于情勢變更制度,學理解釋一般為“法律效力發生原因之法律要件(法律行為或其他法律事實)之基礎或環境之情勢,因不可歸屬于當事人之事由,致有非當時所得預料之變更,而使發生原有效力,顯有悖于誠信原則(顯失公平)時,應認其法律效力有相當變更之規范”[1]。1993年《全國經濟審判工作座談會紀要》中多次提及與情勢變更問題有關的概念①《全國經濟審判工作座談會紀要》[法發(1993)8號]:“由于不可歸責于當事人雙方的原因,作為合同基礎的客觀情況發生了非當事人所能預見的根本性變化,以致按原合同履行顯失公平的,可以根據當事人的申請,按情勢變更的原則變更或解除合同”。,199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建議稿也設置過情勢變更原則,但因執行時的難于操作,最終立法者未在《合同法》成稿中作出規定。
為了應對受金融危機經濟動蕩影響下的合同糾紛,2009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以下簡稱:《合同法司法解釋(二)》)在第二十六條正式確立了情勢變更制度②《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正確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二十六條:“合同成立以后客觀情況發生了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無法預見的、非不可抗力造成的不屬于商業風險的重大變化,繼續履行合同對于一方當事人明顯不公平或者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當事人請求人民法院變更或者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公平原則,并結合案件的實際情況確定是否變更或者解除”。。此外,為防止實務中情勢變更制度被濫用,最高人民法院在同月作出更深入的規定,明確了情勢變更在個案中的認定須由高級人民法院審核,必要時提請最高人民法院審核③《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正確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服務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的通知》(2009年4月27日,法〔2009〕165號)。,這使得審判實務中法院對情勢變更制度一直秉持著審慎適用的態度。由此可見,我國制定情勢變更制度的目的就是為了通過司法手段重新平衡交易各方獲得的利益和承擔的風險,消除因情勢變更帶來的顯失公平,以此維護實質正義。
2021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第五百三十三條規定:“合同成立后,合同的基礎條件發生了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無法預見的、不屬于商業風險的重大變化,繼續履行合同對于當事人一方明顯不公平的,受不利影響的當事人可以與對方重新協商;在合理期限內協商不成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解除合同。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應當結合案件的實際情況,根據公平原則變更或者解除合同”。
相較于司法解釋的規定,《民法典》中的情勢變更制度有五大變化:一是將“客觀情況”改為“合同的基礎條件”。這種基礎條件,是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不能預見但客觀上已構成合同締結基礎的情勢。二是將“非不可抗力造成”這一限定條件刪除。使情勢變更與不可抗力二者從之前涇渭分明銜接到如今的交叉競合,適用上更為科學和合理。三是刪去了“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的規定。合同目的的不能實現可經由《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三條法定解除權的規定來達到效果,而情勢變更的精神內核則是一方繼續履約將明顯違反公平原則。四是增加“受不利影響的當事人可以與對方重新協商”。該增加的條款對于建設工程尤為重要。因為原來情勢變更按《合同法司法解釋(二)》規定只能請求法院作出裁判,由法院認定,就算當事人協商同意了變更項目價款、工期等有關內容也可能被認定為是違反合同實質性內容的無效變更。新增的再交涉義務杜絕了這一隱患,既充分保障了當事人意思自治,又有效節約了司法成本。五是增加仲裁機構作為解決爭議的裁決方式,這使得適用情勢變更報高院核準的必經程序是否會被建筑施工當事人約定排除目前還未定論,仍需要仔細研究。至此,情勢變更制度在《民法典》中予以正式確立。立法的意義在于從經濟利益和靈活交易的角度,公平合理地校正分配各方的權利義務,避免合同僵局,實現利益平衡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民法典》中關于建設工程合同有明確約定①《民法典》第七百八十八條:“建設工程合同是承包人進行工程建設,發包人支付價款的合同,建設工程合同包括工程勘察、設計、施工合同”。。由于施工合同履約期長,整體利潤低,易受自然環境和城市規劃、拆遷補償、土地流轉等政策影響,造成了合同履行中的諸多困難。此外,建設工程招標投標程序的不規范,違法轉包非法分包的禁而不止,更加劇了施工企業對市場風險的承受能力。無疑,為了應對施工合同中的各類糾紛,情勢變更制度的適用非常必要且重要。
綜上分析,由于項目工程現場的復雜性和合同標的的特殊性,在建筑工程施工合同領域適用情勢變更的構成要件如下:
1.須存在情勢變更的事實,且是不屬于商業風險的重大變化。司法實踐中一般認為商業風險是從事商業活動的固有風險,而情勢變更則意味著合同訂立時當事人無法合理預見的非市場系統的固有風險②《最高人民法院印發〈關于當前形勢下審理民商事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的通知》(2009年7月7日,法發〔2009〕40號)。。兩者之間的微妙區分點就在于是否“異?!薄R话闱闆r下法院會根據當事人簽訂的合同條款,結合項目實際,綜合評估工程因情勢變更事由造成的損失大小、成本控制、責任劃分等內容來判斷風險,在個案中還需要具體識別當事人是否事先無法預見風險、是否可以采取防范措施等因素進而全面客觀合理地適用。
2.須當事人無法預見。這是適用情勢變更制度的前提條件,判斷要素有二:第一,是預見的時間、節點應在合同締約之時,如果當事人在簽訂合同時就可以合理預見某些情形的發生,卻仍然選擇訂立合同,就構成了可預見性。第二,是預見的標準,一般以實際遭受的損失一方為準。例如具有較高建筑資質等級的企業,相較于施工資質較低的主體,對施工合同中可能發生的情勢變更便可以理解為具有較高的風險預期。
3.須情勢變更的發生不可歸責于各方。也就是說任何一方都沒有過錯。因為過錯一方可以承擔責任,也可以通過其他法律規定達到變更或者解除合同的結果,不需要適用情勢變更原則。
4.須情勢變更發生在合同成立后完成前。這是適用情勢變更制度的時間要件。如發生在合同成立前且當事人是知情的,則意味著當事人自愿承擔該風險繼續履行合同,法律無需特殊保護;如果發生在履約完成后,由于原合同已履行完畢無法再約束當事人,故也不屬于情勢變更的調整范圍。
5.須繼續履行合同將顯失公平。這是適用情勢變更制度的結果要件。在判斷是否會對當事人造成顯失公平的結果時,應當總體考慮其收益和損失的平衡。例如,承包人以低價中標,但發包人在合同外給予一定補償,或者承包人能夠據此得到提升自身商譽開拓市場份額的結果,則在損失分擔時就不適用情形變更原則。
6.須“再交涉義務”的前置適用。這是適用情勢變更制度的行為義務,本著鼓勵交易及維持社會經濟秩序穩定的原則考慮,各方只要經過協商的過程,并不必然有合意的結果。當事人進行斡旋、調停仍無法調解時,方可訴諸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處理以消除顯失公平。
在施工合同中深入理解并正確運用情勢變更,不僅對當事人利益的平衡意義重大,還將有利于我國建筑行業的發展。本文在對施工企業管理認識的基礎上提出了一些初步的思考,關于情勢變更制度在施工合同糾紛中的更多有效應用,還需要進一步的理論研究和案件實務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