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巖
(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河南 新鄭 451100)
共享經濟在互聯網時代得到快速發展,是資源利用率提高的重要實現方式。目前,主要的共享經濟模式有三種類型:第一,產品和服務的共享。這種類型主要是指用戶不需要考慮產品歸屬權或者服務所有者,只需要通過資源互換或者是租賃的方式來獲得使用權,如共享自行車和共享充電寶等。第二,產品或服務的再分配。這種模式更像是交易行為,只是交易主體更加靈活,擁有閑置物品但并不需要的人作為出售方,需要的人作為購買方,然后通過共享平臺進行交易,如各類二手商品交易網站。第三,協同使用產品或服務,這種類型的主要特點是將自己所擁有的資源通過公共平臺分享給更多的人以獲得經濟收益或者心理價值,比如拼車軟件等。這些共享經濟類型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的便利性,降低了資源閑置率。然后,共享經濟模式中存在法律風險,包括資本損失風險、責任劃分的風險、惡意競爭風險等。因此國家要對此予以重視,通過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監督,促進共享經濟模式健康發展。
雖然近年來越來越多共享經濟平臺涌現,但整體來說共享經濟還處在起步階段,因其自身法律關系的復雜性和運行機制特殊性,所以在運行過程中出現許多問題,而現行法律法規難以解決全面覆蓋。
共享經濟的發展需要依靠共享平臺,通過充分發揮公共服務的功能,為供需雙方提供交易市場和構建聯系,所以共享平臺的背后擁有一個龐大的信息數據庫,在用戶實名注冊,并發布閑置資源供或需的信息時平臺就開始收集各種個人信息數據,一些網站甚至可以對信息實現實時監控,這就帶來了很大的風險隱患[1]。共享平臺為了提高獲利能力,提高市場競爭優勢,往往會對所獲取的用戶數據進行閱讀和分析,包括用戶個人基礎信息,如:性別、年齡等,還有其瀏覽和搜索記錄、用戶設備、使用平臺的地點等個人隱私,以了解用戶的使用習慣和偏好后推送相關信息。雖然這種方式可以幫助提供用戶使用感和真正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產品或服務,但個人信息和隱私的安全性風險也更高,一旦信息遭到泄露可能會影響用戶的生活甚至生命財產安全,所以共享經濟下的風險控制問題是現階段亟待解決的。
因為共享經濟的特征是將個體閑置資源進行分享或者所有者轉移,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所以任何個人都可以進行簡單的信息注冊后平等地參與到共享經濟的供應和需求中。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因為沒有嚴格的標準化的驗證機制,所以可能會導致互相侵犯的情況出現,嚴重阻礙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雖然現在有共享平臺作為中立方,充當供需雙方建立聯系和權責判斷的身份,但因為沒有相關法律明確規定相關權益保護問題,所以出現問題后共享經濟平臺也只能通過協商供需雙方解決問題。
共享平臺在共享經濟模式下有著重要地位,除了供需雙方直接產生交易外,共享平臺決定了交易環境、交易方式,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交易價格,所以如果沒有法律進行嚴格監管,很容易出現不良競爭行為。因為共享經濟市場潛力巨大,所以很多企業都想快速占有較大的市場份額和擁有豐富的用戶資源,在此情況下,一些共享經濟平臺會在前期擴張階段惡意大額補貼,吸引用戶,增加用戶黏性,但這種行為會帶來市場非公平競爭甚至壟斷行為出現[2]。一旦某個平臺在市場上處于壟斷地位后,就有較大的話語權去影響市場準入條件和交易報酬分配比例等,資源供需雙方都只能被迫接受不公平條件后才能進入交易市場。這不僅損害用戶權益,也是對市場經濟的危害。例如:一些網約車平臺為了吸引車主的入駐和乘客的使用,會對車主發放高額的接單補貼,對乘客發放大額優惠券,但是在占據一定的市場份額后將價格補貼取消恢復正常,甚至不當利用其市場影響力對叫車服務的定價進行調整和降低車主的每單收入,這種行為既損害平臺使用者的權益,也影響了市場秩序。
因為共享經濟具有不穩定性,供需雙方的交易行為是不固定的,所以對相關稅收基礎的核準較為困難。此外,由于共享經濟下的交易方式多樣、交易產品種類豐富、供需雙方的人員流動性大,所以國家也較難確定相關稅務主體,以及稅率的確定也不明確,導致共享經濟模式下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為了規范共享經濟平臺的運行,保護群眾的利益,國家需要制定和完善相關的法律制度,提高制度化保障,通過法律對法律責任主體和具體職責進行明確,出現違規行為后給予一定的處罰,并制定相應的市場準入規則來提高共享經濟平臺的安全性。
共享經濟模式下,平臺起到了核心作用,所以基于責任和收益共擔的原則,平臺有義務分擔部分侵權風險,以協調供需雙方潛在的責任沖突。此外,如果共享平臺沒有在事前做好安全提示,如注冊時的資格審查、交易風險提示、供需雙方的信用評定等應盡義務的話還需要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同時,法律要對賠付義務作出明確規定,如果供需雙方在交易過程中無法直接接觸,那么平臺需要承擔先行賠付,同時擁有對違約方的追償權利。目前,押金相關的法律問題是共享經濟中影響程度最大的方面。法律可以規定平臺有權合法使用個人征信機制,同時對押金的管理可以強制要求由第三方機構來進行存管,以提高對共享經濟平臺的供需雙方和平臺的權責進行明確[3]。
第一,法律應當明確市場范圍。因為共享經濟模式下涉及到共享經濟市場與傳統實體市場相互交錯的情況,所以對壟斷行為的判斷更加復雜,要同時進行虛擬市場和實體市場的界定。第二,應當出臺相關法律對反壟斷執法部門和共享經濟產業監管機構的關系和責任進行劃分。充分發揮共享經濟行業的反壟斷監管職能,對出現的壟斷行為苗頭及時制止,同時結合相關執法機構的強制手段,嚴懲市場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第三,如果發生意見分歧,要先判斷是否因為我國《反壟斷法》在具體行業的不適應性造成,避免由行業機構或者監管部門直接參考以往案例進行解決,而是應該交由相關部門進行裁決,確保我國《反壟斷法》的有效實施。
供需雙方是共享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參與方,也是權益容易受到侵害的主體,因此法律規則中應當堅持以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為原則,嚴格限制共享平臺合同中的不合理條款。有關部門應該制定相關法律規制,指導共享平臺按照格式合同要求制定細節合同,同時將合同內容規范化,確保共享經濟的合同規定不會損害企業自身利益和消費者的既有利益。此外,在共享經濟模式下,法律應當做好引導,教育消費者詳細閱讀和理解各項條款,知悉可能存在的法律問題后再使用,可以避免落入共享經濟“陷阱”,也能幫助消費者在糾紛出現時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綜上所述,共享經濟是有利于整合社會資源和提高資源配置合理性的重要方式,并且在信息時代已經取得了良好成績。然而,共享經濟發展時間相對較短,所以在法律規制方面尚不完善,導致一些法律問題的出現。因此,國家和有關部門需要明確當前共享經濟模式下的問題并究其根本,在此基礎上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為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法律保障。此外,共享經濟網絡平臺作為共享經濟的中間平臺和獲利方,應當承擔更多的責任,自覺樹立法律意識,優化內部控制管理和內外部監管模式,為共享經濟健康發展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