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翠巧
(河北工程大學,河北 邯鄲 056002)
研究代持股協議中隱名股東權利保障問題的前提,是先理解隱名股東的概念。但是,隱名股東的具體含義,并沒有被詳細地規定在我國的《公司法》中。與其相關的法律條文主要有《公司法解釋三》和《公司法解釋四》。在相關的法律條文中,有實際出資人的規定,無隱名股東的規定。
盡管隱名股東這一詞語,并未被寫入我國《公司法》的條文中。但是在學術上,將實際出資人,定義為隱名股東這一概念的情況數不勝數。其中,一些學者,將代持股協議中的實際履行出資義務的人稱之為“匿名持股人”。在學術上,對隱名股東的稱呼有多種,但是本質上都是相同的。這些年來,因為代持股協議而產生的糾紛不斷出現,學術上出現大量關于代持股協議的研究,隱名股東的概念也出現多種。學術上,雖然有多種隱名股東的規定,但是本質上都是一樣的,都包含了兩個基本的含義,其一是,代持股協議上是名義股東,接受委托,名義上代為持有股權的合同。隱名股東不是股東,其無股東資格證明文件。其二是,隱名股東有進行投資的事實,其履行了股東的義務。
1.有效的代持股協議
隱名股東成立的基礎是有效的代持股協議的簽訂。代持股協議是名義股東,接受實際出資人的委托,名義上代為持有股權的合同。該合同只對當事人有效。在事實上,實際投資人參與投資活動,但是不能公開其股東身份,也不能將顯名股東的姓名或名稱記載于公司對外公示的股東文件材料中。代持股協議應當合法有效,無合同無效事由,亦無效力瑕疵。
2.隱名股東不是股東
在事實上,隱名股東履行了股東的義務,其有參與股東投資的事實。但是隱名股東沒有公司對外的出資證明文件,工商登記中也無其姓名或名稱。顯名股東接受委托,代持股權,有出資證明文件,是名義股東。隱名股東相對于公司屬于“有實無名”的存在。而顯名股東恰恰相反,顯名股東屬于“有名無實”,其未參與投資,但將其登記為公司的股東。
3.隱名股東有參與公司投資的事實
根據商事外觀原則,隱名股東不是股東,其不具備登記要件。但是通過代持股協議的方式,隱名股東有進行投資的事實,其履行了股東義務。
4.糾紛的復雜性
代持股協議的內容并未被規范在我國的法律條款中。同時,我國的《公司法》中也沒有與代持股協議有關的當事人之間法律關系的具體規定。這導致由代持股協議而產生的法律關系無法得到準確的認定。這不僅涉及代持股協議雙方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系,還可能關系到公司債權人等第三人的法律關系。由此可見,實踐中,由代持股協議引發的糾紛錯綜復雜。
代持股協議的內容沒有被規范在我國的法律條款中。至于隱名股東資格問題,我國《公司法》中也沒有規定。這將導致現實生活中,隱名股東資格問題,無法獲得一致的認定。使得有關代持股協議中,隱名股東資格的案件,可能得到截然相反的判決。使得認定股東資格的案件時,針對同一個實際出資人,面對公司內部與公司外部第三人這兩種相對人,被作出截然相反的判決:一種認為其具有股東資格,另外一種認為無股東資格,出現相互矛盾的結果。這種同案不同判情況的出現,嚴重影響隱名股東的權利,使其權利保障面臨困擾。在學術上,隱名股東資格認定問題,已經有了比較深入的研究。針對該問題,主要形成了三種學說:
1.實質說
實質說認為,實質正義重于形式正義,隱名股東對公司的出資行為重于公司對外公示的股東資格登記文件。股東資格的確定,應當按照名義股東和隱名股東達成的協議來認定,以事實上誰向公司出資誰是股東的準則來認定。根據實質說的標準來看,代持股協議中的實際出資人,有對公司進行投資的事實,履行了股東義務,其應當認定為公司股東。但是實質說的內容有違商事外觀原則。商事外觀原則,對于市場經濟環境下商事交易的穩定性,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故實質說的內容,對市場經濟環境下商事交易的穩定性有著負面作用。《澳門商法典》第六十一條明確規定:“商業登記之目的,系將商業企業主及企業之法律狀況公開以保障受法律保護之交易安全。”[1]內地學者也有相同的觀點:“設置公司登記制度的目的,旨在鞏固公司信譽并保障社會交易的安全。[2]
2.形式說
形式說認為,形式標準優先于實質標準。隱名股東是否是股東,不應該只是從出資人事實上是否對公司進行了出資活動來判斷,而是應該多方面考慮,同時考慮商事外觀原則,應該判斷實際出資人,是否被記載于工商登記中。由于代持股協議中,隱名股東并沒有被公司對外公示,故實際出資人不是股東。因此有學者認為工商登記的證明材料是股東資格證明的重要證據。它不僅能在公司內部法律關系上確定股東之間權利義務,還能為與之交易的第三人之間的法律問題的解決提供路徑,這樣一來,使得該學說,對于股東是否是公司股東這一問題的解決顯得格外重要。[3]
3.折中說
折中說認為,判斷是否是公司股東應采用兩個標準,對公司內部和公司外部而言采取兩個不同的標準認定股東的資格。對公司內部,采取實質說,以實際出資人事實上對公司進行了投資的準則來認定。對公司外部,采取形式說。實際出資人是否是股東這一問題,應該根據商事外觀原則,以隱名股東有沒有公司對外的出資證明文件為標準判斷,保障第三人利益。根據該學說,可作出以下判斷:對公司內部,隱名股東有投資事實,是股東。對公司外部,隱名股東沒有公司對外的出資證明文件,亦無工商登記的記載,不是股東。
代持股協議的內容沒有被規范在我國的法律條文中。同時,我國的《公司法》中,也沒有關于由代持股協議而引發的法律關系認定的規定。故代持股協議,是日后相關糾紛案件中,權利得到救濟的主要依據。現實生活中,簽署代持股協議的隱名股東法律意識不強,從而導致,其沒有預先在協議中完善約定,在發生糾紛時產生責任分配問題。因而使隱名股東的風險增加,這將使日后隱名股東的權利保障面臨困難。
代持股協議的內容并未被規范在我國的《公司法》中。同時,我國的《公司法》中,也沒有與代持股協議有關的雙方主體是否具有股東資格認定的具體規定。但是學術上,有關隱名股東資格問題,有較多的研究,并且形成了多種學說。筆者認為,實質說存在缺陷,該觀點的認定將導致第三人的權利受損害,并且違反商事外觀原則。形式說則太過于形式化,無法從事實上保障實際出資人的權利。而折中說的認定標準并不統一,采取內外有別的兩個標準。這將導致現實中,針對同一個隱名股東,在兩個案件中,關于是否是股東的問題,可能作出截然相反的判決。筆者認為,其是否是股東,應當以是否同時滿足以下條件來判斷:1.代持股協議合法有效。2.公司半數以上的股東同意隱名股東的存在,承認其是公司事實上的股東。
代持股協議,是名義股東接受委托,名義上代為持有他人股權的合同。該合同約束雙方當事人。在雙方當事人發生糾紛時,代持股協議則成為當事人權利救濟的主要依據。故應當增強隱名股東權利保障的意識。完善協議的內容,明確法律責任,避免法律風險。在代持股協議中,明確規定:隱名股東事實上實際參與出資的活動,隱名股東是實際出資人。股權被強制執行時,顯名股東的法律責任;未經同意轉讓股權時,顯名股東的法律責任;不返還隱名股東投資收益時,顯名股東的法律責任等。因此,應該加強隱名股東權利保障意識,以防日后發生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