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愛勤 時玲俐
(河南工業大學法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我國的數字貨幣是由中央人民銀行發行的,以國家信用承擔著支付職能的數字化的貨幣形式。它包含以下幾層含義。首先,法定數字貨幣是由中央人民銀行發行的。我國傳統的貨幣——紙幣和硬幣,是由央行直接發行,或者以將此項權利授予給商業銀行的間接發行方式。法定數字貨幣由央行進行發行,是數字貨幣與傳統貨幣具有相同法律地位的前提,是使得法定數字貨幣具有法償性的前提與基礎,也是實現其法償性的保障。國家信用是國家作為主體進行各項活動時所呈現出的一種信用類型。國家信用在我國社會上的信用類型中處于最高等級,等級越高償債能力也會越強。最后,貨幣都承擔著支付職能,法定數字貨幣作為我國傳統貨幣的數字化形式,自然也具有支付的職能。
數字貨幣是以數字化形式存在的貨幣,法定數字貨幣和傳統貨幣都是由央行直接承擔貨幣信用責任的貨幣,二者在功能和屬性上完全一致,承擔著支付功能。但是二者在支付方式、性質等方面也存在著一些不同。首先,數字貨幣的支付需要借助賬號,用戶通過賬號注冊并且填寫個人真實身份信息之后才可以進行支付。而傳統的紙幣和硬幣可以直接進行支付,不需要借助媒介進行。其次,在匿名可控方面有所不同。現金支付是一種即時支付,具有完全的匿名性,現金支付的過程和流轉不可追蹤;央行發布的數字貨幣具有匿名的可控性。
隨著電子支付的迅猛發展,像微信支付、支付寶支付等電子支付方式占據了當今社會上存在的支付方式的絕大比例,然而現實生活中關于電子支付的法律法規卻鳳毛麟角,無法對電子支付過程中出現的各種侵權問題進行有效、及時的規制。其次,其支付方式所具有的特性也直接繞過人民銀行進行自行清算、結算,就會產生脫逃監管等一系列問題,無法切實保護作為消費者的一方的合法權利。
正如上文提到,電子支付本身的支付特性可能會產生逃避監管的問題,因此就有可能導致某些支付機構一家獨大,形成壟斷;另外電子支付本身也不完善,存在一定的困境,并且相應的保護機制也不成熟,各個支付機構提供的電子支付服務之間不能相互轉化和對接,用戶在使用相關服務時也會遇到各種問題。針對當前的形勢,急需中國人民銀行發行數字貨幣來解決當前社會上存在的支付困境。
在國際化市場上,我國傳統貨幣支付系統呈現出依賴美元和歐元為主的特征。然而,在跨境貿易支付和金融交易方面,數字貨幣將會使得人民幣支付更加便捷,而且還可以進一步打破對美元和歐元的路徑依賴,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人民幣國際化。
當今國際交易越來越普遍和廣泛,對于跨境支付的應用頻率也越來越高。跨境支付的使用頻率越高,對美元和歐元就會愈加依賴。如果發行了法定數字貨幣,各國的貨幣可以在一個系統中進行運行支付,就會避免對美元的適用,無疑可以減輕對美元的依賴。[1]這一舉措得到具體貫徹和落實,不僅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必要舉措,而且也會加快人民幣國際化的道路。
最近,《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法》修改案征求意見稿中規定:人民幣包括實物形式和數字形式。這一規定賦予了數字貨幣與傳統貨幣相同的法律地位,使得數字貨幣的法償性問題和法律資格問題獲得了正當性基礎。[2]數字貨幣并不同于傳統貨幣,它自身的性質以及支付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在實際生活中使用的復雜性,需要對其予以專門的規制。然而,數字貨幣作為一種新的貨幣存在形式,當前還沒有任何一部對其進行正式規制的法律,以及對其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可能發生的風險進行預防的法律。
當前,反洗錢形式進一步嚴峻,法定數字貨幣的交易特點為隱蔽、便捷,數字貨幣的交易無需通過銀行結算系統進行結算,甚至不需要網絡在雙方都不在線的情況下進行貨幣所有權的轉移。數字貨幣的這種隱蔽、便捷的支付方式極易成為監管盲區,引起洗錢風險。在另一方面,我國現有法律體系中的相關法律法規強調了關于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的反洗錢義務。然而,法定數字貨幣可以跳過金融機構進行支付,會導致一部分人逃脫監管,對監管主體提出很高的要求。
對數字貨幣的區分是以人的身份信息為依據的。因此,要想以數字貨幣進行交易,就必須要收集用戶的個人信息。這些年來,電子支付迅速發展,這些電子支付工具會過度索取客戶的信息。他們通過收集用戶的信息為用戶提供服務,雖然在收集的過程中用戶提供了相應的個人信息保護手段,但是還仍然存在著很多關于用戶個人信息泄露的問題。個人信息在不穩定的網絡環境之中的保護極為困難。對于數字貨幣來講,用戶需要進行認證登錄,那么在認證中心記錄的有關用戶的身份信息就會面臨泄露的危險。
數字貨幣與傳統的貨幣相比,數字貨幣的無形性以及交易的特殊方式使得其所有權的轉移較難認定。所有權的轉移無論在理論還是實踐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它可能涉及標的物風險的負擔、風險轉移以及是否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等。數字貨幣在實踐上的轉移方式主要有“登記轉移”和“交付轉移”,通過這兩種交付方式轉移所有權要借助平臺進行,要搭建一個許可性分布式賬本技術平臺,交易的驗證和賬本的更新由中心平臺負責。則數字貨幣是否適用傳統貨幣所有權的轉移規則、數字貨幣所有權如何轉移、在哪一個時間節點上轉移是一個需要明確的問題。
因為CBDC的發行和流通完全依靠相應的高端技術,然而我國現存的與人民幣相關的法律法規是依據傳統貨幣制定的,不能完全把適用于傳統貨幣的法律法規適用于CBDC。因此,需要根據法定數字貨幣的特點制定適用于法定數字貨幣的法律。另外,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去規制可能出現的洗錢風險。首先,數字貨幣本身具有技術性特點,那么針對數字貨幣的此項特點,就要在我國反洗錢法律法規中關于高新技術侵權問題進行完善。其次,還可以在通過對相關法律法規進行解釋來應對洗錢風險。針對當前我國反洗錢規制的不完善之處,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頒布司法解釋進行完善,使得我國反洗錢法律體系更趨合理和完善。
數字貨幣本身是一長串的數據鏈,中央銀行通過賦予該數據鏈條國家負債的信用保證才使得其具有了價值。在進行交易之后,針對該筆交易的交易信息便可以記錄在數字貨幣交易中心,在數字貨幣交易中心記載的交易信息又不會向社會公布,僅僅在發生爭議或者有查詢必要時特定有權機關才可以依法查詢。本著節約成本的考慮,進行登記轉移使得確權的成本過大,因此應當仍然使用交付轉移所有權的原則。[3]此外,還需要明確的一個問題就是法定數字貨幣是否適用“占有即所有”的規則。通常認為,占有即所有的規則適用于所有貨幣,貨幣的所有權不得與貨幣的占有相分離。基于此種觀點,法定數字貨幣作為貨幣的一種表現形式,仍然適用“占有即所有”的規則。
要想實現對個人信息的有力保護,就要對數字貨幣交易過程中需要保護的信息和數據予以明確。第一,要在法律法規中明確需要予以保護的個人信息的范圍和類型,以及與之相對應的在數字貨幣運營平臺中的交易信息數據。第二,要明確義務主體的義務內容和職責。除了法定的主體之外,任何個人和組織不得以任何理由去獲取數字貨幣用戶的真實身份信息、貨幣持有者持有的貨幣金額、交易內容等有關個人信息的內容。最后,為了使得在數字貨幣推行過程中能有效地保護個人信息,防止個人信息泄露,需要針對數字貨幣的獨特支付形式制定具體的數據保護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