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福強
(青島科技大學,山東 青島 266100)
隨著信息革命的進一步深入發展,互聯網技術也逐漸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各行各業,其中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應用技術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1]電子商務行業也應運而生,對我國居民的購物方式進行了翻天覆地的變革。但是,這一行業的行業規范依然存在較多缺陷,民商法作為我國居民生活的基本法,應當為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堅固的法律保障。
在傳統的交易方式中,民商事主體較為明確,包括客戶、商戶、供應商等,但是,電子商務的交易中,出現了新的民商事主體,包括運輸物流公司、網絡商戶等。在傳統的民商法體系中,這些出現的新型民商事主體的資格則難以明確。因此,在電子商務行業中所出現的新的民商事主體,他們的權利和義務都沒有得到明確規定。然后,對于如何區分電子商務中新出現的主體,目前并沒有明確的標準和定義。除此之外,針對新型民商事主體的合法性確認,由于電子商務的運作模式目前并沒有標準的行業規范和法律規定,因此也無法進行有效的確認和判斷。電子商務所依賴的網絡平臺具有一定的虛擬性和模糊性,且電子商務涉及領域非常廣泛,也導致了電子商務的民商事主體不斷更新。
以往出現的交易關系與目前電子商務行業所出現的交易關系存在較大的區別,相對來說,電子商務的交易關系是一種交易程式關系。因此,我國的民商事法律體系應當對此進行完善。具體來說,第一,包括對于電子信息,例如電子簽章的意識表示承認以及意思自治的法律效力。第二,則是針對電子商務的信息交易中的權利義務確認及其糾紛解決機制[2]。然后是針對電子信息合同的形式效力認定及其規范形式。最后則是電子資金劃撥的相關糾紛解決及約束規范。除此之外,當電子商務糾紛解決時的電子證據及其信息安全也應當引起足夠重視。
電子商務所依賴的平臺是具有虛擬性質的網絡平臺,這是電子商務區別于傳統交易方式的主要方面,也因此對交易的流程和方式產生了較大影響。電子商務的信息傳遞媒介以網絡平臺為主,因此,網絡的穩定和堅固是電子商務順利進行的基礎保障,而由于網絡平臺和技術產生的糾紛則難以確認和解決[3],這是網絡技術的小規模領域限制和低門檻的控制難度導致的。在這一情況下,電子商務的相關糾紛和客戶的合法權益難以解決和維護。
隨著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進步,互聯網技術的可應用的領域也越來越廣泛,成為影響我國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方面。因此,在法律體系的建設上,應當完善針對網絡技術的屬性與價值的確認和重視。但是,我國在這一方面的民商法法律體系建設中,存在以下幾個缺陷。第一,缺乏針對虛假交易問題而進行的完整的操作認證體系,難以辨別平臺資質[4]。第二,缺乏傳統交易方式的發展途徑,導致傳統交易方式在網絡時代難以生存。第三,難以避免在網絡交易的過程中存在的虛擬性與模糊性所帶來的風險問題。上述問題是我國民商法在電子商務領域存在的主要問題,也是當前電子商務面臨的主要障礙。
電子商務以網絡為平臺,突破了傳統交易行業的地緣限制,是一種國際化的交易方式。但是我國電子商務行業的相關法律法規并沒有全面與國際規范進行接軌,尤其在民商法法律體系方面,國內外規范和標準存在偏差,大大限制了我國電子商務行業進入國際市場的速度,影響了電子商務的國內外交流發展。
電子商務領域逐漸拓寬到社會生活的各行各業,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形式和操作方式。其中,在金融領域則出現了網上理財和網上銀行等,這些形式并沒有明確納入我國的民法法律體系中,也并沒有出臺明確的法律規范。因此,這些問題導致了目前我國電子商務的相關業務難以正常開展,各新型民商事主體的合法權益也難以得到很好的保障。
電子商務極大地便利了我國居民的消費體驗,完善了我國的市場經濟機制,對我國的市場建設帶來了更大的活力。然而由于電子商務領域發展過于迅速,法律制度難以及時跟上,所以目前電子商務的發展缺乏法律保障,實際過程中產生的問題也很難得到有效及時的解決。因此,應當加快完善電子商務領域的立法效率,建立起切實有效的糾紛解決機制和法律保護體系。應當結合電子商務行業的實際情況,立足于民商法的特點,以維護正常的交易秩序,保障各方的合法權益為目的,對現有的法律制度加以完善和改進。在國際上,電子商務有關的國際貿易已經有了具體的部分規范,并且得到了小范圍試點應用。從總體情況來看,根據大眾調查數據,大部分人對于電子商務的相關法律規定和管理制度的了解較少,而電子商務企業的相關工作人員則更加重視電子商務法律的相關規定。在世界范圍內,美國和新加坡對于電子商務的法律建設則相對領先,相關的應用領域也比較完善。
確定新型民商事主體的法律資格是推動電子商務的法律體系建設的重要方面。這些民商事主體在電子商務的交易中處于主要地位,但傳統的交易體系卻不包括這些主體,因此,相關的民商事法律規范也沒有對這些新型的民商事主體的資格予以明確的確認。這是由于電子商務的民商事主體具有一定的虛擬性,同時其借以表現的形式又是網絡平臺,對于網絡平臺及其中網絡商戶的主體資格和法律關系難以確認,對于民商事主體的識別也出現了技術上的困難。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民商事法律應當完善主體資格確認的相關規范,同時,積極開展與技術部門的合作,借助網絡技術手段對相關主體進行追蹤調查,其中最關鍵的是對于網絡平臺的主體身份進行明確,并在此基礎上開展對于網絡商戶的調查。除此之外,相關政府部門應當建立起電子商務行業市場準入機制,明確劃分民商事主體的合法性,約束非法主體,對符合法律規范的相關主體的合法權益進行更加完善的保護。
在電子商務行業中,我國與其他各國之間的關系都是平等的民商事法律關系,而電子商務的貿易活動開展又具有明確的國際性。因此,我國在規范電子商務行業的同時,應當注意與國際上其他國家之間處于公平關系,注重國際上的協調性。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推動行業標準一致性,從而促使國內外電子商務行業規范全面接軌。WTO作為國際貿易范圍內各國公認的行業統一標準,對于國際電子商務行業的相關規范,不論是實體經濟范圍還是虛擬經濟,都有較為完善的規定[5]。我國的電子商務方面的法律規范建設可以在較多方面參考WTO相關的行業規范。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安全交易規則。安全認證規則是電子商務法律完善的重要方面,主要應當完善數字證書的申請、簽發和認證等,還應當明確CA中心機構的主體資格。第二,電子單證和數據電文規則。主要包括針對電子單證、電子合同和證據的法律效力認定。第三,電子支付規則。主要包括規范電子支付規定,保障電子支付的安全。第四,權利救濟機制。包括仲裁協議的規范化和常規化。
綜上所述,電子商務相關民商法規范存在新型主體資格、法律關系和體系等多方面的問題,應當進一步完善民商事法律規范,并且推動國內外行業標準的接軌,使我國電子商務行業走上國際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