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麗
(貴州民族大學,貴州 貴陽 550025)
所謂交易平臺,就是指買賣雙方,也可能是合同雙方當事人在一個指定的交易地點,就交易的方式、交易價值等項目進行談判進而達到交易或合同實現的目的。在古代社會,兩方當事人往往是在一個集市或某個地點就交易事項進行洽談,進而實現交易。在網絡還沒有盛行沒有發達的時代,交易平臺的定義幾乎都是在雙方當事人都能碰面見面的地方實現,當然了,這只是針對還沒有發達網絡的時代。對于現如今這個什么都要靠網絡靠互聯網來維持、發展人際關系的網絡信息社會,交易地點自然而然也就隨之發展了,不再是以前那種需要雙方當事人面對面交易,現在直接由一個第三方提供平臺,由當事人雙方在手機上電腦屏幕前談自己的想法和觀點,足不出戶就可以實現交易的目的,輕而易舉就能促成交易的成功。所以,這里的網絡交易平臺就是指,由一個第三方提供處所,在網上促成當事人之間交易目的的實現而從中收取少量中介費的交易機制。具體的操作模式可以描述為作為第三方獨立的交易平臺,為需要交易的雙方當事人提供電子化的便利服務,提供產品信息物流管理,為企業個人消費者由網絡服務提供者提供資金運轉的渠道途徑[1]。
作為網絡服務的交易平臺,它有最舒適便捷的幾個特征。第一,沒有時間限制。一天二十四小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隨時可以打開交易平臺在上面選擇自己喜歡的服務下單,不會像實體店那樣有規定的上下班時間點,這是網絡交易平臺的第一大特征。第二,沒有地域上的限制,無論你地處何地,都可以在交易平臺買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完全不會因為沒在交易平臺所處的地點就不能享受這個服務。第三,高效的服務能力,給賣方買方的交易提供便捷,購買便捷,銷售也便捷。在這一分鐘下單達成交易,實現交易目的,下一分鐘就能收到貼心的服務,完全不用擔心效率問題。第四,沒有實體店鋪。網絡交易平臺當然不會有實體店的存在,它不會占用公用資源,不用付租金占用住所,這些只需要在自己居住的地方有個能堆東西的處所就好,不需要像實體店那樣還要租用門面提供交易場所。
在某購物平臺商標侵權案中,第三人在購物平臺上銷售的商品,與A公司的商標有高度相似之處,以大眾消費者的眼光,一般都會誤以為第三人在購物平臺上的商品就是A公司所銷售的,而選擇同等條件下購買第三人的商品,這樣一方面會侵害A公司的商標注冊權,另一方面還會侵犯到該公司應擁有的利益,而第三人這一行為沒有得到自己的既得利益,就會造成必要的損失。A公司發現被第三人侵犯商標權,立即向購物平臺發出函件要求制止這一侵害。該平臺收到消息,只是對第三人的侵權信息予以刪除,卻沒有采取其他的手段更進一步加以制止。該平臺的這種行為,在一定行為上是幫助侵權行為。下面就展開談論網絡交易中幫助侵權的表現。
交易方的賣家在平臺上入住成功安定下來后,第三方交易平臺會在一定程度上提供鏈接服務。就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在網上看中一件商品,需要下單的時候,第三方服務平臺會給我們支付平臺,把錢打進去第三方再轉給賣家,賣家收到錢款后聯系自己的工作人員對商品進行打包出庫,聯系物流公司送達貨物,第三方在這里給予賣家服務與交易平臺。買家點擊進入平臺提供的網絡頁面,并越過瀏覽頁面陳列的商品縮略圖進入單個商品詳情頁,這其中通常包括商品的價格、數量,產品質量,尺寸等必需信息[2]。
入住交易平臺后,需要有人幫忙宣傳提高店鋪的知名度和威望,這時候就需要交易平臺來幫忙提高知名度。賣家要在交易平臺上制定好商品的價格、客戶的售后服務態度與點評、大眾喜愛度排名等等這些,都要經過交易平臺核實達到標準才能真正賣好商品。短時間內將買賣雙方的交易促成,選擇產品,提供第三方支付平臺,避免資金交易中存在風險[3],做好防范措施手段。
對于網絡交易平臺而言,卻遠遠不止這幾種營銷方式,常見的營銷手段有店鋪推廣、搜索營銷和無線端推廣幾種。搜索推廣是我們所熟知的輸入關鍵詞就會出現尋找的商品,比如輸入特定的價格或商品種類,屬性等。所謂店鋪推廣是指當頁面出現幾種同類商品時,大數據會根據搜索需要判斷出我們喜歡的店鋪商品,也就是我們經常會在購物平臺首頁看到的“猜你喜歡”,然而是“真的喜歡”大數據推薦的物品。最后一種無線網推廣包括站內和站外,平臺開通了無線網盡可能網羅無線平臺流量,適用于在無線端有需求購買人群的商品,可以通過無線網推廣進行無線端的營銷需求,將推廣商品覆蓋面擴大到無限。
我國《民法典》條文中規定了共同侵權行為的認定方式,責任分配的方法,以及共同侵權行為人之間的賠償范圍和方式。當出現共同侵權行為時,應該先判斷侵害了被侵權方多少利益,造成多少損失,根據法律規定對侵權行為人予以追究民事法律責任。《德國民法典》規定了共同侵權行為的幾種具體表現方式:第一,多個行為人因實施事實行為造成損害構成侵權行為,行為人都要承擔侵權法律責任;第二,教唆行為人和幫助行為人視為共同侵權行為人[4]。“共同侵權責任指共同侵權人應當承擔共同侵權行為導致的侵權后果”。無論是哪種行為引起的共同侵權行為,雙方侵權人都要承擔侵權責任,份額由法院決定,如果無過錯方賠償了,可以向有過錯的一方當事人要求賠償自己受到的損失。
間接侵權換個說法也叫輔助侵權,是指行為人接受了另一方行為人方法,而實施的侵權事實行為,造成被侵權方損失的法律后果。“輔助”換個說法就是為他人實施某種事實行為提供心理上或物質上的幫助,是一種工具,強化行為人的心理意識,給他提供心理上的一定幫助,有一點保障作用。這種輔助幫助包括教唆行為、誘導使用人行為,行為人主觀上是一種故意的心態。替代侵權行為單從字面上的意思理解來看,行為人承擔責任的原因并非自己行為所導致的,而是法律強制規定的行為結果[5]。所以如上所說,間接侵權行為人雖然沒有直接實施侵權行為,但也是應該與侵權人承擔侵權行為造成的侵權后果。
從某購物平臺商標侵權案可以反映出上述所列問題,交易平臺幫助侵權要承擔責任,幫助侵權中又包括共同侵權和間接侵權行為,無論是哪種侵權方式都要承擔侵權責任。我國關于網絡交易平臺幫助侵權行為責任的立法實踐和司法實踐都比較趨于完善,為這方面的侵權法律行為提供了切實可行的保障和立法監督,是我國《知識產權法》上關于商標侵權行為的一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