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佩云 呂 強
(1.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 淮安 223300;2.常州大學 江蘇 常州 213164)
2007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民辦高校被正式納入國家資助體系。至此,我國民辦高等教育形成了較為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獎、貸、助、補、減”及“綠色通道”的現代多元混合資助體系。本文梳理了民國至今我國私立高校學生資助的歷史變遷,概括了民辦高校學生資助的現狀。從歷史角度把握民辦高校學生資助整體,進一步認識我國高校學生資助的內涵與本質。歷史是人類實踐活動的記錄,改天換地、創造輝煌的歷史更是包含著人們認識歷史規律、掌握歷史規律的過程。[1]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歷史的研究學習,強調“歷史是人類最好的老師”[2]。“以史為鏡,鑒古觀今”,提煉精華,為優化我國現階段民辦高校學生資助政策提供歷史性參考,也為后續研究打下堅實基礎。
我國民辦高等教育學生資助的發展與完善,可大致分為五個階段。
我國民辦教育源遠流長,從孔子設學授徒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在中國文化的更新延續及社會教化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中國私立高等教育真正意義上的發軔期是在清朝末年(1905—1911年),并在民國時期得到快速發展。在這一時期,民國歷屆政府頒布了眾多關于私立高等教育學生資助法規,嘗試建立有效的私立高等學校學生資助機制。
我國最初的私立學校是由外國教會創立的。特別是在鴉片戰爭后,西方國家取得了在中國內地的傳教權,各國教會通過建立學校來進行傳教,培養服務于教會的人員。當時由教會出資籌建的私立學校不僅不需要繳納學費,還為學生提供零用及膳食津貼;對于這些教會所辦的私立高校,清政府并沒有出臺行之有效的政策。
民國成立后,政府頒布了一系列針對私立高校的法規,如《專門學校令》《大學令》,這些法規不僅結束了清朝末期對私立高等教育的放任態度,也為私立高校的發展提供了政治保證。
隨著民主化程度的加快,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教育問題越來越受人們的關注。國民政府為了鞏固自身的政權,開始對高等教育全面整頓,特別是在學生資助方面,中央國民政府、各級地方政府及學校(包括私立學校)頒布了關于學生資助的實施章程和法案條例,建立了較全面且規范的學生資助體系,涵蓋了獎學金、免費公費制度、貸學金等方面,用來保障國民的受教育權。
民國時期的獎學金制度最初是由個別地方政府實施、引導的,民國政府并沒有制定統一的規章制度。如1928年江西省教育廳設立學校獎學金,以獎勵省立中等以上學校家境貧寒但成績優良的學生。國民政府于1931年正式確立獎學金制度,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中明確規定全國私立學校應當設置免費及獎學金金額,用來獎勵品學俱優無力升學之學生[3];二是國民政府在《關于中等以上學校設置獎學金案》中,對各地方中等職業學校、中學及全國專科以上學校的獎學金力度與金額都做了明確規定。1941年國民政府教育部也制定了《張自忠獎學金辦法》,給予公私立大學理、工科及其他國防相關科系的學生。這些政策與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家庭經濟困難但學習成績優異學生的受教育問題,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
受民主主義與社會思想的影響,讓各個階層的學子都能夠擁有受教育的機會的呼聲越來越高,1936年政府制定了全國公私立各校設置免費公學學額制度,規定各級各類學校(包括私立學校)必須設立一定比例的學費學額,此后開始在各個學校教育經費的范圍內,設置免費及公費學額制度。1943年,由于常年戰亂導致經濟蕭條、通貨膨脹、秩序混亂,政府考慮到學生難以償還貸學金,便出臺了非常時期省私立專科以上學校公費生辦法,開始逐漸將貸學金制度轉變為公費制度,對私立高校的教職員工和學生給予一定補助和救濟。[4]
貸學金制度與目前的助學貸款制度相類似,民國時期的貸學金制度最初是由地方政府為培養本地區在國立各大學的家庭貧困且學習優異的學生而設立的,如安徽省、湖北省為培養本地區人才頒布一系列適合本地區的貸學金章程或細則。抗戰時期,為了保證戰區后方的學生能夠順利完成學業,中央政府教育部繼續實施貸學金制度,特別是在1941年7月,針對公私立高校頒布了《省私立專科以上學校戰區學生貸金暫行規則》,對有關私立高校學生貸學金做出規定,促進了該時期人才的培養。[5]
綜上所述,民國時期學生資助制度經歷著頻繁變動與探索。民國政府積極采取諸多措施,頒布諸多保障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完成學業的制度政策,促進了人才的培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特別是20世紀50年代末,我國形成了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私立學校的辦學權移交到人民政府,從小學至大學均形成國家統一包辦模式,在這期間,我國公辦高校學生資助體系仍不斷完善與發展,根據公辦高校人民助學金的有無,我國公辦高校學生資助又可細分為以下兩個階段:
中國共產黨自誕生起就對教育文化工作十分重視。在抗日、解放戰爭時期,為了建設戰時人才隊伍,對革命根據地的學生采取公費制或供給制的資助模式,使大部分貧困學生擁有了接受教育的權利,有效促進了根據地教育事業的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國家大力發展人民教育事業,面對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的局面,國家在高校學生資助上沒有明確、系統的政策規定和資助模式,但為了迅速培養大批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國家開始實行為工農群眾開門的免學費制度,這種資助模式仍然沿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學生公費制或供給制資助機制,具有地方性、臨時性、革命性和平均性的特點。1952年,經過三年經濟恢復與發展,國家制定新的教育制度和資助政策,下發了兩則關于調整人民助學金的通知,明確要求將高等教育免學費制度調整為人民助學金制度。該通知的頒布,標志著我國長期實行的學生公費制或供給制徹底廢止,真正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人民助學金制度。1952年人民助學金制度確立后,一直延續了30余年。
自1966年開始高等教育發展處于停滯狀態,高校資助工作在這段時期也基本中斷。
1977年,我國正式恢復高考和高校招生工作,并出臺了一則關于實行人民助學金制度的辦法,此時期的人民助學金制度從其內涵和基本精神來說,與1966年前的制度差別不大。
1978年,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嶄新時代,教育也進入全面恢復與發展的新時期。在過去的30多年里,公辦高校的經費由國家財政支付,加重了國家的財政負擔;因此,作為與公辦教育相補充的民辦高校的興起也勢在必行。
在這種背景下,產生了以“自學進修”“職業培訓”為主要職能的私立大學,如湖南中山進修大學、北京中華社會大學(今北京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廣東業余大學等。上海第一所全日制民辦高校上海杉達學院也于1992年正式成立和招生。
但該階段民辦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發展并不迅速。一方面,資金短缺無暇顧及學生資助工作;另一方面,國家未制定統一的民辦高校資助政策,未將民辦高校統一納入高校學生資助政策范圍內。民辦高校學費高昂,家庭經濟條件好的學生才會選擇的“貴族學校”,若貧困生無法在規定期限內繳納學費,只能面臨休學或退學。各級地方政府針對民辦高校發展情況,也采取了響應民辦高校學生資助政策,如廣東地區規定從2002年2月開始,允許有資格通過普通高考招生的民辦高校學生享受助學貸款政策,這是廣東地區民辦高校首次享受廣東省國家助學貸款政策。
在這期間公辦高校學生資助政策仍在不斷發展與完善,基本形成了現代意義上的“獎、貸、勤、補、減”的大學生資助模式,但各類資助政策仍然沒有惠及民辦高校。我國民辦高校經過多年發展,各項設施已經基本建成并有序發展,相對于民辦高校的初創階段,所面臨的資金壓力已經有所減少。民辦高校與政府也意識到貧困生逐漸增多的嚴峻性,民辦高校開始抽出學校經費及人力物力來資助貧困生,制定符合校情的資助工作方案。國家對民辦高校學生資助迫在眉睫。
進入21世紀,我國高校學生資助體系愈發系統化、完備化,更加注重公平和效率。民辦高校貧困生數量及學生數量都在不斷增加,學生資助問題開始受到社會關注。2007年5月,國務院下發《意見》對我國學生資助體系做出了全面系統的規劃設計,特別是將民辦高校納入高校學生資助體系,為我國學生資助工作的開展開啟了新篇章。[6]為貫徹落實該意見精神,推進國家高校學生資助工作順利進行,同年,教育部、財政部連續下發了多個辦法與文件,對國家獎助學金和勤工助學等政策的實施與管理作了相關規定,各省也根據各地情況相繼出臺配套政策文件。
2007—2020年,是我國新資助體系不斷建立健全的時期,學生資助工作穩步推進,頒布各項包含民辦高校在內的學生資助政策文件,民辦高校學生與公辦高校學生同等享受各項資助政策。
我國民辦高校資助政策經過多年發展,資助項目由少到多,資助面從窄到寬,從只注重“公平”到“公平與效益”兼顧的發展,形成了“獎、貸、勤、助、補、減”的現代民辦高校學生資助體系,切實有效地減輕了貧困家庭的負擔,增強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我國高校資助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既是我國教育公平的重大成就,也是我國教育事業的重大成就,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促進我國社會公平。
縱覽民國至今民辦高等教育資助制度嬗變的各個階段可知,我國民辦高等教育資助體系是隨著國家的治國方略、經濟發展、教育體制的變化而不斷完善的。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不忘初心、與時俱進的鮮明特征。
第一,“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初心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盡管現行民辦高等教育資助政策發展中充滿了艱難與曲折,但在脫貧攻堅、民生事業和教育公平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并將后續取得更大的勝利。首先,現行民辦高校資助政策“以人為本”初心不變,保障了民辦高校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入學和完成學業,體現了黨和國家對人才的重視;其次,現行的民辦高校學生資助政策“育人”初心不變,將繼續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立德樹人、精準資助理念為引領,通過多種互補的資助育人方式,推進發展型資助,促進受助學生全面發展。
第二,與時俱進是中國共產黨思想路線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導我們國家繁榮發展的普遍真理。與時俱進先進理念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國民辦高校學生資助制度在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歷史進程的每個階段都透射出這一理論的鮮明特征,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資助模式。進入新時代,如何精準資助,實現資助育人,是新時代民辦高等教育資助工作的首要任務;因此更要與時俱進,構建符合新時代的民辦高校學生資助育人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