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德恒
(滁州市行政學院,安徽 滁州 239000)
環境權益作為公眾獲取居住舒適度的重要依據,在城市建設和發展中,面對只考慮經濟利益而忽視環境保護的問題,只有在法律層面給予公眾環境權益上的保護,才能減少因為城市建設而帶來直接和間接性的權益損害。不但為大眾行使自身的合法權益提供保障,還能夠監督城市規劃和建設,使城市的規劃建設更加合理,形成城市內部良好的循環,為大眾各項權益提供基礎的保護。
城市的建設與發展離不開自然資源,大多數城市規劃建設以地理條件和政策為參考,缺少對環境資源保護,造成在城市建設和發展中,自然生態資源和環境承受著較大的壓力。具體而言,在空氣資源上,城市建筑物的增多會增加一定范圍內的人口密度,人類出行和活動帶來的空氣污染,會給生態系統造成一定傷害,也會對人的身心健康帶來影響。[1]在水資源上,城市大范圍擴展造成水資源的使用率增高,而短時間的大量降雨更是給城市集群內的排水帶來一定的壓力。城市依照地質結構進行建造,城市建筑走向有著明顯的特征,部分地勢不高的建筑會造成水資源的聚集,而出現城市內澇,不但會對建筑安全帶來威脅,還會造成城市居住者人身和財產的損害。面對城市建設對不同自然資源的破壞,我國在環境保護和治理上投入大量的資金,據統計2018年全國污染治理總額超過9000億元,占據總GDP的1.5%左右。這些環境污染所造成問題,會對公眾環境權益的侵害,成為權益保護中容易忽視的問題。
城市的建設和發展為人們生活帶來較大的便利,改善了人們物質的條件,但同時也對公眾環境權益帶來一定的威脅,產生不同權益上的糾紛。從不同角度展開分析,這種糾紛主要存在于城市鄰里間、社區間、城市中。首先,城市大規模的擴建,增加了建筑的密集度,城市居住者生存空間相鄰,在建筑采光和通風方面,這種城市建設方式會帶來一定的風險。同時,不同居住者的生存習慣有著較大的差異,不同生存方法和相處形式間的沖突,可能會造成公眾寧靜權受到損害。[2]其次,在城市社區中,不同功能建筑的建設,會對公眾景觀權和寧靜權造成損害。比如在住宅旁建設鐵路和高架橋、城市綠化建設不合理、社區功能布局不合理等。2016年某小區的維權糾紛,就是針對在社區中設立垃圾中轉站展開的,垃圾的堆積會造成環境和空氣上的污染,不但對社區服務質量造成影響,還會使建筑失去原本的價值,對公眾合法權益造成破壞。最后,在城市發展定位上,部分以工業為主導的城市,為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在規劃時會較少考量環境權益,容易產生大眾權益上的糾紛。而對于產業的布局和規劃,各類生活和建筑資源的分配,勢必會造成小部分人群的公眾環境權益受到破壞。同時,產業發展出現的大量垃圾,會加重城市污染的負擔,為公眾各類環境權益帶來危險。
第一,應積極利用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平臺,大力宣傳推廣生態文化與公眾環境權益法律,提高社會公眾的生態意識,以多形式和多層次開展生態知識普及教育,倡導綠色文明生活習慣、消費觀和環境價值觀,將公眾環境權益法律滲透到社會公眾,并轉化為社會公眾自覺行動。同時,還可通過加強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公共環境影響評價法》等公共環境權益法律保障體系的宣傳教育,強化公眾參與環境權益的法律意識,引導其主動參與。第二,還可通過構建公開透明的城市信息共享平臺,賦予社會公眾信息知情權、獲取權,使社會公眾及時了解城市建設過程中的公共環境權益、法律相關信息,了解城市建設進展情況,利用信息手段推動公眾參與機制作用發揮。此外,還可通過多渠道建立健全公眾環境權益法律保障機制,完善城市規劃公眾參與聽證制度,對切實關系社會公眾環境權益法律保障的規劃或政策措施,以論證會、聽證會等形式,召集社會公眾參與論證,提高城市建設過程中的公眾環境權益法律保障建設民主性。
我國城市規劃控制指標,通常包括有建筑密度、容積率、建筑高度、綠地率以及日照和消防距離等,由于在建設此類城市規劃控制指標過程中,缺少對公眾環境權益法律的融入,而導致控制指標無法保障公眾環境權益。因此,就需要相關部門在建立城市規劃控制指標過程中,依照公眾權益需求,納入公眾環境權益法律,來保障公眾環境合法權益。首先,完善綠地及日照指標,需要充分考慮建筑室內日照面積,從多維度考慮日照時間和日照面積。并加強對城市建設過程中綠化的指標規劃,轉變以往為獲得更高經濟效益,而將原本綠地改為停車位的建設手段,歸還社會公眾原本應享有的綠地率,確保綠化范圍與容積率相結合,更好地保障綠地功能及公眾居住舒適性。[3]其次,還需要采用節約和循環利用資源、保護和改善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經濟等城市規劃控制指標,合理規劃城市建設中的車位配比指標,保證停車位與一定范圍內車輛保有數據相匹配,并對未來車輛增減作出相應預測,以此為參考得出停車位配件數據,來促使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此外,還可通過加強城市建設過程當中的區域協調規劃,采取公眾意見及公眾環境權益法律,實行環境信息共享、生態共建等城市建設模式,加強與相鄰城鄉的協調合作,共同完成對產業、公眾環境權益法律建設等合理規劃,從而達到更好的城市規劃與建設目標。
在城市建設過程中,相關部門出臺的法律責任多為內部檢查、行政處分責任,由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掌握大部分權力,而承擔的責任卻相對較小,進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城市建設行為的任意性,削弱城市建設法律約束。因此,為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應遵循利益衡量及統籌兼顧的原則,依據公開、公正、公平的城市建設標準,將以往以城鄉建設主管部門單方認定利益衡量標準,轉變為由司法最終認定利益衡量標準。明確提出司法部門應對城市建設部門編制城市規劃行為中,含有侵犯公眾環境權益的行為及措施承擔修復責任,最大化削弱城市建設對公眾環境權益的侵犯。[4]
總而言之,環境權益作為個體的基本權益,大眾作為這項權益的主體,需要在法律層面給予大眾充分的保護和權益的支持,才能在城市建設和發展的過程中,減少因為權力的實施而造成環境和自然資源的破壞,為大眾的合法權益帶來充足的保障。然而,在以往建設中,由于我國長期致力于經濟發展,城市的建設忽視對自然資源和環境的保護,容易造成對公眾環境權益的破壞。為維護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構建和諧環境和法治的社會,黨和國家提出公眾環境權益保護的法律規制,表明對大眾權益的重視。并依據城市發展的需要,來作出一定的協調,保障權益不受到侵害的同時,滿足國家建設和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