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倩 邢力丹 余廣俊
(陜西理工大學,陜西 漢中 723001)
在人口老齡化的趨勢下,老年人為了尋求心靈的慰藉,選擇再婚逐漸成為社會普遍現(xiàn)象。雖然再婚能夠使晚年生活更幸福,但老人去世后的遺產繼承問題卻成為不少家庭糾紛的源頭。在二婚家庭的遺產法定繼承糾紛中,喪偶老人未分割原配遺產又再婚,其死亡后的遺產法定繼承問題尤為突出,研究這一社會熱點問題對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和司法實踐都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離婚率持續(xù)多年的攀升,二婚家庭的數(shù)量不斷增長,二婚產生的遺產繼承糾紛不斷增加。在中國裁判文書網(wǎng)中,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3月17日期間公布的陜西75件裁判文書中,屬于二婚家庭法定繼承糾紛的案件有43件。其中,涉及初次婚姻未分割原配遺產的案件有8件,占比18.6%。由此可見,喪偶未分割遺產又再婚的被繼承人遺產法定繼承糾紛已經(jīng)成為二婚家庭法定繼承糾紛中的一類典型案件。這類案件具有以下四個特征:
二婚家庭構成復雜,與初次婚姻相比往往涉及多個家庭,包含再婚配偶,與原配的子女,與再婚配偶的繼子女,與再婚配偶生育的子女等多個繼承主體。如果被繼承人父母健在則會涉及更多的人員。在二婚遺產法定繼承中,如果原配去世尚未分割遺產,需要先由原配的所有法定繼承人繼承各自的份額,后對再婚的被繼承人遺產進行分配。此種情況涉及兩次婚姻中的多個法定繼承主體,使二婚法定繼承更加繁復,更容易引發(fā)家庭糾紛。
二婚家庭遺產繼承不僅繼承主體復雜,還涉及多種財產關系。分割再婚老人遺產時,一般需將再婚期間的夫妻共同財產進行分割,屬于被繼承人的財產份額和婚前個人財產轉為遺產進行繼承。財產分割中既包含繼承法律關系,也包含婚姻法律關系。如果老人在原配去世后暫不分割遺產,再婚后將初次婚姻的夫妻共同財產帶入再婚家庭混同使用,引發(fā)遺產糾紛時,不僅涉及再婚的婚前財產關系和婚后財產關系,還涉及初次婚姻的婚前財產關系和婚后財產關系。
首先,二婚家庭的子女與再婚配偶缺乏情感基礎,為防止家產外流針鋒相對,對法院的調解抵觸情緒大。其次,與其他財產糾紛案件相比,二婚家庭法定繼承糾紛一方面在確定遺產范圍上十分復雜,訴爭標的多以房屋為主,尤其是拆遷安置房、農村加蓋房等,另一方面二婚法定繼承牽涉的主體也更多。另外,喪偶老人再婚,一般暫不分割初次婚姻的財產,在實踐中往往將初次婚姻的財產和再婚后的夫妻共同財產混用,當引發(fā)遺產繼承糾紛時,因為財產逐漸融合,致使被繼承人再婚前的個人財產舉證困難。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如果當事人對審判結果不滿意,還可能會上訴甚至無理糾纏。[1]
由于老年人的訴訟能力偏低,缺乏財產意識和法律意識,往往導致其在訴訟中處于不利地位,敗訴率高。一方面是因為二婚家庭結構復雜,在實踐中老人會優(yōu)先考慮自己兒女的利益,在再婚期間偷偷將個人或者共有財產轉移給自己的子女。另一方面,被繼承人未分割原配遺產又再婚,遺產分割時還涉及初次婚姻的原配財產,再婚配偶無法明確被繼承人的具體遺產,在搜集證據(jù)上難度很大。另外,老年人的經(jīng)濟能力和知識水平有限,大多數(shù)老年人覺得律師費用過高,不愿聘請專業(yè)律師幫助其進行訴訟。[2]
近幾年,喪偶老人未分割原配遺產又再婚,其死亡后的遺產法定繼承糾紛在現(xiàn)實中屢見不鮮,對喪偶未分割遺產又再婚的被繼承人遺產如何進行法定繼承,當事人雙方對此類糾紛的常見爭議有以下三點:
根據(jù)我國《民法典》的規(guī)定,繼子女能否繼承遺產的關鍵就在于是否實際形成了扶養(yǎng)關系。老年人再婚時,子女大都已成家立業(yè)未與老人共同生活,那么怎樣認定形成扶養(yǎng)關系?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zhí)行〈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三十條“對被繼承人生活提供了主要經(jīng)濟來源,或在勞務等方面給予了主要扶助的,應當認定其盡了主要贍養(yǎng)義務或主要扶養(yǎng)義務”。[3]未與老人共同生活的繼子女,若能提供充分的證據(jù)證明對繼父繼母盡了主要扶養(yǎng)義務,就可以認定其形成扶養(yǎng)關系,并以第一順位法定繼承人的身份繼承遺產。若繼子女雖未盡主要扶養(yǎng)義務,但常去探望和關心老人,能證明盡到一般扶助義務,可參考《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三十一條“對繼承人以外的依靠被繼承人扶養(yǎng)的人,或者繼承人以外的對被繼承人扶養(yǎng)較多的人,可以分給適當?shù)倪z產”。
配偶屬于法定第一順序繼承人,再婚配偶無論與被繼承人共同生活時間長短,其配偶身份是合法的。若再婚一方去世時未留下遺囑,其再婚前的個人財產作為遺產應按法定繼承進行處理。若被繼承人屬于喪偶未分割原配遺產,那么對于原配未分割的遺產,再婚配偶是否有繼承權?由于老人再婚前的個人財產中包含原配的遺產,再婚配偶就能間接繼承部分原配的遺產。實踐中繼子女往往對再婚配偶對原配部分遺產的繼承權爭議很大。
一般在處理遺產時,要先明確遺產的范圍。喪偶未分割遺產,再婚后死亡的被繼承人遺產范圍認定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尤為復雜。一是要先對初次婚姻的財產進行分割。繼承開始時,去世原配偶的婚前個人財產應全部作為遺產進行分割。二是對再婚的財產進行分割。區(qū)分再婚被繼承人再婚期間的夫妻共同財產份額和婚前個人財產。
通過對喪偶未分割原配遺產又再婚的被繼承人遺產法定繼承糾紛的特點和訴爭點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因為其繼承關系復雜,遺產繼承范圍和繼承份額難以達成共識,極易引發(fā)繼承糾紛。解決此類法定繼承糾紛,需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婚前財產協(xié)議是指夫妻就其婚前財產的歸屬、管理、使用、處分、收益等事項所作出的書面協(xié)議。根據(jù)《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五條規(guī)定,夫妻可以在婚前自由約定哪些財產歸自己所有,由自己使用收益和處分。當涉及離婚或者一方去世需要分割財產時,如果有婚前財產協(xié)議,會先根據(jù)協(xié)議約定進行處理。
“遺囑是指人生前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按照法律規(guī)定的方式對其遺產或其他事務所做的個人處理,并在立遺囑人死亡時發(fā)生效力的法律行為。”[4]再婚老人如果能夠事先將個人財產根據(jù)自己的意愿立下遺囑,就能避免離世后再婚配偶與子女之間因遺產繼承而發(fā)生糾紛。
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是深化司法改革的重要舉措,其能調用社會各方力量參與糾紛解決,減少當事人之間的對抗性,有效節(jié)約司法資源。再婚家庭的遺產繼承糾紛不僅涉及法律問題,還牽扯親情,單靠判決無法真正解決問題,還極有可能造成家庭成員之間反目,通過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解決再婚家庭的遺產繼承糾紛,可以達到法理、情理、事理統(tǒng)一的效果。
根據(jù)現(xiàn)行的法律制度,喪偶老人未分割原配遺產又再婚,老人未留下遺囑死亡后,原配的部分遺產將轉化為老人再婚前的個人財產,間接被再婚配偶繼承。再婚配偶與原配偶毫無血緣關系,但卻可以繼承原配偶的部分遺產,這不僅違背了作為被繼承人原配偶的意愿,在倫理上,也很難被原配子女所接受。對于再婚配偶可以繼承的遺產范圍,應該排除再婚被繼承人從原配偶處分得的遺產份額。這樣可以有效減少再婚配偶與繼子女之間的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