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有麗
(國家檢察官學院河南分院,河南 鄭州 450002)
民法是我國重要的法律體系,現如今,我國國內經濟飛速發展,當今社會經濟環境也日益復雜,在《民法典》中對連帶責任進行了定義并作出了相關描述及規定。所謂連帶責任,其基本含義實際是一種救濟與補償,該責任的主要目的是能夠以此作為基準,將當事人的責任進一步擴大,從而將債權人的權益進行有效維護,如今可謂是對目前普遍民商法糾紛日漸進行有效解決的最基礎的條例。因此,為了更為科學且客觀地執行連帶責任制,使我國的社會環境始終處于和諧穩定的發展狀態,本文將主要就目前時代背景及社會環境下有關連帶責任的相關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解決對策。
羅馬帝國是率先提出連帶責任的地方,受到當時民主政治的深遠影響,人們的法律概念不斷加強,法律制度得到宣揚,在長期的法律實踐中逐漸將連帶責任施為法律[1]。我國《民法典》中有24個條文規定了連帶責任,在某些案件中,會涉及兩個及以上自然人。這時,當權利人的利益受到損害時,相關負責人將承擔連帶和多重責任。具體而言,法律規定如果本案導致其他權利人侵犯其利益,對當事人而言,其不僅需要承擔自身本應承擔的法律義務,還需承擔一些隱含條款等額外的責任。共同責任和多重責任要求自然人共同承擔,對履行其義務的任何正面或負面影響均由自然人承擔。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不斷發展,自然人之間的經濟關系變得越來越緊密。就當事人實體責任的標準而言,要求當事方,不僅需要明確自身本就應承擔的責任,同時對于某些特定情形下,還需要擔負的連帶責任也需進行明確。實踐中,連帶責任和多重責任并沒有責任大小之分,在進行審判活動時,必須配以專業的法務人員進行深入分析、認證。隨著當前經濟糾紛的出現頻率和復雜程度越來越高,導致基于共同侵權人無法正確對糾紛進行判斷,難以明確侵權人的責任并作出有效的判斷。根據現行法律,法院認定為非侵權者可以不承擔任何責任。盡管從實際的法律角度來看,此規定可能是合理的,但對于侵權者而言,其也可以在原告提供的證據的基礎上,限制侵權責任和賠償義務的全部范圍,不將所有侵權者起訴。從這個角度來看,法院可能不會在提起訴訟的侵權人和未提起訴訟的侵權人之間尋求責任分工,但其可以定義被告構成的侵權行為,因此有必要檢查并確定侵權人之間的賠償[2]。
為了能夠更為科學且客觀地審判侵權案件,一般法院會要求原告共同起訴本次案件所涉及的所有侵權人,但在起訴時需要明確的是,原告將始終持有起訴權,法院無法對原告作出裁定。一種情況是法院基于法律關系形成的民事法律來行使權力,同時也存在另一種情況,即由民事訴訟法律關系形成的訴訟權。不僅如此,對于原告來說,如果是自身已經決定要起訴一些共同侵權人,那么就等同于是原告自身在法律規定的程序下,行使了自身的合法權利。就目前在處理一些關于侵權的案件時,可能在訴訟程序中解決的選項被置于要解決的行政程序的執行階段,這種處理方法是不合理的。
現如今,社會經濟環境尤為復雜,因此在人身損害賠償的司法解釋中的規定,逐漸出現了本末倒置的現象[3]。實際上,民商法與實體法之間的關系是一個相互補充的綜合過程。僅通過《民法典》的程序來實現《民法典》的隱含價值是十分困難且相對淺顯的。因此在對部分案件進行處理和執行時,需要充分結合實際情況并基于《民法典》中的法律規范。一旦出現實體法和相關的程序法之間存在矛盾時,要求始終將實體法放在第一位,程序法作出讓步。
法律的根本目的是充分保護人民的合法權益,在訴訟中納入連帶責任是保護人民合法權益的必要步驟。為實現實體法與程序法之間的有效連接,必須基于保護人民合法權益這一目標。其中規定,當連帶責任中有一人能夠全部將原告的債務償還清時,這時法律會允許原告自主選擇一個被告人,由其單獨償還債務。對于一個債務人而言,如果其同時存在個別請求權和全體連帶責任時,則對于法院而言,要求必須承認這一獨立債權[4]。
在實際案例中,因經濟糾紛相對復雜,幾乎不同的案例會涉及不同的特征和問題。因此法院在對這類案件進行處理時,務必首先將案件相關的證人和證物等進行完全的收集,再基于相關的法律法規,科學且客觀地對案件責任進行判斷。《民法典》對連帶責任和多重責任提供了更為全面的解釋,但在現實的社會環境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因此,有必要根據社會實踐問題為這部分內容建立相應的改進策略[5]。
基于《民法典》的實踐特征,設計人員需要根據當前實踐活動的反饋,更明確地定義必要的限制性法規。在法律糾紛處理困難的情況下,很容易執行不合理的程序,不按照有關規定處理案件。這些問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不同法律之間缺乏有效的協調。關于程序法與實體法之間的關系,在《民法典》中并不明確,因此也會直接影響連帶責任的決定。在訴訟流程中,還必須充分考慮當事方對訴訟程序的選擇。鑒于此,要求訴訟程序設計者向當事人提供更多的制度空間。首先,有必要全面均衡訴訟工作原則,同時充分重視訴訟效率原則,將其作為基本價值標準。最后,還必須深化與實體法有關的規定和程序[6]。
保護原告的合法權益是法律公正和公平原則的重要體現。在侵權案件的訴訟過程中,如果被告的侵權事實并不客觀,則其合法權益必須得到充分的保護。在處理相關案件時,基于《民法典》連帶責任進行處理通常會遇到很多棘手的問題。鑒于此,在將各方的證據進行收集的基礎上,而且還必須根據法律和法規確定其責任。涉案的所有自然人必須確定公平和公正的賠償責任,并保護各方的合法權益。因此,在選擇侵權者時,必須根據被告先前的身份變更識別方法,同時我國應盡快將共同責任和多重責任納入相應的共同訴訟中。如果單純照本宣科地將連帶責任進行劃定,則與法律精神不一致,并且也難以保護當事方和被告的合法權益。
綜上所述,當前《民法典》中的連帶責任條款是解決許多民商事糾紛的基礎,由于法律規定范圍相對廣泛,因此在對個別案件的細節進行判斷時仍然存在一些差異,必須根據社會情況對其進行統一有效的調整。鑒于此,本文主要基于《民法典》中的連帶責任,并對其提出了四個方向的可行性策略,目的是希望在我國未來面對相關民商事糾紛問題時,能夠基于《民法典》來解決相對復雜的問題。通過進一步探索連帶責任其法律的制定和完善,實體法和程序法的有效結合,法定法律程序的創新和完善,有助于保護債權人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