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方良
(廣東德納律師事務所,廣東 深圳 518000)
回顧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自施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來,各類經營主體如雨后春筍般相繼發展起來,表現出了良好的發展勢頭,也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注入了很多生機和活力。為釋放市場經濟的生機活力,政策也創造了更加自由的市場競爭模式。在此背景下,股權代持從無到有、從少到多,逐漸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道靚麗風景線。股權代持長期施行以來,股權代持相關機制得到了逐步完善和發展,也表現了積極進取的一面,同時也應當認識到其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觀點一,股權代持是一種信托關系,即是指信托人將自己的股權委托給受托人,受托人根據授權獨立行使權力。觀點二,股權代持是一種無名合同,是合同關系,而不是信托或者代理關系。本篇更傾向于合同關系,因此信托關系或者代理關系,本身也是廣泛意義上的合同。因此,本篇認為,股權代持是一種合同關系,應當更多適用于合同法、公司法相關法律規定。
嚴格意義上講,公司法領域并不存在隱名股東,隱名股東只是學術上的概念。股東只能按照公司章程,履行出資義務并進行股權登記,才能成為股東,非經過以上程序不能成為公司股東。隱名股東是指在進行股東登記時,以他人名義進行持股登記,公司和其他股東或知道或不知道隱名股東情況。《〈公司法〉司法解釋(三)》明確了“實際出資人”這一概念,一定意義上承認了隱名股東的法律地位。
股權代持的原因很多,但是從司法實踐上分析可以發現,股權代持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故意規避身份信息,以他人名義持股,從而達到自己隱名的目的,規避身份的股權代持行為不一定都違法,只有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才能確定股權代持行為無效,其他行為原則上應當認定有效;二是保證型股權代持,主要是通過所有權保留或所有權讓與的方式來實施擔保,從而形成股權代持,司法實踐和理論界都認為,這種保證型股權代掛應當予以確認。
由于法律條文來源于社會生活的集中反映,因此不可避免會出現法律規范滯后于社會問題的現象,從而導致部分社會問題難以從現實法律條文中尋求答案。從我國現行法律規范情況看,股權代持問題集中體現在《公司法》以及相關司法解釋。從法律條文和司法解釋看,《公司法》和司法解釋都以較為明確的方式規定了股權代持行為是否有效,這為解決現實生活中涉及股權代持法律問題,提供了法律依據和法理參考[1]。分析現行法律條文和相關司法解釋可以發現,股權代持產生的隱名股東和顯名股東之間的糾紛處理十分復雜,一方面由于實際出資人可以以實際出資為由向法院請求確認其權利,這事實上是側重于保護實際出資人的利益,但作為顯名股東的權利沒有明確;另一方面,現行法律只是規定實際出資人可以通過股東大會變更股東名冊,從而由隱名股東變成顯名股東,這從程序上為隱名股東正名提供了便利,但卻又將隱名股東是否能夠正名的權利一定程度上賦予了其他股東,從這個層面上理解,實際出資人的權利又受到了一定限制,不利于其主張實際出資人的權利。
主要涉及代持協議履行和代持合意兩個方面的爭議。代持協議履行方面,股權代持本質上是約定雙方權利義務的合同,隱名股東是否享有法律規定的任意解除權是代持協議履行爭議的焦點,需要明確的是,若股權代持是在信托的基礎上產生的,則不能享有任意解除權,若股權代持是在代理基礎上產生的,則可以適用任意解除權。代持合意方面,顯隱股東之間產生糾紛后,怎樣確定代持協議是一項比較復雜的問題,從證明責任上理解,需要由隱名股東提供相關證據證明其是真正的實際出資人,并且還需要達到高度蓋然性標準,一旦顯名股東提出了相反的證據,完全有可能推翻隱名股東提供的證據,從而使隱名股東的證明達不到高度蓋然性標準,進而喪失訴訟利益。
隱名股東、公司之間的爭議方面,隱名股東雖然是實際出資人,但公司股東名冊上登記的股東名字是顯名股東,應當認定的是,公司具備一定的人格性,因此不能簡單認定誰是實際出資人,誰就可以直接向公司主張權利,而應該是隱名股東通過顯名股東向公司主張權利。隱名股東、第三人的權利爭議,顯名股東是登記在公司股東名冊的,該登記具有公示性,第三人有理由有權利相信顯名股東,第三人的依賴利益應當得到保護,名義股東不是實際出資人,其對登記在顯名股東名下的股權轉讓,應當認定為無權轉讓,第三人可以適用善意取得制度來保護自己的權益,但這在理論上還存在較大爭議[2]。
當顯名股東的債權人向法院申請執行其股權利益時,隱名股東以自己是實際的出資人為由提出執行異議抗辯,但是這種執行異議能否得到法院支持,還存在較大的爭議。一種觀點認為法院應該支持,另一種觀點認為法院不應該支持。本篇認為,法院不應該支持實際出資人的執行異議,一方面隱名股東行為本來就不應該被提倡;另一方面實際出資人需要提出執行異議,可以通過提供其他證據證明自己是被執行財產的真正所有權人,而不是通過隱名股東制度尋求權利保護。如果實際出資人提出的執行異議被認可,那就會樹立隱名股東合法導向,從而影響社會正常經濟秩序,這種現象不應該被提倡。
研究現行與股權相關的法律法規可以發現,相關條文均沒有直接規定,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股權代持缺乏直接立法支撐的現象,從而引發了一系列股權代持的經濟糾紛,不僅影響了經濟社會的正常發展,還會產生一些不良影響。因此,應該盡快為股權代持正名,明確其合法地位,將其納入公司法相關法律體系中去,同時通過出臺一系列司法解釋,共同建立股權代持法律法規體系。
雖然現行法律法規一定程度上規范了股權代持雙方的部分權利義務,但實際上,梳理近年來發生的股權糾紛案件情況可以發現,股權代持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并不一定十分明確,導致法院在裁判時,需要對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進行重點調查確認,從而才能確認股權歸屬問題。這一方面增加了法院的裁判負擔,浪費了司法資源,另一方面也導致了股權代持雙方更多的矛盾糾紛,不利于社會經濟主體之間的和平穩定關系。
首先,在明確實際出資人和顯名股東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時,在不違反相關法律規范的原則上,要盡可能遵循雙方的自由意思表示;其次,要通過有效途徑提升股權代持雙方的法律意識,使雙方明晰簽署股權代持協議對雙方意味著什么,具備什么法律權利和風險,確保雙方具備真實的意思表示,進而簽訂股權代持協議;最后,明確規定隱名股東正名化必須履行正規化的手續,通過事先嚴格規范的法律程序,促使股權代持行為逐步規范化正規化。
如前文所述,股權代持本身影響重大且極易導致糾紛問題發生。因此,為規范民事主體關于股權代持相關行為,從根子上減少因股權代持產生的金融風險和社會不穩定因素,建議最高法在系統梳理全國關于股權代持案例存在的問題、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挑選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股權代持案例,以最高法名義進行發布,一方面用于指導各級法院處理股權代持糾紛案件,另一方面也可以用于指導民事主體履行股權代持相關義務,享受相關權利,從而盡可能化解矛盾糾紛。
股權代持是當今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產生的一種投資領域的創新方式,積極規范引導股權代持健康發展有助于促進企業和市場的持續繁榮發展。本篇雖然對股權代持相關法律問題進行了研究,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股權代持也會產生一些新的變化和新的特點,需要持續不斷跟進做好理論研究和法律法規的規范引導,從而更好地為經濟社會發展保駕護航。